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魯納恰爾獼猴

阿魯納恰爾獼猴

阿魯納恰爾獼猴(學名:):體長51-63厘米。是典型的獼猴屬動物,具頰囊。軀體粗壯,平均體長約50厘米,它們的前肢與後肢大約同樣長,拇指能與其它四指相對,抓握東西靈活,前額低,有一突起的棱。頭部呈棕色,背部棕灰或棕黃色,下部橙黃或橙紅色,腹面淡灰黃色。臉頰黝黑,額頂有一小撮旋毛。最鮮明的特點是脖子上有一塊蒼白的皮毛,額頭和面部有黑斑。比較同屬的其他猴子具有相對短的尾巴。 主要棲息在石山峭壁、溪旁溝谷和江河岸邊的密林中或疏林岩山上,群居。以樹葉、嫩枝、野菜等為食,也吃小鳥、鳥蛋、各種昆蟲,捕食其它小動物。相互之間聯繫時會發出各種聲音或手勢,互相之間梳毛也是一項重要社交活動。分布於印度東北部的阿魯納恰爾邦。 (概述圖片參考資料來源: )

物種分類

該獼猴原產於印度東北部的阿魯納恰爾邦。它的種名“munzala”來自翟讓門巴族部落,發音”diep-bosaap“的意思是“森林深處的猴子”。在1997年由著名的印度靈長類動物學家安瓦魯丁·喬杜里(Anwaruddin Choudhury)命名,它曾經被作為熊猴的一個亞種,在2004年才確定為一個新物種。這種獼猴的第一個物種在1903年,發現於印尼帕蓋伊島(Pagai Island)。在2011年,一些研究人員建議其在熊猴的形態變異的基礎上,可能更好的視為一個新種。

形態特徵

阿魯納恰爾獼猴 阿魯納恰爾獼猴

阿魯納恰爾獼猴體重15千克,總體長824毫米,頭體長560毫米,尾長264毫米。是一種形體比較大的棕色獼猴,臉頰黝黑,額頂有一小撮獨特的黃色旋毛,包含一個黑色的中央螺紋。最鮮明的特點是脖子上有淺色的皮毛,額頭和面部有黑斑,眼睛上方有黑色條紋。比較同屬的其他猴子具有相對短的尾巴。

體型大而粗壯,上體深棕色皮毛,在前肢上變得光亮。毛髮長且密集,特別是在上身。尾短,是體長的39%至45%。這可將它們與密切相關的物種區分開來。 耳朵黑暗,鼻子蓬鬆,眼睛周圍皮膚光亮。

像許多獼猴一樣,阿魯納克獼猴具性二態性。雄性比雌性體型更大,具有更長的頭骨和更堅固的犬齒。該物種表現出很小的年齡二態性。亞成年在大多數方面與成人相似,外觀和著色方案幾乎相同。區別是否亞非成體看尾巴,幾乎是無毛的並且逐漸變細。

生活習性

生活在海拔2000-3500米的山區,退化的闊葉林,退化的開放灌木林,農業區,不受干擾的橡樹林,不受干擾的針葉林。它們有時候會出現在村莊附近。

分布範圍

分布於印度東北部的阿魯納恰爾邦的高海拔地區。該模式產地為北緯27°42',東經91°43',海拔在2180米。多分布在阿魯納恰爾邦的達旺西卡門縣西部,也可能發生在阿魯納恰爾邦以外的其他地區,但並在不丹和中國西藏的相鄰地區。出現這一物種從可能的數據的範圍是3700平方公里,占用的面積約2700平方公里。與阿魯納恰爾邦毗鄰的Mouling國家公園也有分布。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08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瀕危(EN)。

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 附錄Ⅱ級保護動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