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概況
略陽縣位於陝西省西南部,秦嶺南麓,漢中盆地西緣,地處陝甘川三省交界地帶。總面積2831平方千米。總人口20萬人(2004年)。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郵編:724300。行政區劃代碼:610727。區號:0916。拼音:Lueyang Xian。屬北亞熱帶北緣山地暖溫帶濕潤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3.2℃,年平均降雨量860毫米。
略陽縣轄11個鎮、10個鄉:城關鎮、接官亭鎮、橫現河鎮、兩河口鎮、金家河鎮、徐家坪鎮、白水江鎮、硤口驛鎮、何家岩鎮、樂素河鎮、郭鎮鎮、白石溝鄉、馬蹄灣鄉、西淮壩鄉、九中金鄉、仙台壩鄉、觀音寺鄉、魚洞子鄉、黑河壩鄉、白雀寺鄉、史家院鄉。
略陽歷史悠久,風物曼妙,堪稱秦巴大山中的璀璨明珠。千百年來,勤勞而智慧的略陽人民,不惜一代又一代的心血汗水,孕育出了光采奪目的文化瑰寶。位於城區的紫雲宮、江神廟,是兩處充滿羌族和白馬氐族文化特徵的古代戲樓建築群。其彩繪、浮雕和土木構建布局的藝術表現手法上,突出了大西北遊牧民族奔放雄健的獨特風格,在全國亦屬少見。城南七里的靈岩寺,更是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的奇妙結合。它始建於唐代中葉,目前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巍峨的樓台殿堂,錯落有致地巧倚天然石窟,懸空凌雲,美不勝收。寺內勝景無數,尤有三絕。
第一絕,佛像造型奇異,大雄寶殿的毗廬巨佛,隆鼻薄唇,突顴凹眼,將天竺神佛原型融人漢族和羌氐各族的審美之中,充分體現出南北文化大交融時期的餘韻。
第二絕,摩崖石刻眾多,共珍藏曆代碑竭130餘通,素有“陝南小碑林”之譽。最為著名的是東漢《郙(fu)閣頌》,乃全國珍存極為有限的漢碑之一。八分體漢隸古拙雄渾,不知傾倒過海內外多少藝術大師;
第三絕,天然奇景甚豐,金龜洞、藥水崖、奈何橋、睡佛窟、擎天柱……令人目不暇接,天趣紛呈。
此外,縣境內享譽較多的著名景觀,還有秦蜀古棧、仙人關、吳王城、殺金坪、吳於墳、翠峰亭、飛仙嶺、青泥嶺等等。近年隨著全縣旅遊產業的大開發,一批新建和發掘的人文景點和自然景觀,又以嶄新的姿態,步入人們的視野。諸如城區的“興州珍園”、城郊的“八渡湖公園”,以及五龍洞省級森林公園、王富溝天然溶洞群、張岩溝景區、泉溪溝景區、龍洞溝溶洞等等,己初步形成遍及全縣的風光旅遊網路。
略陽的青山碧水和險地要塞,總是那么引人注目。拂展自漢唐至今2O00餘年的歷史畫卷,多少英傑俊豪,在此創建了曠世奇勳;多少仁者志士,在此成就了文治武功;多少墨人騷客,在此留下了華辭妙章:虞詡、李翕、仇靖、仇紼、嚴礪、吳道子、李白、杜甫、吳(ling)、林則徐、于右任……
歷代名人足步紛沓地走進略陽歷史,這座小小的山城,由此就有了千古難掩的鐘靈毓秀之氣。許多婦孺盡知的傳說,如層層熟透的深山野果,鮮活地懸掛在每個人嘴邊,隨時可以含英咀華。於是,一代女皇武則天的青春纖巧的身影向我們走來。這個自幼任性慣了的利州都督的千金小姐,遠足前來靈岩寺盡情遊玩,看見石窟內大然石柱凌空出世,突發奇想,遂自造四個只有自己才識得的怪異文宇鐫刻於壁,至今猶有遺蹟可尋。千古詩仙李白,青衫獵獵地佇立在青泥嶺之巔,面對千仞石峰和一線古棧,舉首浩歌《蜀道難》:“噫吁戲,危乎高哉!” 如若這位老先生得知1200餘年後的今天,新中國的無數鋼龍鐵馬在這難於上青天的蜀道天塹間任意穿行,一定會欣然改寫他的詩篇。
畫聖吳道子奉旨人蜀,搜寫嘉陵勝景。當他泛舟行至白水江一帶時,發現此地山幽林秀,無一處不宜入畫,卻深感自己筆拙功淺,數易其稿,終難傳神,賭氣將顏料潑灑江邊石上。從此這兒生出五花珍石,成為上乘的雕刻尤品。
詩聖杜甫為避戰亂,攜家流亡,曾於青泥嶺幕寒中撫膺長嘆:“白馬為鐵儷,小兒成老翁。哀猿透卻墜,死鹿力所窮”,傾訴出一腔憂國憂民的悲愴深情。
雄踞於嘉陵江畔的仙人關,是南宋著名的抗金前沿陣地。愛國將領吳(王介)、吳(ling)兄弟,在此堅守整整34年,浴血奮戰,前仆後繼,將金兵牢牢拒於關外,未人蜀川半步。
清道光七年,以虎門銷煙聞名於世的林則徐,調任陝西巡撫。是年夏季,略陽遭遇特大洪水,全城幾成廢墟。林則徐親臨勘災,並劃撥巨銀將老城遷往新址。這位連船堅炮利的西洋鬼子也不怕的錚錚鐵漢,卻對江河之災採取“惹不起躲得起”的無奈態度。足見 “人定勝天”的古老理想,只有在人民當家做主的今天,在社會主義的燦爛陽光照耀下,才有可能變成現實……
略陽還是中國工農紅軍長征播撒紅色籽種的地方。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紅二方面軍和紅四方面軍,都曾在此發動民眾,宣傳革命,建立蘇維埃政權。徐向前、賀炳炎、廖漢生等老一輩革命家,在略陽的山山水水間,留下了他們叱吒風雲的足跡,永遠激勵後來者奮發向上,不斷進取。
歷史沿革
先秦以前屬白焉氏族聚居地之東城,自西漢元鼎六(公元前111年),始建沮縣。曾用名沮縣、興州,武興、漢曲、順政。
西晉以前的略陽郡在今天甘肅天水,東漢末年,大量來自略陽的氐人南遷到沮縣,南北朝時期,在沮縣僑置略陽郡。
南北朝時,隴之秦安設有略陽郡。因連年戰爭,彼地大批氐 人南遷至此,仍舊沿用原郡縣稱謂。《南齊書》因而載之:“武興縣僑置略陽縣。”
宋開禧三年(1206年)改為略陽,“以其用武之地曰略,治在象山之南曰陽”而得名。
2000年,略陽縣轄11個鎮、14個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201498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 城關鎮 47483 接官亭鎮 8790 橫現河鎮 7674 金家河鎮 6546 徐家坪鎮 10573 白水江鎮 5932 兩河口鎮 5172 硤口驛鎮 3872 何家岩鎮 5025 樂素河鎮 9019 郭鎮鎮 10899 白石溝鄉 7888 藥木院鄉 5923 馬蹄灣鄉 4103 西淮壩鄉 4432 青泥河鄉 4568 九中金鄉 5673 仙台壩鄉 4117 觀音寺鄉 4294 魚洞子鄉 5699 黑河壩鄉 5261 楊家壩鄉 7048 白雀寺鄉 5232 中壩子鄉 3850 史家院鄉 3522 略鋼虛擬鎮 8903。
資源優勢
略陽堪稱“富山盛礦”。全縣地下礦藏十分豐富,現已探明的有金、銀、鎳、銅、鐵、鉛、鋅、錳、硫鐵礦、磷礦、滑石等33種,礦體和礦點143處。其中,鐵、金、鎳、蛇紋石、白雲石等礦藏量較大,金礦和鎳在全國占有重要的位置,帶動了縣域工礦企業的發展;植物資源豐富,共有265科1150多種。其中,常見的植物藥材102科433種,國家掛牌收購的有172種,尤以杜仲、天麻、靈芝、銀杏、豬苓、柴胡、棗皮野生和人工栽培居多,杜仲、蠶桑、食用菌分別被列為國家和省、市生產基地,特別是名貴中藥材──杜仲,全縣地存48萬畝,屬全國最大基地縣。有用材林近75萬畝,活立林總儲量650萬立方米,為大力發展杜仲、蠶繭、木耳、香菇、天麻和林產品開發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資源。
全縣工礦企業122個,基本形成了以冶金、化工、電力、黃金、食品、建材和農、林、特產品加工為主的工業格局。其中,中、省、市工礦企業9個,屬陝西省鋼鐵、化肥、電力工業和黃金生產基地之一。有略陽鋼鐵廠、漢鋼楊家壩鐵礦、略陽發電廠、寶嘉磷化工集團略陽分廠、略陽磷化工總廠、何家岩磷礦、煎茶嶺鎳金礦、張家山金礦、鏵廠溝金礦等中、省、市企業以及股份合作制企業。主要工業產品有生鐵、鋼材、磷肥、黃金、普通水泥、低熱微膨脹水泥、鑄鐵管、鑄石托輥、石棉瓦、硫鐵礦、硫酸、服裝、杜仲膠、杜仲油、食品等。2001年全縣國內生產總值達到82881萬元。地方財政收入4390萬元。
縣城南3.5公里,有被譽為“小碑林”之稱的靈岩寺。該寺倚天然溶洞而建,洞臨嘉陵江而立。人文景觀融合自然景觀為一體。寺內樓台錯落、紅框飛檐、絢麗多彩。現存有碑、碣和摩崖石刻130多通,其中宋代以前的就有25通,著名的東漢《甫阝閣頌》和迄今發現的我國最早交通規則“儀制令”以及新開發的五龍洞國家森林公園王富溝溶洞、張岩溝風景旅遊區等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
歷史文化
略陽縣位於嘉陵江上游,秦嶺西段南坡。因其地當秦蜀要衝、陝甘紐帶,千百年來一直被視為兵家必爭和商 旅輻輳之所在,素有“襟喉”、“鎖鑰”之譽。
略陽的古名甚豐,隨著歷代建置沿革,先後稱過“沮縣”、“武興”、“順政”、“興州”、“沔州”等等。 至於略陽之名的由來,亦有多種說法,歸納起來,大至分為三類:一是光照說。據明代《游寺記》載:“時過午, 即不見日,蓋山高雲障,此略陽之得名也”。二是要隘說。據嘉靖略陽縣誌載:“此地為用武之地,曰‘略’, 象山之南曰‘陽’,故名‘略陽’”。三是僑置說。南北朝時,隴之秦安設有略陽郡。因連年戰爭,彼地大批氐 人南遷至此,仍舊沿用原郡縣稱謂。《南齊書》因而載之:“武興縣僑置略陽縣。”
略陽自西漢元鼎年間劃定行政區域以來,至今已足2100餘年。而華夏先民在此生息繁衍的歷史,則可追溯到 新石器時代。從有關史料得知,先秦之前,這裡是氐羌兩個北方遊牧部族的聚居地。他們以狩獵墾荒放牧為生, 播谷炙肉,存亡續絕,逐漸強盛發展起來。到了西漢元鼎元年(公元前111年);漢武帝平定西南邊陲,在益州 至武都設郡立縣,並將大批氐人內遷長安,劃定略陽屬武都郡治下的沮縣,為白馬氐族之東境。三國時期,蜀漢 先主劉備在略陽置武興都以扼守這一進可攻、退可守的戰略要塞,築城甚固,周圍五面餘步,惟開西北一門,外 有倉壘,三面周匝。晉永嘉六年(公元312年),氐族統治者楊茂搜據武興,廢沮縣。南朝時改置“武興藩王國”。 北魏又改稱“東益州武興郡”,下置“武興縣”、“長舉縣”、“鳴水縣”,其故址分別在今略陽境內的黑河壩 鄉、西淮壩鄉、徐家坪鎮明水壩村等處。西魏時,又改置東益州為“興州”,武興郡為“順政郡”。隋廢“興州” 之稱,只保留順政郡。唐初,改順政郡為“興州”,並置順政縣。唐貞觀二年(公元628年),移所轄長舉縣於 今城北65公里處的白水江鎮長峰村。唐長慶元年(公元812年),廢鳴水縣,併入順政縣。南宋紹興十四年(公 元1144年),利州路分為東西二路,東路治興元(今漢中),西路治興州(今略陽)。南宋開禧三年(公元1207 年),吳曦據興州降金,受封“蜀王”,改興州為“興德府”。叛平,朝廷即改興州為“沔州”。元初,以沔州 屬“廣元路”,稍後遷沔州治於鐸水縣(今勉縣境內)。又廢長舉縣,併入略陽,上屬沔州,共為“興元路” (今漢中)所轄。明成化二十二年(公元1486年),略陽改屬新置的“寧羌州”,州又上屬漢中府。明嘉靖三十 八年(公元1559年),略陽縣被劃出寧羌州,直屬漢中府轄。此建置模式歷經整個清代,相因未變。
略陽城區現存兩處城池,如今一面榜山、三面環水的商業區,俗稱“老城”;與八渡河隔水相望的鳳凰山下, 尚可看到半圯城牆的居民區,俗稱“新城”。然而,實際情況是“新城不新,老城不老”。據《元和郡縣誌》載, 早在三國蜀漢時期,諸葛亮出祁伐魏,就在文家坪(即今略陽新城一帶),構築成了武興城,此即略陽建城之始 舉。此後的千餘年間,歷代的州、郡、縣,均設治於此地。直到南宋末年,頻繁的戰事促使這兒的城池毀廢,繁 華煙消。明代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陝西巡撫藍璋派員前來略陽重新築城,新址改選在現在的“老城”之處。 三年竣工,城周五里,共設五門,至今城東門樓依然雄踞在八渡河西畔。由此可見,所謂老城,其實不過400餘 年歷史;而新城的存在,卻已整整1700餘年之久了。考其“新城”、“老城”之稱錯位的由來,當與清代道光年 間一次遷城有關。原來,老城自建成之後,因其三面環水之勢,常受洪災肆虐,苦不堪言。據方誌不完全統計, 從明萬曆年初到清嘉慶十六年的230多年間,略陽老城因特大水患而大規模補修或重建就達8次之多。清道光七 年(公元1827年)七月,大雨連綿20餘日,嘉陵江、玉帶河、八渡河三水齊發,漫灌入城,以致城垣廬舍,盡 皆傾圯,損失慘重。陝西巡撫林則徐赴略陽勘察,決定將縣城重新遷往鳳凰山下的文家坪一帶,以避洪災之困 擾。兩年後其城竣工,城周一里七分,設城門三座,共耗銀四萬七千餘兩。因系新建,故將此處稱為“新城”; 與之隔河相對的原縣城,自然就成了“老城”。
民族分布
略陽縣先秦時為白馬氐東境地。自漢至南北朝末,氐人多次在此建立政權,反抗漢族統治,屢遭失敗,漢族統治者曾數次將氐族人強制遷往酒泉、扶風、天水、關中一帶。未被遷走的氐人,被迫說漢話、學農耕,順從漢人的風俗習慣,與漢民通婚,逐步被漢人所同化。加之漢民族大量遷入,至晚唐以後,白馬氐族已匿跡。羌族亦同樣受漢民族生活習俗影響,與漢族融為一體。清雍正《重修略陽縣誌》載,當地人“兼有南北語音,類秦蜀”,積澱成兼有陝、甘、川地方特色的風俗民情。
縣域漢族來源無考。大致以當地土著為主,也有歷代輾轉遷徙及明、清強制移民。1982年全國第三次人口普查,本縣漢族190192人,占全縣人中和99.16%。境內少數民族以回民居多,據全國第三次人口普查,回族主要分布要城關鎮、何家岩、白水江,共1470人。另有蒙古族8人,藏族1人,苗族5人,彝族4人,壯族26人,布依族2人,滿族63人,侗族9人,達斡爾族2人,毛難族1人,錫伯族7人。這些少數民族有的因工作遷入,有的事先定居。他們的節日、服裝大都與漢族相類,只有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等則保留著各自民族的特點。
民間藝術
①羊皮鼓(舞):略陽縣白雀寺、荷葉壩、橫現河、馬蹄灣、白水江等地,流傳著一種帶有氐羌族文化色彩的民間舞蹈羊皮鼓。
羊皮鼓舞離不開羊皮鼓,它是舞蹈表演中的伴奏樂器,又是特定的道具,形成羊皮鼓舞的獨特風格和動律。羊皮鼓,是用羊皮蒙在蒲扇形或桃形的鐵圈上,並在鐵圈的把柄處系許多小鐵環(多為八或十二個),製成可以舞動的單面鼓。它是用藤鞭擊打鼓面和搖動鐵環發出的“彭、嚓”聲,構成舞蹈節奏和豐富多變的鼓點音響。通常情況下,由兩男性表演。表演者左手握鼓,右手持藤鞭,連打帶跳,邊敲邊舞,並在藤鞭擊鼓的“彭彭”聲和鐵環相撞的“嚓嚓”聲中,配以曲調高亢的唱腔和粗獷激越的舞蹈,形成一種別致、獨特的韻味。表演前,舞者原地先打一通鼓,起著醞釀情緒,烘托氣氛和招攬觀眾的作用。表演過程中,鼓聲又擔負著舞蹈唱腔的前奏和伴奏任務,同時為舞蹈提供鮮明的節奏。
固定擊法的鼓點有軟三腰、硬三腰、野雞撲、偷點子、牛擦癢等。基本的動作有禳鼓、揉麻窩子、單腿跳、鳳凰三點頭、線爬子、禳星神、勾腿跳等。唱腔音樂有兩個特點:一是採用傳統的中國五聲調式,多以“5”為主音的微調式;二是在旋律的進行上多為向下進行,開始就出現全曲的最高音,然後急遽下行。有的曲音呈波浪式,但總的方向仍是向下行,給人以大跌大宕,大起大落之感。
羊皮鼓舞,屬舊時秦巴山區的“端公”(巫的一種)用於民間祭祀活動“開壇”時表演的一種形式。一般演奏的曲調有《立五門》、《甲子》、《學家子》、《迎春神》、《舞壇》、《猴子反天朝》、《四點紅》、《十二花》、《九道溝》等。
②社火:社火主要有高蹺、彩蓮船、獅子舞、龍燈等。逢年過節,民間以此作為娛樂活動。民國年間,多為民間自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大多是政府提倡、支持下的民眾的有組織的活動。
高蹺:舞者雙足踩在二、三尺高或更高的木腿上,多人組成,扮成各種人物,手持道具,隨著鑼鼓的節奏,表演各種動作,走圓場,龍擺尾,插花十字或跳躍扭擺,漫遊街頭。
彩蓮船:又叫跑旱船。用竹桿或木棍紮成輕盈的小旱船,周圍綴以彩布,嵌以紙、綢荷花。舞者扮成俊俏少女似坐其中,手提船沿,在鑼鼓聲中,或跑或停,游移不定,象盪游在碧波之上,前有一艄公輕劃慢撥,多扮為老者,有的加以唱段。
獅子舞:又叫耍獅子。獅頭多以木竹作骨架,綢布包綴於外,獅身、獅尾用苟麻製成。大者2人扮演,1 人舞獅頭、1 人擺獅尾;小者1人扮演。表演時,1少年手執繡球,做出各種動作,將繡球或拋或搖,獅子隨著繡球在鑼鼓聲中搖頭擺尾,跳躍躥伏。也有獅子躥桌子、滾大繡球者。
此外,還有跑竹馬、龍燈、耍貝殼等。
③刺繡:刺繡多用於婚喪嫁娶、打扮孩子和一般生活用品。如裝飾在衣、帽、鞋、襪、圍腰、腰帶、被、褥、床單、床圍、帳簾、枕頭、荷包、煙包上等。技法多種多樣,如繡花、架花、挑花、托花、游花、鎖花、勾花等。圖案多是花卉禽獸,也有古今人物,歷史故事,寄託著吉祥如意,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等美好願望。其中鳳凰和老虎的圖案造形,近於漢朝瓦檔圖案,色彩常用大紅、桃紅、草綠、石綠、藏藍、藏青、石黃、金銀等。顏色的套用十分講究,大紅、翠綠、桃紅、草綠等多用在黑底上,看起來底沉色艷而不輕浮,黑而有光澤,加上金銀線的點綴,給人以富麗堂皇之感。在白底上多有桃紅、粉紅、草綠、石綠、石青等顏色,效果鮮艷而高雅。藏青、藏藍和石黃多起點綴調合作用。整個色彩單純而不單調,明朗、絢麗而又柔和悅目。還有用薑黃、淡黃、石青、石黃等各種色布作底子的,這類刺繡看起來質樸瀟灑。總的來說,它不象關中的刺繡那樣顏色強烈刺眼,也不象四川的刺繡那樣纖巧素雅,而是顯示出略陽民性的粗獷、奔放,色調艷麗,內涵高雅,絕不粗俗。
刺繡作品中,很多都帶氐羌族風格,如《四角蝴蝶》、《中間團花》(俗稱四菜一湯)、《四姑娘打牌》、《嫁娶圖》、《出巡圖》、《姜太公釣魚》。從石瓮子、青泥河收集的男女式大襟衣服和童帽看,其刺銹有明顯的氐羌族風格。
歷史人物
吳 曦(1161~1207) 吳璘之孫,吳挺之子。宋紹熙四年(1193)五月,任武寧軍承宣使,後因賄賂權相韓宅胄,得以任興州駐紮、御前諸軍都統制兼知興州、利州西路安撫使。後升任四川宣撫副使,仍知興州。開禧二年(1206),為陝西、河東路(今山西省)招撫使,主持西線對金作戰。吳曦在金人利誘下,坐陣興州,按兵不動。是年十二月,叛宋降金,在 口密受金朝詔書金印,受封為“蜀王”。開禧三年正月,公開叛宋,僭王位於興州,治所為行宮,國號為“轉運”,改興州為興德府,三年二月二十九日,被楊巨源、李好義、安丙等人誅殺,時四十六歲。
早在1986年略陽就被國務院確定為對外開放縣。近年來,縣委、縣政府立足開放興縣、立足工業強縣、立足產業富民,營造區位優勢,發展優勢產業,由資源大縣向經濟強縣邁進。
發展思路
立足開放興縣。略陽位於陝甘川三省結合部,寶成鐵路縱貫南北,在縣境g內有9個車站,其中略陽站每天對開客貨列車52列,年貨運量110多萬噸,客運量 100多萬人次。319省道(勉康公路)橫通東四,現己完成部分拓寬改造。累計新修公路45條;共818.71公里,全縣基本實現鄉鄉通公路目標,“興”字型公路框架已經形成。電力、通訊飛速發展,基本實現村村通電目標,農村電網改造步伐加快,縣城程控電話裝機已過萬門,農村電話全部實現了數字程控化;廣播電視事業飛速發展,建成略陽廣播電視台,農村廣播電視覆蓋率達到90%以上。通過實施一、二、三期城市總體規劃,城區面積由不足1平方公里擴大到22平方公里,居民由0.9萬人增加到6.8萬人,占全縣總人口的34%。累計投入2億多元,用於城市街道拓寬、舊房改造、商業設施、綠化美化等基礎設施建設。新建和改造過境路、河濱路、南環路、象山路、電廠路等城市道路10條,總長25公里;鋪築混凝土路面25萬平方米,鋪設人行道路4.13萬平方米,城市道路實施率達90%以上。全城實現了複線循環式供水,日供水量達到2.5萬噸,可滿足今後十年內城市發展的需要。新建了占地17畝的興州珍園,建成南環路路綠色長廊,新建改造花壇12個,播種草坪3800平方米,栽植各種綠化樹木6200餘株。建成象山賓館、影視中心、工商大廈、圖書館大樓等頗富現代氣息的樓群,總投資1700萬元的三星級嘉陵賓館也即將竣工。全縣實現了傳輸光纜化、交換程控化,開調了國際網際網路。投資6000餘萬元實施高台舊城改造,已拆遷3萬平方米,新建8萬平方米的住宅。新建、續建河堤1萬多米,將縣城基高提高2米,防洪流量由4000立方米/秒提高到4570立方米/秒。砌築堅固的堤壩又被巧妙地利用成環形公路,並在寬暢的堤岸上,立柱桿、建綠色長廊、裝彩燈,為廣大民眾提供了理想的遊樂歇憩場所。完成了路陽鋼鐵廠、發電廠、磷肥廠、化工總廠等4個環保治理重點項目,如大了城區綠化美化和市政管理力度,率先在陝南實現城區垃圾袋裝化。建成步行一條街,先後榮獲省級文明縣城、全國城市綜合整治優秀縣稱號。
立足於工業強縣。略陽面向市場,依託資源,已建成黃金、冶金、化工、建材四大工業支柱,成為全省重要的鋼鐵、磷化工、黃金生產基地。縣境內有略陽鋼鐵廠、漢鋼楊家壩鐵礦、略陽發電廠、寶嘉磷肥總廠略陽分廠、省磷化工總廠、何家岩磷礦等8家省市廠礦。全縣有冶金、化工機械、建材、食品、木材及林產品加工等95個工業企業。以黃金工業為龍頭,全縣工業在體制轉換和結構調整中保持旺盛的發展勢頭,連續3年工業增幅位居全市第一。去年黃金產最達60869兩,占全市黃金總產量的90%以上,實現工業產值1.17億元,入庫稅金 1003萬元,比上年分別增長202.5%、158%和20.5%。躍居全省第二產金大縣。
立足於產業富民。略陽農村植桑養蠶,栽植杜仲,發展食藥用菌歷史久遠。在促進杜仲、蠶桑、食用菌三大產業蓬勃發展中,縣上分別成立了這三個產業的開發中心,聘請中國杜仲協會副會長李可心、中國醫學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徐綿堂等一批著名專家教授為三大產業開發技術顧問,大力推廣低產桑園改造、杜仲環剝再生、菌草栽培香菇、天麻有性繁殖、豬苓人工栽培和花菇高棚成架立體栽培技術。建成杜仲保健茶廠、杜仲酒廠、杜仲雙功醬油醋生產線,杜仲膠廠,蠶藥具廠及4800 緒??絲廠、中心菌種廠、菌業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安山茶業有限責任公司等10多個企業,開發產品20多個,其中中華靈芝酒、力箭飲品獲國家衛生部健字號質量認證,杜仲浸膏粉、杜仲保健茶等6個產品榮獲全國金獎。杜仲、蠶桑,食用菌三大主導產業具備規模,銀杏、烤菸等後續骨幹項目起步良好。其中地存杜仲56萬畝,桑樹4.6萬畝,菌草代料栽培食用菌1000多萬筒,天麻栽培80多萬窩。分別為全國最大的杜仲基地縣、全省蠶絲產業化建設示範縣和全國食用菌行業先進縣,並跨人全國科技工作先進縣行列。
歷史事件
一九三六年七月,中國工農紅軍第二方面軍,在總指揮賀龍、政委任弼時、副總指揮肖克、副政委關向應等率領下,由四川甘-孜的東谷出發,經歷了雪山、草地的艱苦跋涉,繼而翻越岷山山脈,突破臘子口,於九月一日到達甘肅南部的哈達鋪。當時,蔣介石調兵遣將,進行圍追堵截,妄圖阻止紅軍三大主力在西北會師。
九月七日,為執行黨中央“配合紅一、紅四方面軍濟(寧)會(寧)戰役,從右面鉗制胡宗南”的戰略計畫,方面軍東出隴南和陝西西南部,開始了主攻成縣、康縣、徽縣和兩當,進而占取略陽、鳳縣並建立臨時根據地的戰役行動。其具體部署是:所屬六軍為左縱隊,向兩當、鳳縣前進;總指揮部率四師及三十二軍為中縱隊,向成縣、徽縣前進;六師為右縱隊,向康縣、略陽前進
各路勢如破竹,捷報頻傳:十七日攻克成縣;十八日占領兩當;十九日攻取了康縣、徽縣,圍攻鳳縣。
方面軍勝利進駐這些地區後,奉黨中央、毛澤東主席命令,在隴南山區,進行休整。賀龍總指揮召開了團以上千部會議,除重申: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外,又根據新形勢的發展和要求,向全軍指戰員,提出了如下“約法三章”:
1、民眾不回來,部隊不能進他家
2、有些人跑的時候把家裡的門窗沒關好,要替他們看著門,不讓小偷進去偷東西
3、莊子內外要打掃得乾乾淨淨;
4、不能打雞趕狗,要讓它們安安寧寧;
5、向民眾宣傳抗日,宣傳革命道理,使民眾相信我們。
六師占領康縣後,決定師政治部主任劉型率十七團留駐,師長賀炳炎、政委廖漢生等率師部及十六、十八團,乘勝向略陽進軍。進軍途中,傾接成縣敵情突變的電報,廖漢生奉命馳援,率十八團先一日經白水江開赴成縣;賀炳炎等則率師部及十六團進駐白水江待命。因此變故,六師未能按原計畫攻取略陽縣城。
成縣戰鬥打響後,留駐康縣的十七團,在強敵壓境時,實行戰略轉移,開闢了略陽的郭家壩“蘇”區。
十月一日,因張國濤破壞了整個戰鬥計畫,敵胡宗南乘隙兵進秦安堵截。情況緊張,為搶時間繞道北進,方面軍報經中央同意,迅即撤離成縣、徽縣等地區,於十月十日,在天水、武山之間搶渡渭水。
被敵隔斷的六師十七團,從略陽的郭家壩出發,在甘肅境內突圍失散了。
十月中旬,紅二方面軍到達甘肅會寧,同紅一,紅四方面軍會合。偉大的紅軍長征勝利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