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自幼入村墊讀書,酷愛書法,20歲後業儒,曾設帳於臨沂城及三官廟、孫對河等村,授徒甚眾,今多有成名者,皆謂陳允升乃其啟蒙之師。陳允升除教書外,終日刻苦自學書法,先從歐體入手,《九成官》、《化度寺》、《皇甫碑》,皆能背臨,後又兼習《集柳碑》。於是他的隸書逐漸形成了獨自的風格,為再習篆隸行草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此時他己感到不能停留在研習碑帖的基礎上,應該走出家門拜師深造。在臨沂最使他佩服的書法家,就是戊戌變法後回家隱居的王思衍。當陳允升到蘭陵拜謁王思衍時,王從對話中看出他的學識非淺,即聘他為家塾塾師。陳允升不要束脩,只要求跟王學字。從此,陳的書法大有長進,所學王思衍的篆隸皆可亂真。當時去王家求字者甚眾,王不能一一應付,多數即由陳代筆,王只是落款和鈴印。民國廿四年(1935)續修臨沂縣誌時,王思衍被請來參加編輯。書成後,新志的封面題字即由王推薦陳允升所書。王思衍的書法對陳允升影響很大,其篆刻尤為陳所稱道。《嚼雪齋印譜》刻成後,陳允升得到了一部,終日對之研習,所以陳的篆刻亦出自王思衍的窠臼。
書法理論
陳允升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他的墨跡傳遍大江南北並遠播日本和美國。他的書法理論也有不少,現擇其一《書法俚言》錄之如下:"作字之法,姿勢居先,坐正頭直,挺腰平肩,胸勿著案,管對鼻端,左手按紙,右手筆拈,執筆之法,實指虛拳,豎鋒平腕,腕臂酌懸,運筆之法,控縱折旋,渡留頓挫,溺管務堅,勿滑勿浮,力注筆尖,筆走中鋒,意在筆前,字之體態,肥瘦方圓,醜俊拙巧,筋骨須完,字之章法,照應巡環,飄逸嚴整,神韻當涵,童年學字,點畫先研,各筆分習,自簡及繁,一筆三折,垂縮往還,欲下先上,欲右左盤,慢臨細摩,碑帖詳參,由生達熟,妙造自然,學字基礎,功夫最先,天資墨寶,尤賴師傳,學字程式,欲易先難,周秦漢魏,六朝兼探,唐宋名筆,淨習仰鑽。篆隸真草,以次沈潛,成就大小,資功是瞻。大成固尚,小成亦賢,能得一善,脫俗超凡。挺身社會,風度翻翻,淋漓揮灑,滿紙雲煙,其興無盡,其樂無邊,我今頹筆,臨摹猶酣,雖雲坷坷,進步實艱,望爾青童,早致精堅,奮勇苦練,羲獻克攀。"
初學書法者細讀此文還是非常有益的。
作品
以下幾幅是陳允升的書法作品:
成就及榮譽
1938年3月,日軍"飛機轟炸蘭陵,百姓逃難,陳允升回到臨沂常旺村家中。日寇聞訊,即派漢奸齊華亭到鄉間去請陳進城參加新民會,為日寇寫字宣傳,當即遭到陳的嚴詞拒絕。整個抗日戰爭期間,陳允升未給日寇漢奸寫過隻字片紙。其民族氣節令人敬佩。
抗戰勝利後,陳允升應臨沂參議會的邀請,進城參加了修建革命烈士塔的工作。他精心為烈士塔書寫了題詞和烈士的英名。1947年國民黨反動派進攻臨沂,他又轉入鄉間隱居,後聞知烈士塔被國民黨軍隊破壞後,十分痛心。就在這時,王洪九派人來請他書寫門匣,第一次拒絕後,第二次就打算強行抓人。幸有他的學生聞知報信,陳允升才挑起了書擔四處雲遊賣字而逃脫。
1948年臨沂再次解放後,陳允升重見天日,立即回城居住,結束了挑擔賣字的生涯,並投身到新成立的"建塔委員會"去工作了。現在的"華東革命烈士陵園"中有陳允升多處墨跡。烈士紀念塔西北面的魯中南黨委、魯中南行署、魯中南軍區的題詞即是由他用工整的隸書所寫,王麓水烈士的墓碑亦是由他用工整的正楷所書,紀念堂內的烈士英名碑也由他書寫了多方。
臨沂縣成立了第一屆政協,陳允升被推舉為政協委員,並將他安置在文化館居住。從此陳允升感到身逢盛世,下決心為臨沂的書法藝術培育人才,因此學生日眾,其中有政府和部隊領導人、社會青年及在校的師生,從而推動了臨沂書法藝術的發展。陳允升的書法藝術至今流傳不衰。
陳允升的一生是坎坷不平的,但他從來也沒有動搖過他苦練書法的決心。他曾書寫過一首鄭板橋的"竹石詩":"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此詩懸掛在他的書齋中,充分體現了他的情志。
社會評價
陳允升一生最佩服的老師是王思衍,最要好的朋友是王小古。雖然他比王小古大20多歲,但是藝術的紐帶卻使他們結成了忘年之交。1976年歲末,王小古給他撰寫了一副對聯:"荊山奇異人珍愛,鐵硯功夫自不知。"一旁又用小字題道:"允升陳老師書法馳譽大江南北,對後學青年影響極大,實亦吾師也。"可見王小古對他是推崇備至的。1977年3月25日,陳允升因病與世長辭,引起了臨沂書法界的悲痛。王小古送的輓聯上題著:"藝苑星墮"4個醒目大字。並作了一首五言絕句以示對陳允升的悼念:"彤管寒金雀,春風冷硯池;群鵝何處換,一風竟西辭。"
陳先生的一生中除了教書寫字外還兼習中醫。他精讀了《內經》《金匱要略》、《傷寒論》、《本草綱目》等傳統著作,他還下工夫學習了《傅青主男科》和《傅青主婦科》兩書。因此他還經常給人看病,解除了不少病人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