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阿美迪歐·莫蒂里安尼(1884年7月12日-1920年1月24日),義大利表現主義畫家與雕塑家,猶太人。莫蒂里安尼受到19世紀末期新印象派影響,以及同時期的非洲藝術、立體主義等藝術流派刺激,創作出深具個人風格,以優美弧形為特色的人物肖像畫,而成為表現主義畫派的代表藝術家之一。
本名 | Amedeo Clemente Modigliani |
出生 | 1884年7月12日(1884-07-12) 義大利利佛諾 |
逝世 | 1920年1月24日 (35歲) 法國巴黎 |
國籍 | 義大利 |
領域 | 繪畫、雕塑 |
訓練 | 佛羅倫斯藝術學院 |
代表作 | 《龐畢度夫人》 《圍紅圍巾的珍妮》 |
生平
莫蒂理安尼長期生活在窮困與疾病之中,留下的文字資料有限,因此關於他本人的軼事傳說十分多。其中,他與巴伯羅·畢卡索的友誼、未完成的雕塑夢想,以及與珍妮·耶布特奴傳奇性的戀情,仍是巴黎蒙馬特與繪畫界膾炙人口的故事與話題。
阿美迪歐·莫蒂里安尼生於1884年義大利托斯卡尼區的利沃諾,雙親家族都是瑟法底猶太人,分別居住在羅馬與法國。莫蒂里安尼出生前,父親弗拉米諾·莫蒂里安尼是富有的企業家,但他出生之年事業失敗,宣告破產,全家由高級住宅搬到破舊的廉價公寓裡,家中財產則為了抵押債務,全部搬空,僅有母親生育莫蒂里安尼時的床鋪因法律規定而未被搬走。
雖然家道中落,莫蒂里安尼仍接受相當好的教育,尤其母親耶婕米耶·加爾辛出身法國加爾辛家族,精通英語、法語和義大利語,對哲學和文學有高深的造詣,且據推測曾擔任為人捉刀,寫作英語小說。身為么子,母親對他的教育最花心思,在義務教育外,又讓他接受四年的古典主義教育,培養出日後優雅的氣質。而加爾辛似乎也注意到兒子藝術上的性向,1895年莫特里安尼十一歲時,她在日記里寫道:
這孩子的特徵一值沒有定型,所以實在無法描述他會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物。他的舉止就像一個被寵愛的小孩,但他從未缺乏智慧,我們必須等待及觀察這繭里是什麼:也是他會是一名藝術家。
少年時期
少年時期的莫蒂里安尼自小便體弱多病,1898年罹患傷寒後更不得不休學回家修養。恢復健康後,母親送他到當地著名風景畫畫家古里耶摩·米克里的畫室學習。米克里是斑痕畫派創始人喬凡尼·法托里的學生,擅長以顫動的線條表達光線動感。在他指導下,莫蒂里安尼雖未承襲其畫風與取材興趣(事實上,他畢生作品中只有四張是風景畫。)但顯露出繪畫上的才華,僅僅三、四個月便能畫出相當水準的素描。
相關內容
關於阿美迪歐·莫蒂里安尼電影長度128分鐘,算是長片了-尤其是描寫一位短命畫家的故事,這部電影比較像是酗酒青年的戀愛故事,而不是一個貧病畫家的一生寫照。雖說它有意渲染成愛情悲劇,可是觀眾看到的只有悲劇的結果,而比較重要且深刻的過程卻很少交代。片尾字幕註明這部電影要獻給JeanneModigliani(1918年-1984年),也就是莫蒂里安尼的女兒,所以片中許多地方顯得為長者諱。 片中把畢卡索和莫蒂里安尼寫成關係緊張的敵人,可惜資料太少,發揮不了戲劇效果,畢卡索已經成名,莫蒂里安尼畫還賣不出去,地位懸殊,說這兩個畫家會相互較勁,明爭暗鬥,依常理判斷,不太能成立。其中有一幕,畢卡索帶莫蒂里安尼去看雷諾瓦,雷諾瓦住在豪宅,頻頻說著他的畫可以換來房子,值錢的東西,畢卡索的目的是鼓勵莫蒂里安尼認真賣畫,改善生活,莫蒂里安尼死前三年(33歲時)認識他的妻子珍,那年珍才十九歲,第二年她懷孕,兩人經由畫商Zboroskwi的安排前往尼斯,珍生下女兒,他們住了一年多,又回到巴黎,珍又懷孕了。還沒有到臨盆,莫蒂里安尼病死,那是1920年1月24日,珍在26日從她娘家五樓視窗跳樓自殺。電影裡關於這一段做了許多時間的改變。
這部電影是2004年的作品,幾年來莫蒂里安尼的畫在國際拍賣會上屢創新高價,2006年底紐約蘇富比的一場拍賣,莫蒂里安尼一件作品以3109.6萬美元成交,另一場,一張裸女素描也拍到141.6萬美元。2007年2月6日,倫敦的佳士得也推出了專場拍賣活動,莫蒂里安尼畫於1918年的《戴貝雷帽的女孩》以606.8萬英鎊高價成交,另一幅畫於1915年《戴帽的男孩》則以394萬英鎊成交。這種對莫蒂里安尼畫作的熱潮很可能帶動電影受人矚目,所以片商願意在這個時候推出2004年的《舊片》上映吧?
不管畢卡索和莫蒂里安尼彼此有沒有心結,1915年莫蒂里安尼31歲時確實替畢卡索畫過像。他們的女兒十五個月大失去雙親,後來被莫蒂里安尼的姐妹收養,日後她為她的父親寫了一本書,叫Modigliani:ManandMyth.
關於莫蒂里安尼的電影有兩部:1958年JacquesBecker導演,2004年MichaelDavis導演。
肖像畫
天才畫家
莫蒂里安尼誕生於義大利托斯卡尼的里沃爾諾(Livorno),他的雙親都是猶太人,母親能教授法文與和英語,也同時把莫蒂里安尼教育成一個雖然體弱多病,但氣質優雅的孩子。 他的童年應該很窮,但他母親卻還是設法給他受到良好的教育,1898-1900年間,莫蒂里安尼曾經跟著名的風景畫家Micheli學畫,後來因病中輟。
1906年他22歲,初抵巴黎,當時的巴黎正是野獸派熱潮達到頂峰,立體主義正要成為繪畫主流的年代,從鄉下來的青年,站在巴黎街頭,舉目四望,真的會感到茫然。他難免受到新印象主義,立體主義,非洲藝術的影響,但努力摸索著走出自己的一條路。他真正想做的其實是雕刻,受到Broncusi很大的影響,但因為肺部有病,並不適合與灰塵為伍,而且石材不易取得(或買不起),真正留下來的作品並不多。從他的繪畫裡不難看出雕刻對他的影響,塞尚用圓錐體,球體去處理大自然,莫蒂里安尼受他影響,用橢圓體和曲線去畫他的人物。非洲原始藝術的人物造型到了他筆下,一變而為典雅細緻的肖像,他小時候所受的古典傳統藝術訓練,不知不覺的還是從他筆下顯露出來。
他是既傳統又現代的,這不純粹的特質是他不能廣受當代買家青睞的原因之一,沒有人知道他如何在短短几年之間發展出自己獨特的風格的,他的畫幾乎一出來就是那個樣子,並且在他去世的前三年把藝術的層次提升到完美的境界。
有關他酗酒,吸毒,生活放蕩的傳言很多,電影裡更是在這上頭浪費許多的底片,一個畫家如果天天爛醉如泥,什麼時候能好好坐下來畫一幅畫?而且在短短几年之間完成他一生當中最精采的作品?電影最大的敗筆是把莫蒂里安尼的貧窮寫得很浪漫,好像在暗示,藝術家都是這樣的,生活不檢點,不事生產,每天都有酒喝,有煙抽,至於他的經濟來源則從來不提。
事實上,莫蒂里安尼在到巴黎的第二年(1907年)認識了生命中第一個收藏家,保羅.亞歷山大醫師,給予他經濟援助,才得以生活和創作都有著落。1914年,莫蒂里安尼步入三十歲,認識了一個英國女記者和詩人BeatriceHastings,和她同居了兩年,這段經過電影裡完全不提,原因當然是要堆疊他和珍的愛情深度。
與這同時,莫蒂里安尼遇到他生命中第二個貴人Zboroskwi,波蘭畫商,對他非常好,答應終生為他賣畫,而且也真的說到做到,一直到莫蒂里安尼死,都在一旁照顧他。
離開女記者之後,隔年1917,莫蒂里安尼認識了他的妻子珍,在經紀人Zboroskwi夫婦的照料下,生活逐漸安定下來,作品也趨於成熟。年底安排在BertheWell畫廊展出,當天就被警察以妨礙風化罪名勒令取消公開展示,一幅畫也沒賣出。這是他生平唯一的一次個展。
莫蒂里安尼對人像情有獨鍾,傳說他可以一天畫上100張素描,可見練習之勤,他畫的都是身邊的人,有的有眼睛,有的沒有,眼睛不畫眼珠是他特有的符號,透過這個符號他到底要說什麼?如今只有觀者自己去體會,電影裡說,等到真正對珍有了解時才會畫上她的眼睛,最後珍看到畫家們在沙龍競賽的畫,莫蒂里安尼為她所畫的肖像有兩個眼睛,她哭了出來,在座的畫家,以畢卡索為主,大家都拍起手來,當然是表示莫蒂里安尼的作品得了冠軍。看到這一幕,我只覺得導演太偷懶,這個戲劇效果通俗到不行。
眼睛是靈魂之窗,這是導演給我們的暗示,沒有眼珠就代表沒有靈魂?有眼睛就代表有靈魂?這樣給莫蒂里安尼的畫歸類,說實在的,唐突前輩了!這裡列出的四張珍的畫像里,有兩張沒有眼珠,其中之一就是她懷孕,穿著藍色衣服坐在床前那張。
莫蒂里安尼無疑是一個天才,即使到了藝術之都巴黎,又有多少人-包括藝術家在內-真的懂他的畫?在他生前能賣掉的畫非常有限,難得幾次,菲薄所得也多半拿去喝酒花光,他貧窮多病,才華不受矚目,借酒澆愁,甚至自暴自棄也是可以體會的。奇怪的是,生活這樣清苦,鬱郁不得志的天才,畫出來的人物卻出奇的高雅,細緻,一塵不染,好像出自一個養尊處優的畫家之手。
也許這是千古之謎,他的女兒為他寫的書叫《Modigliani:ManandMyth.》,我不知道內容,從字面上看,使人不禁聯想到莫蒂里安尼的神秘。一個畫家的傳說變成一種神話,這也許也可以說是莫蒂里安尼留給後人的傳奇吧!
美術名家
展現美術家的風采,通往藝術界的殿堂。美術的藝術魅力使人陶醉,美術家乃是藝術的化身。他們都是美的締造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