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家村[浙江省諸暨市楓橋鎮陳家村]

陳家村[浙江省諸暨市楓橋鎮陳家村]

陳家村位於浙江省諸暨市楓橋鎮,是當地陳姓大家族的聚居地,由原新農、化農、進農、勤農4村合併而成,現有人口近4000人,以陳姓人為主,還包括少量張、阮、魏、王、唐等姓人口。陳家村先後被評為浙江省民主法治村、浙江省衛生村、紹興市文明村、村務管理民主示範村、文化特色村、諸暨市五好基層黨組織等。

基本信息

陳家村[浙江省諸暨市楓橋鎮陳家村] 陳家村[浙江省諸暨市楓橋鎮陳家村]

陳氏家族在楓橋繁衍生息已有800多年的歷史,始祖是南宋時的翰林學士、知名學者陳壽(1106-1178)【漢太丘長陳實39世孫,陳高宗陳頊20世孫,祖籍潁川(今河南省許昌市(長葛市、禹州市)一帶),為潁川陳氏的嫡派子孫,著名理學家楊時(龜山先生)弟子,宋朝皇室教授陳鐩(遷杭始祖,葬杭州玉皇山慈雲嶺)之子,上虞縣丞陳祿之兄,母邵氏,為河南名門邵康節孫女;建炎三年,與父、弟隨宋室南渡至杭州,紹興五年(1135年)中特奏名進士,除慶元路(今寧波市)學政教授,遷翰林經諭,紹興二十年(1150年),因上書言胡寅無罪,不當貶,忤權臣秦檜,改應奉翰林文字,遂以疾辭官,歸隱諸暨楓橋之宅埠(今陳家村船坊基),築茅屋“寄隱草堂”,著書講學20餘年,開啟楓橋文風。一時,四方相從者日眾,嘗語門人:“為學不在徒誦空言,必以實踐為貴”。南宋金石學家王厚之及其兄弟四人均為陳壽的學生,後皆中進士。陳壽天性孝友為官正直,退隱楓橋後,著有《周易附傳》、《諸史辨疑》、《居易 集》六卷 問世,其墓在楓橋鎮陳家村西埂溪匯園,楓橋陳姓尊其為南遷始祖---“遷一公”】,該家族耕讀傳家、重教興學由來已久,蔚然成風。由於歷代都有子弟被遴選為翰林學士,故陳氏家族被稱為“翰林世家”。

陳洪綬紀念館 陳洪綬紀念館

陳家村歷代英才輩出,代表人物有陳策、陳國、陳璣、陳奫、陳翰英、陳元功、陳賞、陳鶴鳴、陳崧、陳性學、陳善學、陳憲學、陳玖學、陳廷俊、陳廷傑、陳於朝、陳洪綬、陳殷、陳小蓮、陳元勛、陳愷、陳匯義、陳芝圖、陳光蘭、陳模、陳遹聲、陳垠、陳詵、陳季侃、陳達夫、陳權、陳時驥、陳欽、陳禮、陳崇禮、陳創人、陳同文、陳培烈、陳善鳴、陳橋驛、陳炳榮、陳繼光、阮耀鍾、陳培生、陳敏爾 、......等等,還流傳著許多美麗動人的 傳說。村中有很多明清時期的大台門(歷代外出做官者回鄉後所建)和祠堂(陳氏家廟在浙江省境內是無與倫比的),還有一些古蹟( 如化龍橋、化龍池,陳家村最有名的古莊園遺址七房 )和很多有名的藏書樓,如寄隱草堂、梯山書屋、日新樓、寶書樓、東皋草堂、東明堂等,其中最有名的當推明朝萬曆年間由廣東布政使陳性學所建的號稱“越中藏書之冠”的“七樟庵”以及清末由川東兵備道陳遹聲所建的畸園授經堂,可惜在歷代的動亂、戰亂(如清代的"三藩之亂"、“太平天國”運動、日本侵華戰爭)和建國後的幾次政治運動特別是“破四舊運動”和“文化大革命”中,被破壞、毀損很多,剩下的實際上都是文物(類似於安徽黃山的西遞、宏村),為了紀念陳洪綬這位曠世大畫家,當地政府在陳家村長道地還辟有陳洪綬紀念館(光裕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