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洪均生先生(1907-1996),晚號八八老人,河南禹縣人,陳式太極拳第十七代宗師陳發科先生入室弟子,從學十五載(1930-1944),朝夕相隨,深得真傳。後困於家計,寓濟南謀生,雖離師而居,然謹記師訓,研練拳技精益求精;默識揣摩,每有所得。 1956年春,洪均生先生自濟再度赴京,從師進一步探求陳式太極拳技法,蒙師從推手到散手一一指點,反覆試驗每一招法,精微巧妙,盡得要旨。 洪均生先生常說:“陳式太極拳沒有一個動作是空的,都是有用的。”確非虛語。他常與各拳種來濟交流訪藝者交手驗證太極拳技法,體會陳式太極拳“理精法密”之真義。 洪均生先生徵得陳發科先生允許,將他所講解的各種招法融匯於原來所學套路中,期冀為學者開闢一條走向掌握太極拳技法微妙的捷徑,從1956年後以此套拳法傳於濟南學生。通過實踐,效果卓然。是以逐漸擴展到南北各地,日本、美國、東南亞友人亦陸續來學。如“日本太極拳協會”主任指導中野春美女士、副主任高谷寬先生,以及石島清光、曾我忠弘、森田育利、安東尼、古賀榮子等皆多次登門求學,並回國後廣泛傳播。日本武林尊稱洪均生先生為“太極巨星”,成立了“洪均生太極拳研究會”,專門研究他所傳授的拳理拳法。 洪均生先生穎悟過人,博覽強記,工書法,通音律,善詩詞,文武兼優,以深淵的學識和武學修養,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方法研究陳式太極拳理法。他結合生產勞動習慣動作,就近取譬,使學者易於領悟;又常現身說法,親於學者試驗,使學者如步入一座取之不竭的寶庫之中,越學越明,越學越深,越學越愛,有欲罷不能之感。確是一位難得的明師。 說到他寫書,確實不易。第一稿未半,正逢1961年自然災害,他患了偏癱之疾,生活極其艱難,幾乎無法支持。幸受著名學者劉子衡先生支持鼓勵,才決心克服困難,勉力續寫。後雖病癒,然三次易稿都是在多年居住的幾平方米一間陰暗潮濕的棚屋裡趴在床上完成的。直到1988年方才定稿,名曰《陳式太極拳實用拳法》。 此書遵照陳發科先生講解的實戰技法,以陳鑫先生的“纏法”即螺鏇運動力學原理為依據,引證前人之學說,創前人之未有。書中對每一個動作均作了詳細解說,因為每一個動作都有規範,“差之毫厘,謬之千里”,必須做到“無過不及”。是以將每一動作在公轉上的正鏇、反鏇,自轉上的順逆,腳的步法,手的位置,手心手指的方向都一一說明,使學者真正理解陳式太極拳之真諦。 書中注重技擊實用,不空談意、氣。因為每一個動作都是攻防的著法,為“知己知彼”,便將對方的位置、著法一一說明,以便學者做到“練拳時無人若有人”,才能在“交手時有人若無人”。 洪均生先生以畢生精力研練陳式太極拳理法,又能熟識各家太極拳理論,融會貫通、結合教學實踐,驗證前人學說,有新的創見和解釋,糾正了一些不正確的觀點和誤識。他繼陳鑫先生之後,在闡述陳式太極拳理法上作出了新的貢獻。他根據陳鑫先生的纏法理論及實用拳法,結合對立統一法則和力學原理進一步闡發了陳式太極拳理論。 例如,他根據“腰為車軸”、“立如平準”的原則,提出陳式太極拳要求隨遇平衡,步法不變,重心不能前後移動、搖擺,只能在左右鏇轉。重心的位移只能隨步法的變換而移動,糾正了“重心全部移於某腿”的錯誤。 又如,他首次提出手法上的公轉與自轉,公轉的正鏇、反鏇,自轉的順逆以及腿部纏法的具體要求;詳細闡明了每一動作公轉與自轉配合的角度,解決了《陳式太極拳圖說》未能闡述的問題。再如他對雙重作了科學的解釋,指出雙重之病為前手前足同實,或後方手足全實,便為雙重。前面雙重,必出頂勁;後面雙重,又必出丟勁。欲做到不犯雙重,不丟不頂,全在周身上下相隨的螺鏇運動,變化的方向及時間恰到好處,無過不及。 另外,他首次提出眼法上也有虛實之分,並主張目視固定目標(對方),糾正了原來練拳時“眼隨手運”而不符合實用的眼法。因為眼是傳達信號的器官,又是指揮全身運動的“先行者”,所以眼應注視目標所在,而身、步、手隨之運動。即變換身步手法的運動時,莫不以眼所視的方向為準。 眼應平視目標,不可偏高或偏低。如須向某方向轉身進步,眼光則轉向某方;如步法不變,眼應視某勢中手的最後一個動作的方向。又,眼注視的目標為點,點的內外為面,面的界限約150°。拳論說“左顧右盼”,顧的就是點,為實;盼的就是面,為虛。因此在左顧的同時,也有右盼。顧盼不但是為了指揮自己的動作,而且是為了觀察對方的動作,以便於隨敵動而變化。同時,也應觀察到時地形和周圍環境的情況。 這些理論都是創造性的,為後學研究陳式太極拳指明了方向。洪均生先生為人坦蕩,虛懷若谷。在太極拳理法探討上主張展開討論,堅持真理。他所寫的文章涉及到有關著作透鋈耍嫉廝黨鱟約旱囊餳塗捶āU庵志袷強曬蟮摹?lt;br /> 陳式太極拳法以技擊性強聞名於世。洪均生先生十分重視陳式太極拳的技擊性和實用性。特別對陳式太極拳的核心--纏絲勁進行了全面深刻的研究,並創造性地論述和實踐了眼、身、步、手武學理論,以及纏絲勁螺鏇運動的公轉與自轉的運動關係,強調眼身步手方向角度的密切配合,做到了“無過不及”,以此在拳法中更進一步地體現柔化剛發,精拿巧運。如運斤大匠,解牛庖丁;妙造自然,不著痕跡。 洪均生先生秉承師訓,拳架在嚴格遵守陳式太極拳纏法的原則下,以技擊實用為本,與眾有別,行拳縝密、端嚴、輕靈、沉著、超逸、含蓄、雍容、雋永、自然,纏綿之處見雄渾大氣,可謂無心成化,不著痕跡,其大無外,其小無內。此心法耐人尋味無窮。 洪師精通詩詞,從美學的角度闡釋太極拳視覺閂的真諦,以詩的開工對太極拳法、技擊美學做了高度統一的描述,寫出了陳式太極拳“拳品”十三篇,創造了用詩的語言評論“武藝高低亦人品為準”的武學思想,開導了太極拳美學崇德的先河,前無古人,後啟來者。
目錄
陳式太極拳實用拳法概論
陳氏太極拳實用拳法一路詳釋
陳氏太極拳實用拳法二路(炮捶)
陳氏太極拳實用拳法式名考釋、動作、著法要領說明
陳發科怎樣教拳及推手
陳氏太極拳之推手
陳氏太極拳基本規律——纏法答問
陳氏太極拳基本規律——明三節
陳氏太極拳的步型
陳式太極拳實用拳法三字經
陳式太極拳品並序
王宗岳《太極拳論》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