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詩均為今文詩學(今文經學的一支),即用當時通行的隸書(時稱今文或今字)記錄,而沒有先秦的古文舊本的詩學。秦火(秦始皇焚書)以後,許多典籍尤其是儒家典籍失傳,而《詩經》以其口耳相傳、易於記誦的特點,得以保存,在漢代流傳甚廣,出現了今文的魯、齊、韓三家詩。魯詩出自魯人申培,齊詩出自齊人轅固,韓詩出自燕人韓嬰。三家詩在西漢被立為博士,成為官學,興盛一時。
“毛詩”晚出,卻屬古文詩學:“毛詩”相傳為魯人毛亨和趙人毛萇所傳,據稱其學出於孔子弟子子夏(宋以後一般認為為偽托)。“毛詩”在西漢雖未被立為官學,但在民間廣泛傳授,並最終壓倒了三家詩,東漢時始盛行於世,當時的大學者鄭眾、賈逵、馬融、鄭玄都治毛詩。三家詩自魏晉後即無傳者,並最終先後亡佚-“齊詩”亡於三國魏時,“魯詩”亡於西晉,“韓詩”亡於南宋之後,僅存《韓詩外傳》-而毛詩獨盛。今本《詩經》,就是“毛詩”。
四家詩在詩義說明、文字解說方面,都有不同。三家詩雖亡,有後人蒐集其中一些解釋保存,清陳喬樅著有《四家詩異文考》可供現代研究者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