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慶[成都理工大學碩士生導師]

陳國慶,博士後,1982年生,重慶萬州人,學院(國重室)主管實驗室助理,四川省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 ,四川省學術技術帶頭人後備人選 。NSFC工程材料學部重點基金和面上基金會評專家。2004年7月畢業於河海大學,獲水利水電工程學士學位,2009年6月畢業於中國科學院武漢岩土力學研究所,獲岩土工程博士學位,師從原國際岩石力學學會主席馮夏庭教授。2010~2015年,在成都理工大學“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博士後流動站從事岩質高邊坡穩定性研究,合作導師黃潤秋教授,先後獲得博士後基金面上資助。2014年獲得四川省傑出青年基金資助,同年入選四川省學術技術帶頭人後備人選。2015年獲得NSFC“高寒凍融區岩質邊坡加速破壞機理及時效評價”面上項目資助。2015年底破格晉升教授。2016年獲得工程地質領域“谷德振青年科技獎”。

研究方向

針對我國西南地區所處的特殊地域地質環境,將岩土力學與工程地質相結合,通過近年來的不懈努力,在國家973計畫、NSFC重點基金、博士後基金等項目的持續資助下,在深部隧道工程岩爆災害防治、大型邊坡及滑坡防治方面開展了研究,尤其在極端複雜地質條件下(高地溫、高水壓、高地應力)硬岩隧道岩爆機制及防治、巨型滑坡漸進破壞過程模擬和量化分析、地質體非線性力學模型和多尺度破壞過程模擬等方面具有研究特色,取得了同行公認的創新性研究成果。瞄準學科國際前沿,逐步形成複雜地質災害體關鍵科學問題的“地質體宏細觀力學測試→非線性精細力學行為描述→災害體多尺度過程量化→災害誘導防治“的學術思路。

研究成果

主要的開創性研究成果如下:

1.在高應力下地下工程圍岩定性評價領域,開發了硬岩彈-脆-塑性劣化模型和複雜地質體快速建模軟體,提出了硬岩脆性評價的能量指標,在節理岩質邊坡的鎖固段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研究成果,提出了不同類型的致災因子和失穩前兆信息,為西部地區複雜岩質高邊坡穩定性評價開闢了新途徑。相關研究成果獲得四川省科技進步一等獎(R5),研究成果套用於拉西瓦水電站地下洞室群、錦屏二級水電站洞室群和深埋隧道工程,強震區都汶高速公路多條隧道工程以及大型岩質水電邊坡工程,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和工程效益。

2.在重大地質災害穩定性評價方面,基於地質過程量化分析理念提出了 “動態強度折減法”系統理論,承擔了國家重點研發計畫、973計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實驗室基金和博士後基金等國家重大課題,改進了強度折減理論並提出搜尋正確滑動面的“動態強度折減法”,建立基於圍岩劣化折減計算方法的圍岩變形預警管理方法、邊坡漸進破壞的動態強度折減法,成功地預測了重大工程圍岩出現的危險變形,將研究成果套用於拉西瓦水電站、錦屏二級水電站、丹巴滑坡和大崗山水電邊坡工程,解決了岩體變形預警、潛在滑動面識別等一系列重大工程技術難題,該項成果自2013年發表後,年平均引用達40餘次,已累積他引200餘次。論文《基於動態和整體強度折減法的邊坡穩定性分析》入選“領跑者5000中國精品科技期刊頂尖學術論文”。

3.在極端複雜地質條件下(高地溫、高水壓、高地應力)硬岩隧道岩爆方面,以及寒區岩質邊坡方面,開展了溫度-開挖卸荷的硬岩三軸試驗、高寒大溫差岩石時效變形研究,並建立相應的力學模型和成災預警數值方法,揭示了岩爆的溫度效應研究。高地溫高應力帶深部工程的溫度-應力耦合研究是在國內外屬開創性的研究課題,其研究成果與DECOVALEX-THMC計畫中APSE隧道測試相一致,凍融岩體加速破壞機理的理論研究成果為高海拔高寒山區重大工程建設提供了重要理論和技術支撐。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