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陳幼雲受益於家庭薰陶,鄉試曾中副榜舉人。1903年春,幼雲考入保定直隸師範學堂,同年秋滿懷“改良教育,籍謀國是”之願望,自費東渡日本,入東京弘文學院學習,尋求變法圖強之路。1904年暑假回國探親,秉改良之志積極聯絡摯友,在蠡縣鄉村興辦國小上百所,培養新式人才。
1905年春夏之間,孫中山已是革命派眾望所歸的領袖,他在從美國經歐洲再赴日本建立革命組織的過程中,認識到新型知識分子的重要,於是把革命的依靠力量由會黨轉向新型知識分子。秉性果敢、極富革命熱忱的留日學生陳幼雲十分欽佩孫中山,適時追隨孫中山進行革命活動。孫中山十分賞識陳幼雲。據說,陳幼雲在日本留學時曾與孫中山結拜為異姓兄弟。
同年7月30日,陳幼雲作為直隸代表與各地代表七十餘人在東京參加了由孫中山、黃興領導的中國同盟會籌備會。以“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十六字為誓詞填寫盟書,進行宣誓。8月20日,陳幼雲在東京赤坂地區參加中國同盟會成立大會。大會通過了章程草案,選舉孫中山為總理。自此陳幼雲全身心地投入到革命鬥爭中,忠實踐行孫中山的各項主張。發出了“敢有石敬瑭、吳三桂之所為者,天下共擊之;敢有帝制自為者,天下共擊之;敢有壟斷以制國民之生命者,與眾棄之”的豪邁誓言。
同盟會成立後,其機關刊物《民報》以大量文章宣傳闡述三民主義的革命綱領,論證民主共和較之君主立憲的優越性。然而以梁啓超等為代表的保皇派利用《新民叢報》鼓吹君主立憲,要與革命黨死戰。在兩軍對壘中,陳幼雲旗幟鮮明地捍衛孫中山的主張。1905年12月9日,為抗議日本文部省特定取締留學生規則,他率先領導弘文學院的留學生罷課,並參與組織了八千多名留日學生的示威請願活動。
1906年冬,陳幼雲在日本弘文學院畢業後,奉孫中山之命返國回到保定,受聘於崇實中學,主講數學、物理等學科。他以教學為掩護,秘密籌組同盟會河北分會,策動同仁反清。他遵循孫中山的組織方針,重點聯絡教育界的知識分子。他將從日本帶回的《民報》、《天討》等在師生中傳看,經常托人購買革命書籍,宣傳鼓動人們的革命熱忱。先後發展了急謀改革者郝仲青、王秉?、郭瑞浦、劉仙洲等數十人加入同盟會。他還特別注重吸收保定軍官學校的青年軍官入會,以為將來武裝革命之用。事實證明,後來參加辛亥革命、討袁之役的起義將領均是當年入會的青年軍官。
1907年夏,中國同盟會河北分會在保定成立,陳幼雲被舉為會長。當時清廷對革命防範甚嚴,崇實中學主持人思想頑固,陳幼雲深感處在秘密之中的革命組織隨時都有暴露的危險,遂辭去崇實中學之職,將保定西關訥公祠國小拓展為中學,定名育德。眾人公舉陳幼云為校長,以總其成。籌建育德中學的人均是同盟會會員,這為實現培育人才、實行革命、推翻滿清、建立共和營造了良好的環境,並使該校日益成為培養革命新人的基地。
個人經歷
陳幼雲曾說:“其讀書教人,不以環境為限,遇事隨時輒有貢獻。不以不在其位不謀其政而生推諉之心,不以權勢威武而辱同盟會改革之命。”教學之餘,又糾契約志,策劃革命,無問朝夕星期天,恆聚數十人謀於荒野叢冢之外,口講指畫,悉中竊要。同仁罔不嘉其能,偉其志。此時的陳幼雲已成為華北革命的中心人物,育德中學亦成為華北同盟會活動的中心。
陳幼雲因操勞過度罹患肺病後,仍堅持為實現共和而奔波。1909年春病情加重,輾轉床褥五六個月辭世而去,時年31歲。
為紀念陳幼雲先生,在繼任校長郝仲青的組織下,由大家集資捐款於1936年在校內興建了幼雲堂。堂內正面牆上掛有陳幼雲先生的瓷像,遺像下嵌有記述其生平的大理石功德碑。
育德中學定名“育德”,說明創建人對德育的高度重視。陳幼雲先生雖未親眼看到自己為之奮鬥的革命成功,但他的在天之靈如若有知,定會感到莫大欣慰。後來同盟會會員和育德中學同學參加的數次國內革命鬥爭、民族解放運動、留法勤工儉學高等工藝預備班的創辦、保定第一名中共黨員、保定的第一個黨組織的誕生以及該校為中國革命和建設培養的大批棟樑之才的事實證明,這一切與育德精神有著密切的關係。
1983年,經中共中央批准,在保定育德中學建立了留法勤工儉學運動紀念館。1992年,江澤民總書記為紀念館題寫了匾牌。中共河北省委和河北人民政府還將此處確立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布置了留法勤工儉學運動永久性專題陳列。幼雲堂也被修葺一新,闢為影視廳。觀眾在參觀展覽的同時,可瞻仰陳幼雲先生的遺容,感念他的功德,使其革命精神萬古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