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位於山東省棗莊市嶧城區陰平鎮境內,故城地處文峰、黃山、茅山、四山等群山之陽的一片平原開闊地帶。源於黃山之前的馬跑泉和文峰山之前的老龍潭二水相匯而成的陰平大沙河經故城東側南流。今陰平鎮坐落在故城東部。 故城遺址已夷為平地,西北角有一段類似牆基的土墩,尚能辨出夾雜漢代陶片的夯土層。故城東西長約550米,南北寬約450米。城址範圍內,地面散存大量的灰色繩紋陶片,多數為板瓦、瓦當等。還出土過半兩、五銖、楚貝幣等錢。據民眾說,故城內發現過古井數眼,出土過漢代石磨等物。《漢書·地理志》載:陰平,侯國,屬東海郡。《後漢書·袁安傳》載:袁安字邵公,汝南汝陽人也。明帝年間,舉孝廉,除陰平長,後拜楚郡太守,累遷太僕、司空、司徒。《嶧縣誌·古蹟考》:“陰平城,縣南三十里,漢陰平縣,屬東海郡。”
現狀
故城遺址處在陰平鎮衛生院後面的麥地中,記者看到,綠油油的麥苗正生長的旺盛,如果不加指點,估計一般人真的不會知道在這些麥苗的下面,竟然沉睡著一座古城。同行的著名書畫家孫中正先生打小就在故城邊長大,他告訴記者,大概在上世紀七十年代的時候,還能夠看到故城的一些印跡。其中的一片高崗應該是城牆的一角,全部由黃土夯築而成,在他小的時候夯土上有個洞,可以藏下好幾個人,小夥伴們都喜歡到這個洞中玩耍。夯土中夾雜著一些灰色的陶片,多數為板瓦、筒瓦和瓦當的碎片,並且還出土過漢代半兩、五銖錢、楚國蟻鼻錢等古幣,據說故城內還曾發現過數眼古井,出土過漢代石磨等物。當地有將在土中撿到的青銅錢幣串起來掛在小孩身上避邪的說法,但現在已經很少再見到這種被稱為“陰由”(音)的如花生米大小的古幣。據《棗莊古代史綱》一書介紹,陰平故城東西長約600米,南北寬約500米,西漢成帝陽朔二年(前23年)二月封楚孝王之子為陰平侯,始稱陰平國,屬東海郡。故城東現有石羊村,村旁有一漢代石羊,其造型、雕刻手法及風格,與陝西興平縣霍去病墓前的石羊相似,現被棗莊市博物館收藏。陰小國的傳說
站在陰平故城遺址之上,看北部山區文峰、鐵腳諸峰林立,遙想兩千多年前這座諸侯小國的繁榮,耳畔似乎響起陣陣喧鬧之聲。陰平鎮文化站站長趙靜告訴記者,陰平國在民間也被稱為陰小國,至今還留有許多的傳說故事,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陰小姐兄妹倆的故事。據說陰小姐天生麗質,貌美如仙,並且文武雙全,其兄也英武有力,有萬夫不擋之勇。陰小姐兄妹倆尚武好義,為除暴安良,聚眾鄉里,北依鐵腳山安營紮寨,南據陰平興建城池。兄妹倆各帶精兵把守,並修築地下通道,繩系鋼鈴聯絡, 以相互策應。現在鐵腳山上寨牆遺蹟、臼坑、水池、拴馬石等依舊存在,當為那時舊物,可見民間的傳說並不是空穴來風。雖然今人已經無法考證陰小姐兄妹到底是何人,但他們的故事已經和陰國故城深深地聯繫在了一起,並時常被人們所提起。陰平長袁安其人其事
東漢時的名臣袁安曾任陰平長,在陰平留下極好的口碑。《後漢書·袁安傳》載:“袁安(?—公元92年)字邵公,南汝陽(今河南商水西南)人也,明帝年間(公元58一76)舉孝廉,除陰平長,後拜楚郡太守,累遷太僕、司空、司徒。”《嶧縣誌》載:“安除陰平長,任城(今濟寧)令,所在吏人畏而敬之。”可見其在擔任陰平長一職時對下屬要求極為嚴格,所作所為深得民心,備受民眾愛戴。袁安青年時曾任小吏,自認為不是本分所得而辭去。後到京城洛陽,恰逢大雪,洛陽令在袁安門前見大門緊閉,雪上 無人走痕跡,遂叫人除雪入戶。見袁安僵臥,問其緣故,袁安說:“天下大雪,人們都很飢餓,不宜再去干擾別人”。洛陽令聽後,感覺袁安很賢明,雖身處困窮卻仍能堅守節操,就推舉他為孝廉。這就是揚名後世的成語“袁安臥雪”的來歷,這個故事也被稱為“袁安困雪”、“袁安高臥”。袁安臥雪的故事在古代極有影響,成為傳統文學和繪畫廣為引用的典故和題材,歷史上許多著名畫家如王維、董源、范寬、李唐、周?、趙孟?、王惲、倪瓚、沈周、祝允明、文徵明及現代畫家傅抱石等都曾畫過《袁安臥雪圖》。
章和元年(公元87年),袁安晉 升為司空、司徒(相當於宰相)。在職期間,袁安不畏權貴,多次彈駭外戚車騎將軍竇憲的專橫。但數諫不能改變朝廷局面,因而每與公卿言論國家,無不噫鳴流涕。由於袁安的威望,確保了劉氏政權延續。袁安於永元四年(公元92年)病逝,其後世屢盛不衰,子孫任高官者層出不窮,其三子袁敞,官至司空,其孫袁湯,桓帝時先後擔任司空、司徒和太尉,時稱“四世三公”,形成了全國有名的汝陽袁氏大族,並出現袁術、袁紹這樣的世族豪強。在中國歷史上,其望族氣勢一直未減,歷朝皆有名人輩出,一直到民國的袁世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