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點簡介
在拱橋之祖安濟橋的故鄉,還有一個全國之最,這就是趙州陀羅尼經幢。凡到趙縣觀賞大石橋的遊客,幾乎都要順道往訪這座石刻藝術珍品。
陀羅尼經幢位於趙縣城內南大街與石塔路相交的十字路口處,這裡原是唐代開元寺的舊址,經幢為開元寺的建築物,後寺廢而經幢仍存。因幢體刻有陀羅尼經文,故稱“ 陀羅尼經幢”。這座經幢全部用花崗岩石雕琢疊砌而成,外觀造型酷似塔,所以當地俗稱“ 石塔”。趙縣古稱趙州,其標準稱謂應為“趙州陀羅尼經幢”。
歷史沿革
該經幢建造於北宋景祐五年(公元1038年),由禮賓副使、趙州知州王德成督辦,趙州人何興、李玉等人建造。高16.44米,是全國最高大、最完美的一座石經幢,其造型高峻挺拔又秀麗多姿,極具藝術韻味。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幢,梵語叫“馱縛若”,意譯為幢。幢的本意就是旌幡,原本是我國古代作儀仗用的以羽毛為飾的一種旗幟。佛教傳入中國以後,佛教徒在長筒圓形綢傘上寫經叫經幢,為了保持耐久,又將經刻於石柱上叫石幢,後來亦稱為經幢。我國石柱刻經始於六朝,而石柱刻陀羅尼經則始於唐初。當時佛教密宗盛行,眾信徒認為咒語——陀羅尼包含深奧的經義,倘若有人書寫或反覆誦念即會解脫他的罪孽,得到極樂。為使陀羅尼經永存,善男信女們便將它刻於上有頂下有座的八稜錐形石柱上,這就是當初較為簡單的經幢。宋代以後,經幢逐漸演變成建築雕刻藝術、佛教內容於一體的完美石雕建築,趙州陀羅尼經幢就是這樣一個突出典型。
建築特色
趙州陀羅尼經幢坐北朝南,由基座、幢體和幢頂寶珠幾部分組成,為八棱多層形式,共七級。最下面是一層邊長6.1米的方形束腰式台基,束腰刻有蓮花石柱和形象健美的金剛力士和“婦人掩門”雕像,姿態生動自然。台基上是平面八角形須彌座,分為兩層,第一層束腰部每面雕三尊坐蓮菩薩,第二層束腰部雕刻形似廟宇殿堂的房屋,還有仙山、寶塔、長廊、佛像等。第二層須彌座上面刻盤龍,上面峭立八座須彌山峰,峰巒中雕有廟宇、寶塔、人物、禽獸等。
須彌山之上,為經幢主體幢身,分為六節,均為八棱形。第一節正面篆刻“奉為大地水陸蒼生敬造佛頂尊勝陀羅尼幢”十八個大字,其他七面和二、三節幢身上刻楷書經文,行筆遒勁,結構嚴整,是一部優秀的書法作品。四、五節幢身上滿刻佛教人物、經變故事等。第六節幢身上面為一八角亭,其上安置的桃形銅製火焰寶珠塔剎,直指碧空。
幢身各節之間均置有八棱形華蓋或幢檐,層層相托,形制則各有特色,雕有纓絡垂幔、神獸和佛教故事等,為經幢石雕藝術最精華所在。
趙州陀羅尼經幢不僅是我國陀羅尼經幢最高大的一例,而且它造型華麗美觀,刻工極為精細,是建築造型和石雕藝術完美結合的傑作,是我國極為珍貴的石雕文物,有著重要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因此,昆明世界園藝博覽會室外展區北展園——燕趙紫翠園,將陀羅尼經幢作為河北園的主要標誌物,置於入口景區。
所有雕刻,形象生動,刀法嫻熟,工藝精湛,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後晉是短命王朝,石刻藝術存世不多,故十分珍貴。
建造結構
基座
有三層。底層為正方形平面的低平須彌座(見石作),邊寬約6米,由覆蓮、束腰和上下兩層疊澀組成。束腰每面用束蓮柱分成三間,刻金剛、力士和火焰式拱門。第二層為八角形平面的須彌座,上下疊澀各三層,束腰用角柱,角柱間浮雕菩薩、伎樂等。第三層平面也是八角形,下為覆蓮,上面雕成一圈迴廊,每面分三間,明間刻出台階。每間內刻有佛本生故事的浮雕。
幢身
最下為寶山,刻有龍和宮殿。上面疊置三段滿刻陀羅尼經文的八角形幢柱。再上為八角形佛龕、蟠龍短柱和素麵短柱,共為六層。每層上部是一圈雕飾帶:下二層為八角瓔珞寶蓋上加仰蓮,第三層為刻有釋迦游四門故事的八角城闕,第四層為帶斗栱的屋檐,與其下的佛龕構成八角形小殿,第五層為八角雕飾物,第六層為屋頂形飾物。各層幢柱的直徑和高度向上遞減,各層雕飾帶也逐層變小,雕飾由繁而簡,形成上收的幢身。幢身最上層的八角素麵短柱和屋頂可能不是宋代原物。
寶頂
由仰蓮、覆缽和銅製火珠組成,已不是宋代原物。
歷史由來
桃源宮內
陀羅尼經幢位於九日山蓮花峰腳下的桃源宮內,全部用石頭造的,有七層二丈外高,八角形,八角有柱,皆雕侏儒,下底是須彌座,中間部分雕飛天,飛天的形態逼真,精美生動;上面是復盆,復盆起去的第一層是經幢的幢身,雕雙龍戲珠,第二層、第三層幢身雕佛像,第四屋、第五層是經幢的主要部分,刻“尊聖陀羅尼咒”,經文頂面橫刻“奉為今上皇帝資崇佛幢一座”十二字。第四層、五層、六層皆有出檐翹角,每一個翹角有鐵環,用來串鐵索,第七層,也就是最後一層,幢身和出檐就不是八角形的,而是變做四角形的,盡頂面安葫蘆。陀羅尼經幢很有文物價值,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唐僖宗光啟年間,南蠻作亂,唐僖宗下詔征討,派節度使傅實做前部先鋒入閩,並御賜唐太宗聖像一幅。傅實十分敬重李世民,既是御賜聖像,自然更加小心敬奉。傅實旗開得勝,平定叛亂,班師回朝時,路過泉州,很歡喜泉州,就在仁風街選一塊寶地,奏請皇上恩準,大興土木,建一座府第,取名“護安院”;後來又在九日山蓮花峰腳的周井堡,建一座“禪林”新居,取名桃源。桃源宮的規模愈擴愈大,雖然改朝換代,唐王的威嚴仍在,凡是骯髒的物件都不準按宮頭前過,附近村民要去作穡,挑肥糞都得去踅路,十分不便。唐王宮內供奉的唐太宗李世民,已經由人變做神,稱做瑞安大帝;而且田都元帥相公爺、觀音佛祖媽,也供奉在宮內。
豎經幢
到宋代,超度亡靈盛行豎經幢,經幢有用紙糊的,有用布做,作用都相同。當時的風俗,經幢是豎在宮廟內,桃源宮香火旺盛,四五路來豎經幢的人就多,紙狀布狀擺擺呀一內,將宮內的佛像、神像遮遮咧,外面看不見內面的神佛,內面的神佛自然也就看不見外面的過路人。到宋仁宗天聖年間,豐州有一個姓葛的有錢人過身做大功德,便去豎經幢超度亡魂。沒錢人豎的經幢是糊紙的,風吹易破;有錢人用布的,布的較有檔頭,但久了沒破也會舊。鄉里人知姓葛的有錢,就使唆說,不要用紙用布做經幢,要做乾脆用石頭,建一座石經幢,不怕風吹日曝,既長久又體面,符合葛府的身份。葛家是大有錢人,大施主,要起石經幢桃源宮主人沒反對,所以一座七層二丈外高的石經幢就建造起來,將神佛遮在內面,於是便有了這座陀羅尼經幢。
民間傳說
婦人掩門
在陀羅尼經幢的台基上刻有一座“婦人掩門”的雕像。相傳,古 時候趙州城裡有一薛家燒餅鋪,這鋪子就在陀羅尼經幢附近。這薛家燒餅本是祖傳,做工精細,香酥可口。有一段時間,薛家燒餅鋪出了怪事:每天早上開張時,總發現少了一些燒餅。薛掌柜心裡很是納悶。這天夜裡,薛掌柜關了店鋪門,沒有睡覺,躲在暗處想要看個究竟。三更時分,忽聽“咕咚”一聲,店鋪門開了,淡淡的月光下一個年輕的婦人,風擺楊柳似地走了進來。那婦人進來以後,輕輕打開箱子,拿起一個燒餅大口大口吃起來,吃飽後還覺得不滿足,又拿了幾個才離開。
過程
薛掌柜暗暗跟在婦人身後,見那婦人徑直奔向陀羅尼經幢,眨眼就不見了。薛掌柜看看四周哪也沒有婦人的影子,覺得十分奇怪,只好回到燒餅鋪子。第二天,薛掌柜又到這座塔下,仔細一看,恍然大悟。原來,這經塔的石座上有一浮雕,雕著一扇半掩的門,門裡露出半個婦人的身子,長相和昨夜偷吃燒餅的婦人一模一樣。薛掌柜越看越生氣,回到鋪里取來砍柴斧頭,對準婦人的兩苹腳砸去,斧起斧落,幾下子就砸下了婦人的雙腳,從這以後,“婦人掩門”雕像沒了腳,薛家燒餅再也沒有丟失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