劇情簡介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帶著戰火硝煙的陳毅(1901年—1972年)在第二天,便以市長的身份接受了以國民黨代市長為代表的國民黨政府官員的投誠。
當時的舊上海,滿目瘡痍,積難重重,工廠倒閉,商店關門,糧煤奇缺,失業人口劇增……剛解放的上海確實是個爛攤子。
陳毅以對黨對革命事業的無比忠誠,依靠工人階級、革命幹部和知識分子,團結民族資產階級,正確地執行黨的方針政策,大刀闊斧地開展工作。
6月中旬的一天,陳毅帶領工業局長顧充到國華紗廠經理傅一樂的家中,借赴宴的機會,深刻地闡述了黨對民族資產階級的經濟政策,使這個對共產黨抱著懷疑、觀望態度的民族資本家理解了黨的政策,增強了經營紗廠的信心,為恢復生產盡了自己的力量。
秋天,上海市第一家國營百貨商場開業了,陳毅市長親臨現場了解情況。當得知市民缺乏盤尼西林等藥品時,他夜訪化學工業專家齊仰之,與之共商試製盤尼西林、發展民族醫藥事業的大計。
陳毅在工作中,事事以革命利益為重。為減輕國家負擔,他說服自己的老丈人從上海返回了家鄉。軍長童大威犯了錯誤,他毫不留情給予嚴厲的批評;而對於新聞發布處副處長魏里的一次差錯,他則耐心進行團結教育。
1950年,他借舊曆年的機會,帶著傅一樂到工人徐根榮家拜年,用工人吃豆渣的事例教育了傅一樂,調整了勞資關係。
初夏的一天,他又以“比傷疤”的生動事例,教育了居功自傲、向黨伸手的師長彭一虎……就這樣,在短短的一年時間裡,陳毅為上海的復興與發展打開了一個新局面。
1950年國慶,當全市市民興高采烈歡慶建國一周年時,陳毅接受黨中央指示,調離上海。他以更加高昂的革命姿態,又踏上了新的工作崗位。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 | 演員 |
陳毅 | 魏啟明 |
傅一樂 | 章非 |
童大威 | 王熙岩 |
夏灝 | 諸葛明 |
張排長 | 彭蔭泰 |
小劉 | 王國京 |
顧充 | 王祥普 |
職員表
導演 | 羅毅之、傅敬恭 |
副導演(助理) | 劉同標、陳體江、陸健真 |
攝影 | 邱以仁、周宰元 |
剪輯 | 吳樹葫 |
道具 | 龔焰、任培毅 |
美術設計 | 徐潤、莫少江 |
造型設計 | 張榮妹、陶美春 |
服裝設計 | 丁淑蘭、呂經國 |
燈光 | 楊義孝 |
錄音 | 劉廣階、盧學翰 |
幕後花絮
影片由舞台劇改編,保留了原話劇十場戲的基本內容和結構,但又突破舞台框框,使戲劇場面電影化。在陳毅形象的塑造上,創作者不從模仿外形上入手,而從自我出發,主張用“低調”,不去“表演”,力求演人,不演“神”,從而成功地展示了陳毅的氣質、廣闊襟懷和樂觀主義風采。
該片在情境與性格對比上十分強烈,它充分地巧妙地運用了這種對比,把人物置於特定的矛盾與人物關係中,人物一出場就進入真正的戲劇性情境。
主要演員牢牢地把握住了每場戲的戲核,準確、具體地扣住了人物的心理動作,在生動地細節和語言處理上,著意刻畫,力求傳神,極富表現力,真實地再現了主人公的性格與精神。
影片注重情境與人物性格的強烈對比,將人物置於特定的矛盾和複雜的關係中,並細緻刻畫了人物的心理活動,真實地再現了主人公的性格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