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E大調第三交響曲[舒曼降E大調第三交響曲]

降E大調第三交響曲[舒曼降E大調第三交響曲]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降E大調第三交響曲,德國作曲家羅伯特·舒曼完成於1850年,是他旅居萊茵河畔的杜塞道夫時所作,所以得名《萊茵》。

總述

舒曼 舒曼

降E大調第三交響曲,德國作曲家羅伯特·舒曼完成於1850年,是他旅居萊茵河畔的杜塞道夫時所作,所以得名《萊茵》。這部作品是舒曼智慧的結晶,也是他思想的總結。這是一部描述性很強的作品,歌頌生活,歌頌萊茵河畔的美景:屹立於河岸的宏偉的科隆大教堂,神話般的羅列萊城堡……

這部交響曲共分五個樂章,其中第二樂章之詼諧曲與以前的詼諧曲不同,有著緩慢的民間舞曲般的風格;第四樂章以間奏曲風格插入,形成音樂形式上的主要特徵;而第一樂章有許多部分均給人以貝多芬的降E大調第三交響曲《英雄》的近似感覺。

樂曲賞析

第一樂章,生動地,降E大調,3/4拍,奏鳴曲式。沒有序奏部,而直接以全體樂器有力的強奏呈示第一主題。整個樂章色調明朗、歡欣鼓舞的開頭充分表現了舒曼對新環境的信心和愉快心情。

第二樂章,詼諧曲,極平穩地,C大調,3/4拍,原有副標題“萊茵河的早晨”。雖為詼諧曲,但有迴旋曲風格,是一首德國民間古老的飲酒歌,具有樸素單純的民謠風味。

第三樂章,不快的速度,降A大調,4/4拍。是一首典雅而抒情的間奏,木管奏出頗有感傷情調的浪漫曲。

第四樂章,壯麗地,降e小調,4/4拍。這一樂章是讚美科隆大教堂的頌歌,迴蕩著管風琴的旋律。主題由法國號與樂章中首次出現的長號演奏,表現出科隆大教堂莊嚴、凝重的風格。

第五樂章,生動地,降E大調,2/2拍,奏鳴曲式。直接由第四樂章轉入,曲調歡快,象徵萊茵河畔節日慶祝活動的歡樂。

作者簡介

羅伯特·舒曼(1810-1856)十九世紀上半葉德國音樂史上最突出的人物,德國著名作曲家、音樂評論家。在他的藝術創作中深刻地反映出德國浪漫主義的優點和弱點。出生於德國茨維考城書商的家庭,從小喜愛音樂和文學。自國小習鋼琴,7歲開始作曲。16歲遵母意進萊比錫大學學習法律。19歲又進修鋼琴,當聽到帕格尼尼的演奏,他受到了極大的影響,放棄了法律的學習,專攻音樂。後因手指受傷,遂轉向作曲和音樂評論。1835-1844年,獨自編輯《新音樂雜誌》,並開始創作大量鋼琴作品。1840年獲耶拿大學哲學博士,1843年赴萊比錫音樂學院任教。1844~1850年,移居德雷斯頓繼續從事作曲和指揮。因精神疾病日趨嚴重1854年投河被救,兩年後逝世於精神病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