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弗雷德·克虜伯[阿爾弗雷德·克虜伯(1812-1887)]

阿爾弗雷德·克虜伯[阿爾弗雷德·克虜伯(1812-1887)]
阿爾弗雷德·克虜伯[阿爾弗雷德·克虜伯(1812-1887)]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阿爾弗雷德·克虜伯Alfried Krupp(1812年4月26日-1887年7月14日)德國實業家,聞名天下的火炮大王。以發展和全世界銷售鑄鋼火炮和其他武器而著稱。他從1847年開始領導克虜伯製造廠生產軍械,把一個接近破產的小廠發展成世界第一的軍工聯合體。

簡述

老阿爾弗雷德·克虜伯 老阿爾弗雷德·克虜伯

克虜伯家族的奠基人叫阿爾弗雷德·克虜伯(1812—1886),他生產的大炮曾使俾斯麥在19世紀中葉先後戰勝了奧地利和法國,這就是著名的克虜伯大炮。克虜伯大炮,口徑280毫米。炮管長11.2米、重44噸,仰角可達30度有效射程19760米,炮彈3000米內可穿透65.8公分的鋼板,每分鐘可發射1—2發炮彈。

1902年克虜伯公司的第二代總裁弗雷德里希·阿爾弗雷德·克虜伯因同性戀醜聞自殺,只留下一個女兒貝塔·克虜伯,丈夫為入贅的古斯塔夫·克虜伯,他們的兒子也叫阿爾弗雷德·克虜伯(Alfried Krupp von Bohlen und Halbach,1906-1967)。

生平

其實在阿爾弗雷德的早年生活中,充滿了讓人絕望的失敗,而他所有的言論都在表達對世界的不滿。不過他後來所獲得的巨大成功,可能讓他自己也深感意外。其幸運之處在於,他趕上了一個極好的時代。在當時,四處修建鐵路催生了對鋼鐵的巨大需求,而此時美國的鋼鐵巨人卡內基還沒有建立起自己的鋼鐵王國。另外,克虜伯成功取得了火車輪轂的專利,使克虜伯在魯爾生產的輪轂可以源源不斷地供應給美國和歐洲的鐵路公司。

1811年其父弗雷德里希·克虜伯創立克虜伯家族企業,1826年弗雷德里希過世時,將製造優質鑄鋼的秘密和一個生產幾乎陷入停頓的小工廠留給了他。他14歲便全權掌管企業,不久即擴充生產。包括製造鋼輥。他曾設計和發展一些機械,發明羹匙壓製機以用於製造湯匙和叉子。還生產政府造幣廠使用的機械。

他吸引了很多新客戶,擴大自己的企業原料採購,並獲得擴大工廠所需的資金。1851年第一次萬國工業博覽會---倫敦世博會上,他展示了當時最大的鋼錠(4300鎊),被放置在最顯眼的地方。由於鐵路的出現,他的企業才真正地開始興旺起來。起初他只生產鑄鋼的火車輪軸和彈簧,但在1852年,他製造出第一個無縫的鋼火車輪轂,後來他用三個重疊的輪箍構成三環標誌作為公司的商標。

另外,1862年和1869年,他首先將貝塞麥煉鋼法和平爐煉鋼法引入歐洲,為了證明自己所生產鋼的質量,他開始生產槍炮。起初,在普魯士無人問津,最早的訂貨時埃及(1856年)、比利時(1861年)和俄國(1863年)。但是由於克虜伯槍炮在1870年的普法戰爭中顯示的性能,他的企業遂有“帝國兵工廠”之稱。他在很多方面都是現代戰爭的奠基人。

在他去世的時候,他已為46個國家有提供武器裝備。他很早就認識到工業化中各種人的問題,他為自己的工人訂立了一套完整的福利計畫,早在1836年,他就設定了疾病和喪葬基金。1855年他為他的雇員建造宿舍、醫院、學校和教堂。他的工人們無不忠心耿耿,他創立煉鋼廠時只有7名工人,而到他去世時,這個企業已有員工21000人 。他的兒子弗雷德里希·阿爾弗雷德·克虜伯接替了他的位子。

時代的縮影

阿爾弗雷德·克虜伯(1812~1887) 阿爾弗雷德·克虜伯(1812~1887)

到了19世紀中後期,普魯士統一德國前夕,魯爾已經成為歐洲大陸上最龐大的工業城市體。在魯爾工業區的邊緣地帶,位於蒂森的一座煉鐵爐,擁有一位自負、頑固、冷酷的主人弗雷德里希·克虜伯。

如果說德國工業巨人有一顆龐大、強韌的心臟,那么,肯定非魯爾工業區莫屬。巨大的煤炭礦脈像一道地下的黑色脈搏,從德國中北部出發,一直延伸到波蘭境內,這裡是歐洲最高質量的焦炭產地,這個地區的15座城市緊密聚集在一段200平方英里的地區內。如果駕車馳騁於今日的多特蒙德——杜塞道夫高速公路,只要3小時就能將魯爾地區一覽無餘,普法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之劍的鋒芒三次都是在這裡被鍛造出來,一如著名經濟學家凱恩斯所言,德意志帝國,確切來說是用煤與鐵打造的,而非鐵與血。曾擔任第三帝國國防軍參謀總長的弗蘭茲·哈爾德將軍在紐倫堡國際軍事法庭上作證時聲明,“魯爾工業區是德國戰爭行動中最重要的因素”,而在盟軍高級指揮層中,在諾曼第登入後儘管有諸多分歧,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如何儘快占領魯爾工業區這個首要戰略目標。

到了19世紀中後期,普魯士統一德國前夕,魯爾已經成為歐洲大陸上最龐大的工業城市體:在魯爾地下,是延綿150英里長的曲折礦井隧道;在空中,是厚重的煙霧,紅色、白色、黃色,共同造就了一片永不彌散的雲層;在宏大的工業廠區周圍,是赤褐色帶有尖角的有些單調的民居,間或是一眼望不到頭的鐵路箱式貨車車廂與蒸汽機車頭長龍,吞噬成千上萬噸煤炭,吐出鋼鐵。

在魯爾工業區的邊緣地帶,位於蒂森的一座煉鐵爐,擁有一位自負、頑固、冷酷的主人弗雷德里希·克虜伯。這裡生產廚具、農具以及普魯士陸軍急需的炮彈,弗里德里希和長子阿爾弗雷德曾在這裡晝夜不停地試驗,希望能掌握英倫三島工業革命中這項最為誘人的技術,並付出了接近30年的漫長歲月。克虜伯幾度瀕臨破產,阿爾弗雷德曾絕望孤注一擲地前往英國伯明罕、利物浦等地匿名考察,然而,克虜伯仿製鋼的質量依舊很難與舶來的英國貨相媲美。

1867年,巴黎世博會上展出克虜伯的大炮 1867年,巴黎世博會上展出克虜伯的大炮

與父親一樣,阿爾弗雷德也是一位冷酷、高傲,全力以赴的工作狂,據說某天他的第二任妻子伯莎請求他陪同花費一個晚上去聽一場交響音樂會,得到的答覆是:“對不起,這不可能,我得看著我的煙囪一直在冒煙,我的鑄造車間的聲音,比全世界所有的小提琴一起演奏還要美妙。”

在很長時間裡,克虜伯都不得不依靠傳統的刀叉餐具訂單來維持自身生存,唯一一項說得過去的專利技術是改良的硬質軋輥:“將未經加工的銀片或其他具有延展性的金屬片壓製成人和形狀,帶人和常見花紋的叉子和勺子,切割乾脆,圖案清晰乾淨。”然而,真正即將改變克虜伯乃至未來德國命運的兩件產品卻在阿爾弗雷德的日記中被一帶而過,幾乎忽略了——它們是兩根中空鑄造、冷拉成形的滑膛槍槍管。

1860年10月,剛登基的威廉一世參觀了克虜伯的煉鋼廠,阿爾弗雷德預備了一間超過300平方米的大廳來展示工廠的成就,包括生鐵與鑄鋼車間生產流程的模型、鋼錠、火車輪軸與克虜伯大炮的樣品,全副軍禮服、頭戴雙鷹標誌尖頂銀色頭盔的威廉一世興致盎然,他授予了克虜伯紅鷹勳章與騎士十字勳章。當月,威廉一世責令陸軍部向克虜伯訂購了100門發射6磅炮彈的新式後膛裝填線膛炮,訂單總額20萬塔勒,過了幾個月,阿爾弗雷德被國王邀請至波茨坦皇宮做客,馮·奧托·俾斯麥也親自前往阿爾弗雷德的新建府邸造訪,兩個能夠決定德意志未來前途、雄心勃勃的人發現,他們從“君權神授到古樹審美等每一件事情上都看法一致”。從那之後,克虜伯就以其國家與擴張主義的抱負而獲取了未來德意志國家權力給予的特殊支持和優惠。

阿爾弗雷德·克虜伯[阿爾弗雷德·克虜伯(1812-1887)] 阿爾弗雷德·克虜伯[阿爾弗雷德·克虜伯(1812-1887)]

德國工業由此在民族主義衝動下,如同海綿一樣吮吸著投資、原料與新技術:1862年倫敦國際工業和藝術品博覽會上,能夠將低質鐵礦砂便捷冶煉成優質鋼材的貝塞麥酸性轉爐煉鋼法首次亮相。僅6年後,就有超過70座貝塞麥酸性轉爐在歐洲投入使用——其中大部分在德國,而克虜伯工廠則是其中最先使用這種轉爐的企業,“克虜伯鋼”終於成為德國統一和工業化最為優質的堅硬脊樑。同期,德國又積極改進了源自英國、將褐鐵礦中磷成分脫除的托馬斯凍煉法,後繼的西門子-馬丁煉鋼法更加劇了這種基於技術的不平等:1914年,德國的鋼鐵產量達1760萬噸,是英、法、俄三國的總和。在英國一貫占據優勢的煤炭工業方面,新技術也漸漸加強了德國的地位:1879年,維爾納·西門子發明了電動旋轉鑽機,1875年全德石煤產量為3743.6萬噸,

1880年則飆升至4697.4萬噸。

1867年,第二屆巴黎世博會上,德國第一次成為歐洲工業強國的一員:在普魯士展區,最引人注目的產品就是由位於埃森的克虜伯軍工廠生產的長17英尺、重50噸的全鋼線膛後裝大炮。

1870年8月6日,普法戰爭迎來了第一次重大戰役——沃斯會戰。此役不僅是普魯士總參謀部體制下“總體戰”的勝利,也是德國工業製造的勝利:射程超過法國前膛火炮一倍的克虜伯鋼製後膛火炮“粉碎了法國人所有的復仇努力,並將炮彈雨點般地傾瀉到法國步兵集結的戰線上”。9月1日,拿破崙三世筋疲力盡的右翼軍團在距離比利時法國邊境7英里的色當被威廉一世的生力軍團團包圍,次日凌晨,當第一巴伐利亞軍團在濃霧掩護下渡過馬斯河後,16個克虜伯炮兵連的500門大炮開始轟鳴,在馬斯河南岸弗雷努瓦一座綠樹成蔭的山丘上,身穿奢華禮服的國王本人,參謀總長毛奇元帥、羅恩元帥以及參謀本部的高級軍官,首相俾斯麥與全體外交部高級官員和許多德意志邦國的諸侯們在觀戰:炮彈像“鐮刀收割麥子”一樣逐漸殲滅了守衛者,黃昏時分,拿破崙三世命令在要塞上升起了白旗。

屆時,歐洲報紙驚呼,歐洲失去了一位情婦,得到了一位主人。隨著德意志帝國的崛起,德國工業製成品也開始征服世界。加拿大太平洋鐵路系統公司標榜自己的機車全線使用克虜伯出品優質鋼輪轂與車軸,美國鐵路大王愛德華·亨利·哈里曼一次就提交了2.5萬噸鋼製鐵軌的訂單,在普法戰爭結束後的5年內,瑞士、荷蘭、土耳其、中國、埃及、奧地利等國一共購入了2.4576萬門口徑型號各異的克虜伯大炮——血腥的戰爭讓克虜伯成為歐洲最有權勢的工業家。

與陸軍相比,德國在海洋上的野心更大:1897年,深受馬漢海權思想影響的德國海軍專家阿爾弗雷德·提爾皮茨出任新皇威廉二世的海軍大臣,次年德國國會通過擴充海軍法案,建立一支以38艘戰列艦和20艘裝甲巡洋艦為主力的“大洋艦隊”。提爾皮茨毫不掩飾地說:“這種大海軍的目的,就是要使最偉大的海權國家都不敢向它挑戰,否則就有使自己優勢遭到致命破壞的危險。”

阿爾弗雷德·克虜伯[阿爾弗雷德·克虜伯(1812-1887)] 阿爾弗雷德·克虜伯[阿爾弗雷德·克虜伯(1812-1887)]

1890年,德國從英國手裡獲得了桑給巴爾,還吞併了紐幾內亞群島和馬紹爾群島,在非洲攫取了喀麥隆和坦葛尼喀。德國海軍在炮術、組織動員、光學儀器設備和軍艦工程構造上的優勢,迫使英國陸續將3/4的海軍力量在20世紀初調回北海。為了打破德國的野心,1906年,英國海軍部在海軍上將、第一海務大臣約翰·費舍爾勳爵的催促下,宣布建造排水量1.811萬噸、擁有10門305單一口徑全重主炮、4台蒸汽輪機組的“無畏”級戰列艦,表明英國皇家海軍將不顧一切維持其海上霸主的地位。然而就在次年,不甘示弱的德國就做出了自己的反應:1.9萬噸級、12門280毫米口徑主炮的“拿騷”級戰列艦,克虜伯工廠就是孕育這頭海上巨獸的巢穴——1907年設計的克虜伯11英寸35倍徑SKL/45主炮,每分鐘3發的射速大大高於其對手,全重394噸的電力驅動炮塔也生產於克虜伯的埃森軍工廠,克虜伯還為“拿騷”級戰列艦提供了優質表面滲碳硬化裝甲。相對於“無畏”級採用的蒸汽輪機組,以穩健著稱的克虜伯依舊採用了老式三脹往復式蒸汽機,1908年,每艘造價高達4000萬金馬克的“拿騷”級戰列艦“拿騷號”、“威斯伐倫號”、“萊茵蘭號”與“波森號”先後下水,在1916年5月31日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日德蘭大海戰中,四艦鍋爐,傳動與火炮系統連續高速運轉5天后,實現了令人驚嘆的零故障紀錄。

1900年,阿爾弗萊德之子、第二代克虜伯掌門人弗里茨驟然去世,6年後,一位性格刻板、節儉、嚴肅的外交官古斯塔夫·馮·波倫·哈爾巴赫通過迎娶弗里茨20歲的女兒伯莎,成為新一代“大炮之王”,這樁政治聯姻是在皇帝威廉二世本人的直接授意下發生的,為了保持這個軍火帝國統治家族的連續性,作為男方的哈爾巴赫男爵必須接受克虜伯的姓氏。8月份在休格爾別墅舉行的隆重訂婚儀式,仿佛是德意志帝國內閣的一次全體會議,出席的還包括全體參謀本部的高級軍官和海軍大臣提爾皮茨,皇帝的新人祝酒詞是:“祝我親愛的女兒,保持住整個克虜伯工廠已有的高效率,並繼續向我們的日耳曼祖國提供在質量和性能方面讓任何其他國家都無法企及的進攻性和防禦武器!”

在1914年6月18日塞拉耶佛事件發生後的5周內,歐洲各大國都迅速進入了戰爭狀態,古斯塔夫·克虜伯不失時機地將一句“敵人越強,榮譽越大”的標語寫進了自己的黑色筆記本。到了戰爭第三年,克虜伯每月向德國軍隊交出900萬發炮彈和300門各型大炮,以及其他種類數量不可勝數的軍火,包括攻克凡爾登的420毫米口徑巨型工程榴彈炮,它製造的克虜伯-馬克沁式機槍在索姆河讓協約國軍隊在一天之內損失了2.6萬人,但僅推進了幾公里。在戰爭即將結束的幾個月前,克虜伯從這次血腥衝突中獲取的軍火訂單已經使其盈利4.32億德國馬克。

“一戰”後繁榮如同兩次全球衝突間的和平,既短暫又脆弱,1929年爆發自華爾街的經濟危機,很快就蔓延到了嚴重依賴出口、尚處於《凡爾賽條約》嚴格限制中的德國,4年間德國出口從122億帝國馬克下降至57億,從而無法支付大量短期國際貸款債務與利息以及戰爭賠款。而1933年1月31日,納粹政權建立,隨即宣布的“重新武裝”計畫和“四年經濟計畫”規定的一攬子大規模公共事業投資,成功地使德國企業巨頭們天真地認為,未來長時期的繁榮與利潤有了確實的保證。古斯塔夫之子、克虜伯第四代掌門人小阿爾弗雷德和其他工業巨頭一樣,以為憑藉自己手中的籌碼和資金就能輕鬆地“買”來納粹政府的合作和馴服,實際上卻被迅速綁上了擴張的戰車。
截至1939年9月,克虜伯在第三帝國秘密回復軍備的龐大進程中獲得了多達90億帝國馬克的訂單和財政補貼與貸款。1933年初,帝國軍械署就在研製“Kleintraktor”(輕型拖拉機)的幌子下,要求克虜伯、MAN、戴姆勒-賓士等公司研製未來國防軍第一代戰車。結果,克虜伯拿出的重達6噸、時速37公里的LKA1號樣車入選,以Sd.Kfz.101的制式編號投入生產,即是日後在閃擊波蘭中擔任主力的PzKpfwI輕型坦克。在這場有史以來人類最大規模的血腥衝突中,克虜伯是第三帝國戰爭機器的動力核心,幾十萬名來自蘇聯、斯拉夫地區的“奴隸工人”和德國本土工人晝夜不停,在越來越頻繁猛烈的盟國空襲下,將來自各占領區的鉻鐵、錳、鐵屑、鋁與銅轉變成德國國防軍與武裝黨衛軍手中的武器:從88毫米反坦克大炮、四型中型坦克以及“虎”式重型坦克,到Panzerfaust“鐵拳”反坦克火箭筒和XXIII型潛艇。

1945年4月21日,和納粹德國一樣,克虜伯也迎來自己“諸神的黃昏”,美軍第79步兵師313團的克拉倫斯·薩格曼中校,來到了富麗堂皇的休格爾別墅,逮捕了小阿爾弗雷德,他在隨後的紐倫堡軍事法庭上被判處12年徒刑。別墅隨後變成了魯爾工業區的新主人——英美煤炭管制委員會的總部所在地,在盟國清算納粹的決心下,也包含了一場令德國經歷有史以來最大的人為操控的工業倒退,以便徹底清除其再次成為戰爭策源地的可能,最終盟國管理委員會決定,德國的工業生產能力必須下降至1938年的50%到55%,被剝奪了一切戰前擁有的技術專利持有權,而在消費商品方面,德國被允許擁有開動50%的紡織與皮革產品加工能力,以及20%左右的汽車製造能力,遠洋船舶、飛機、鋁合金、電子管和重型車床等與軍工密切相關的產業被完全禁止,大部分德國重工業設備被有計畫地整體拆遷搬移至盟國境內作為戰爭賠償——此後整整一年內,埃森的工人們被迫目睹盟國工程師們用彩色粉筆在車床、機械工具、軋鋼機和水壓機上編輯符號,再用吊車將它們逐一運走,鍋爐送往烏克蘭,鑄鐵和熔爐送到英國,嶄新的大炮和切削鏜床被送往法國,它引以為傲的萬噸水壓機歸了南斯拉夫,甚至連牆磚也被拆下,送往荷蘭。

當小阿爾弗雷德於1951年2月最終出獄時,他的鋼鐵/軍火帝國已經被同盟國完成了縱向分割,雖然他依舊擁有多達1.4億萬美元的身價。盟國管理委員會迫使他發布聲明,除了他控股在萊茵豪森公司下的企業能夠生產少數普通鋼鐵外,克虜伯“無意重返德國煤炭與鋼鐵工業”。

阿爾弗雷德·克虜伯[阿爾弗雷德·克虜伯(1812-1887)] 阿爾弗雷德·克虜伯[阿爾弗雷德·克虜伯(1812-1887)]

儘管如此,克虜伯依舊能在上世紀50至60年代最終擺脫家族統治成為股份公司前,再次成為全球工業領域的一顆明星,戰後第三世界國家的現代化迫切需要這些曾經的殖民地和農業國建立自己的重工業,克虜伯的“工程諮詢與建築”部門生意興隆,在墨西哥、希臘、伊朗、智利以及蘇丹等非洲國家,克虜伯的三環標誌隨處可見,曾經在戰時製造潛艇與戰艦的克虜伯基爾港船塢迅速提供了一支商船隊,將煉油、軋鋼、鑄造、挖掘設備運往世界各地,在重新開業兩年後,克虜伯每年的營業額即達到10億美元,其中1/5來自海外。

然而跌落來得如此迅速,1966年的歐洲經濟大蕭條,以及煤鋼作為“夕陽產業”利潤率的急劇下跌,使得克虜伯在一夜間發現自己已經深陷泥潭。更艱難的是,奉行自由主義政策的西德政府已經不會像德皇那樣,為克虜伯在關鍵時刻提供緊急救助貸款了。《財富》雜誌當年9月發出評論,聲稱克虜伯沒有放棄自己的煤鋼股份與投資,使得它失去了戰後產業轉型中完全蛻變為一家全新技術性企業的最後奇蹟,1966年1月,它的虧損就高達1250萬美元。到1968年底,總負債額已經達到52億馬克,最終,它變成了一家股份制企業——弗里德·克虜伯股份有限公司。然而小阿爾弗雷德本人並沒有看到自己事業的終點:1968年7月30日,最後一代“大炮之王”去世了,魯爾12.5萬名工人自發為他默哀。其子昂德特不願意繼續遵循家族嚴酷、勤勞的傳統,放棄了繼承權,換得了每年從克虜伯基金會提供的巨額紅利。

今天,在埃森市利姆貝克大街與韋恩霍夫街交界處的街角,有一塊不鏽鋼紀念牌,告訴人們這是阿爾弗雷德·克虜伯的誕生地,距離不遠的阿爾滕多夫大街上,已經成為蒂森-克虜伯聯合鋼鐵公司下屬,具有百年歷史的衝壓鍛造車間依舊在工作,滿載鋼水、火花四濺的鑄模不停地穿過車間,經過錘鍊和衝壓,變成鋼板。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