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陳友,其先西域入。因頻繁出使瓦剌有功,升都指揮使。後因戰功晉升都督僉事。景帝繼位後,晉升為都督同知。景泰二年,升右都督。天順元年,出征天堂諸苗,任左副總兵,仍鎮湖廣。後封武平伯,予世券。後佩戴將軍印,充總兵官,征討寧夏寇亂。召還後,晉升侯爵,不久去世。弘治年間,詔贈沔國公,謚武僖。
史籍記載
《明史 · 卷一百六十六 · 列傳第五十四》
陳友,其先西域入,家全椒。正統初,官千戶,累遷都指揮僉事。頻年使瓦剌有勞,尋復進都指揮使。九年充寧夏遊擊將軍,與總兵官黃真擊兀良哈。多獲,進都督僉事。未幾,出塞招答哈卜等四百人來歸。
景帝即位,進都督同知,征湖廣、貴州苗。尋充左參將,守備靖州。景泰二年偕王來等擊賊香爐山,自萬潮山入,大破之。留鎮湖廣。論功,進右都督。四年春奏斬苗五百餘級,五年又奏斬苗三百餘。而都指揮戚安等八人戰死,兵部疑首功不實,指揮蔡升亦奏友欺妄。命總督石璞廉之,斬獲僅三四十人,陷將士千四百人,宜罪。詔令殺賊自效。天順元年隨方瑛征天堂諸苗,大獲。命充左副總兵,仍鎮湖廣。已,又偕瑛破蒙能餘黨。召封武平伯,予世券。孛來犯邊,充游擊將軍,從安遠侯柳溥等往御。率都指揮趙瑛等與戰,敵敗遁。再犯鎮番,復擊卻之,俘百六十人。尋佩將軍印,充總兵官,討寧夏寇。先是,寇大入甘、涼,溥及總兵衛穎等不能御,惟友稍獲。至是巡撫芮釗列諸將失事狀,兵部請免友罪。詔並宥溥等。召還,進侯,卒。
傳子至孫綱,弘治中,請友贈謚。詔贈沔國公,謚武僖。綱傳子勛及熹。嘉靖中,吏部以友征苗功多冒濫,請停襲。帝不從。熹子大策復得嗣,至明亡乃絕。
武平伯世系
第一代:陳友,天順元年封武平伯,祿千一百石,世襲。三年進侯,子孫仍世伯,加祿百石。四年卒。弘治三年追封沔國公,謚武僖。
第二代:陳能,天順四年襲爵。成化八年停祿,尋復。十九年七月卒。
第三代:陳綱,成化二十年襲爵,祿千石,管紅盔將軍上直。弘治四年兼坐揚威營。八年卒。
第四代:陳勛,弘治九年襲爵,正德元年領右軍都督府,二年領三千營管操,四年卒。
第五代:陳熹,陳勛之弟,正德五年襲爵。
第六代:陳大策,嘉靖十三年嗣爵,萬曆五年卒。
第七代:陳永壽,萬曆五年襲爵。
第八代:陳世恩,襲年無考,天啟五年管紅盔將軍。崇禎三年加太子太傅。
按實錄,萬曆時有武平伯陳如松,萬曆十九年管紅盔將軍。世次、襲年無考。
武平伯家族與清真寺
武平伯陳氏世代積極修繕各地清真寺,其中北京地區: 東四清真寺、通州清真寺; 河北地區: 定州清真寺、易縣清真寺; 山西地區:山西大同清真寺; 山東地區: 濟南清真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