陂新村[廣東省揭陽市普寧市下架山鎮陂新村]

陂新村[廣東省揭陽市普寧市下架山鎮陂新村]
陂新村[廣東省揭陽市普寧市下架山鎮陂新村]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陂新村,廣東省普寧市下架山鎮轄下行政村,位於市區流沙東南8公里處;現全村人口約3000,村民多數出外經商務工,部分留守以農為業,或服裝加工業,近年來有村民回村創業,多數為網路銷售。明朝末年,潘姓一支在此創村,後張姓居民從惠來石湖鄉移入,潘姓又他遷,張姓以祖籍命村名為石湖,因鄰近已有陂烏村,又改名作陂烏新村,簡稱陂新。

聚落呈塊狀分布,建築多為傳統貝灰三合土結構潮式民居,及部分現代新建的鋼筋水泥結構樓房。有耕地663畝,山地50畝,農業主種水稻、蔬菜。有服裝、印染等家庭手工業和部分從事網路銷售。村中有一座始建於清初的寶德庵。每年的農曆七月初七為村中神明七聖娘娘聖誕;元宵節有游神民俗。白馬溪從村西往北流經。有村道通到359線下架山至流沙公路。

陂新是相對於陂老而言,即原陂烏所新建之村寨,故名。村位於陂老的東面,其北是一片寬敞的田園,及白馬溪;東與南婆城接壤;南有中央埔村等。陂新的村寨聚落結構比較明了,以村西北角的老寨為中心,建築由老至新依次朝東南方向拓建,老寨東面的聚落稱為下平房,南面的稱為頂新厝,東南面稱為25座;當中不乏四點金、下山虎、竹竿巷厝、五間過、樓房等。
老寨坐北朝南,其內有五街六座,左右後三面有寨包,內埕前有圍牆,牆外路下是一口半圓狀池塘,塘對面是一整片平原洋地。老寨東南角設有東門、正前方設有南門。寨內中街主二座是三間二進式兼雙包火巷的張氏祖祠敬承堂,祠堂門口設有一對獅子!左右四街首座為四點金,其後全為下山虎。老寨東門外有坐北朝南而建的七聖古廟,古廟東側是聯誼會和老人中心所在,其後是一個廣場,場後方是寶德庵,寶德庵旁邊有一塊道光戊戌年(1838)的“廣德橋”石碑,如今橋不知道在什麼地方了!再往東側是陂新學校。老寨外東南角村道對面,有坐東朝西的黃氏祖祠,是一落式走龍虎門格局的祠堂建築,祠堂四周則是一些年代不一的老建築,往東往南則逐漸為新建築。
據介紹,陂新村中張氏占全村人口60%以上,黃氏約40%。此外村中還有幾戶楊氏人家。
陂烏張氏開基祖為明勛公,於明末清初由福建莆田輾轉遷此定居,及後單傳五代,至第六世宗衍公始有發展。是時,宗衍公育五子,五子又育二十四子,至第九代清嘉慶元年時,全族計有一百七十七丁。據道光年間的陂烏張氏族譜記載,六世宗衍公克勤克儉,累有家資,因感陂烏處居之所未是盡善,適逢潘氏鄉親擬建新村,遂同心延師擇地建寨(相傳該處為潘家之梅園洋地),並以石湖為新村之名。新寨建成之時,宗衍公擇以中街第二座為香火祖堂,且奉祀有祖地帶來的慈悲娘娘神位,後潘氏又將產業盡數轉讓,張氏繼而拓建祖祠敬承堂,即今日之張氏祖祠。自一世明勛公傳下,至今已有近二十世,族人主要聚居新村,即陂新,有部分居陂老。另也有外遷者,七世四房公因風水關係,移居惠來,據說在當地繁衍至今有數千人口。
張氏輩序:明朝功士,輔宗秀尚,振興奕世,起發彌昌,綿長遠大,榮顯名揚,永傳隆盛,定致禎祥。
據資料記載,陂烏黃氏為清順治七年(1650)前後遷自毗鄰西社西南村。江夏黃峭山公派下第22世孫棉山公,原籍福建油車園,於元末明初由潮陽高堂移居普寧里湖,後又遷占隴西社,其後裔又先後分創流沙湖心洋、下架山陂烏(開基祖黃玉宇)等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