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偉[武漢大學歷史學院教授]

陳偉,男,漢族,湖北省黃梅縣人,1955年7月生,1982年7月參加工作,是武漢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獲歷史學學士學位。1985—1987,武漢大學歷史系歷史文獻學專業碩士生。1987—1992,武漢大學歷史系歷史地理學專業,獲博士學位。1982年7月任教。1988年7月任講師,1993年6月任副教授,1997年3月任教授,同年7月為博士生導師。2006年為武漢大學珞珈特聘教授。2009年為二級教授。1997年9月至1998年8月在日本同志社大學作合作研究。2007年3至6月,芝加哥大學訪問教授。2011年7-8月,日本學術振興會外國人研究員。2012年8-12月,香港城市大學客座教授。2013年1-7月,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客座教授。

人物簡介

陳偉,男,漢族,湖北省黃梅縣人,1955年7月生,1982年7月參加工作。武漢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主任、《簡帛》集刊主編、歷史學院院長。

2001年4月起任日本早稻田大學客座教授。2007年3至6月,任芝加哥大學訪問教授。2008年起,任韓國木簡學會海外理事。是武漢大學國家級重點學科“中國古代史”學科出土文獻研究方向的學術帶頭人、歷史學科中歷史文獻學的學科帶頭人、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 2003年至2008年主持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楚簡綜合整理與研究”,2009年起主持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秦簡牘的綜合整理與研究”。

在《歷史研究》、《中國史研究》、《考古學報》、《考古》、《古文字研究》、《出土文獻研究》、《簡帛》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約百篇,出版個人專著4部,其中《包山楚簡初探》於1998年獲教育部普通高等院校第二屆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三等獎,《郭店竹書別釋》於2006年獲教育部普通高等院校第四屆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三等獎。

學習簡歷

1978年10月—1982年07月 在武漢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

1985年在職攻讀碩士學位(歷史文獻學方向),

1987年提前在職攻讀博士學位(歷史地理學方向),

1992年8月獲歷史學博士學位。

職稱簡歷

1988年7月任講師。

1993年6月任副教授。

1997年3月任教授。

1997年7月被遴選為博士生導師。

工作簡歷

1982年7月 任武漢大學歷史系考古教研室教師,後轉至歷史地理研究所工作。

1993年初至1996年初曾兼任一屆歷史系副主任。

1997年9月至1998年8月曾到日本同志社大學作合作研究。

1999年4月起任人文學院副院長、歷史系主任。

研究專長

研究時段以春秋、戰國為主而兼及商周、秦漢,留意把歷史學的研究方法同古文字學、簡牘學、考古學等相關學科的研究方法結合起來,綜合利用傳世古書和出土文獻,研究以楚國為主的先秦歷史、文化和地理問題。近二十年尤側重於戰國秦漢簡牘的文本復原和內涵研究。

在國內外學術機構任職情況

中國地理學會歷史地理專業委員會委員(2013-) 、《歷史地理》編輯委員會委員(1998年至今)。

早稻田大學客座教授(2001-2010年)。

韓國木簡學會海外理事(2008年至今)。

台灣《中國文字》(新)編輯委員會委員(2010年至今)。

台灣大學歷史系博士生指導委員會委員(2010年至今)。

研究方向

在二十多年中,先後受到考古學、歷史文獻學和歷史地理學方面的專業訓練,研究時段以先秦為主而兼及秦漢,關注地域以長江中下游為主而兼及當時的整箇中國,留意把歷史學的研究方法同考古學、古文字學以及其他相關學科研究方法結合起來,綜合利用傳世古書和出土的實物及文獻資料,研究楚國以至整個先秦時代的歷史文化和地理問題;近十年間,尤側重於楚地出土戰國簡牘的文本復原和內涵探研。

一、著作

1.《楚“東國”地理研究》,獨著,武漢大學出版社1992年11月。

2.《包山楚簡初探》,獨著,武漢大學出版社1996年8月。

3.《楚國歷史文化辭典》,二副主編之一,武漢大學出版社1996年1月。

二、論文

1.《淅川下寺二號楚墓墓主及相關問題》,載《江漢考古》1983年第1期。

2.《試論河南偃師商城》,以“曉田”之名與彭金章合署,載《全國商史學術討論會論文集》,《殷都學刊》1985年增刊。

3.《鄂君啟節之“鄂”地探討》,載《江漢考古》1986年第2期。

4.《殷墟為武丁以來之舊都說》,以“曉田”之名與彭金章合署,載《中國考古學會第五次年會論文集》,文物出版社1988年。

5.《〈詛楚文〉時代新證》,載《江漢考古》1988年第3期。

6.《〈左傳〉文公十六年伐楚之戎地望辨析》,載《江漢論壇》1988年第12期。

7.《鄂君啟節與楚國的免稅問題》,載《江漢考古》1989年第3期。

8.《楚“東國”的道路》,載《湖北大學學報》1992年第4期。

9.《關於楚、越戰爭的幾個問題》,載《江漢論壇》1993年第4期。

10.《薛邑與徐州辨析》,載《管子學刊》1993年第4期。

11.《古徐國故城新探》,載《東南文化》1995年第1期。

12.《關於包山二號楚墓槨室的定名問題》,載《楚文化研究論集》第四集,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

13.《鳳翔、臨潼秦陵壕溝作用試探》,載《考古》1995年第1期。

14.《包山楚簡所見邑、里、州的初步研究》,載《武漢大學學報》1995年第1期。

15.《包山竹簡所見楚國的縣、郡與封邑》,載《長江文化論集》,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7月。

16.《包山竹簡所見楚國的文書制度》,載《中華文化論壇》1995年第4期。

17.《試論包山楚簡所見的卜筮制度》,載《江漢考古》1996年第1期。

18.《包山楚簡所見幾種身分的考察》,載《湖北大學學報》1996年第1期。

19.《春秋時期的附庸》,載《武漢大學學報》1996年第2期。

20.《關於包山楚簡中的喪葬文書》,載《文物與考古》1996年第2期。

21.《〈括地誌輯校〉的幾點商榷》,載《歷史地理》第13輯。

22.《望山楚簡所見的卜筮與禱祠──與包山楚簡相對照》,載《江漢考古》1997年第2期。

23.《〈奏讞書〉所見漢初“自占書名數”令》,武漢大學中國三至九世紀研究所編《中國前近代史理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

24.《新發表楚簡資料所見的紀時制度》,載《第三屆國際中國古文字研討會論文集》,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1997年10月。

25.《包山楚簡所見的曆法與年代問題》,《湖北省考古學會論文集選集(三)》(《江漢考古》增刊,1998年11月)。

26.《九店楚日書校讀及其相關問題》,《人文論叢》1998年卷,武漢大學出版社1998年10月。

27.《群舒地望新探》,《文物考古文集》,武漢大學出版社1997年9月。

28.《郭店楚簡別釋》,《江漢考古》1998年第4期。

29.《包山竹簡所見楚國的宛郡》,《武漢大學學報》1998年第6期。

30.《楚國第二批司法簡芻議》,《簡帛研究》第三輯,廣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

31.《湖北荊門包山卜筮楚簡所見神祇系統與享祭制度》,《考古》1999年第4期。

32.《郭店楚簡〈六德〉諸篇零釋》,《武漢大學學報》1999年第5期。

33.《讀郭店竹書〈老子〉札記(四則)》,《江漢論壇》1999年第10期。

34.《〈太一生水〉考釋》,《古文字與古文獻》(台灣)試刊號,1999年10月。

35.《關於郭店楚簡〈六德〉諸篇編連的調整》,《江漢考古》2000年第1期。

三、承擔科究項目

1.1992年至1996年,獨自承擔國家社科青年基金項目“楚同盟與楚國國家結構”。

2.1997年起獨自承擔教育部社會科學博士點基金項目“春秋戰國時期郡縣制度研究”。

3.1997年起主持湖北省九五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楚國簡牘的綜合研究”。

4.1999年起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戰國時期楚系簡牘資料綜合研究”。

5.1999年起主持國家教育部留學回國人員科研啟動基金“戰國時期楚國簡牘資料研究”。

陳偉[武漢大學歷史學院教授] 陳偉[武漢大學歷史學院教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