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旖陀石窟

佛教石窟群,位於印度。

阿旖陀石窟

阿旖陀石窟(अजिंठा-वेरूळची लेणी;IAST:Ajinṭhā-verūḷacī leṇī)是一個位於印度的佛教石窟群,也是印度最大的石窟遺址。阿旖陀石窟位於馬哈拉施特拉邦北部文達雅山的懸崖上,大約建於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後7世紀期間建造。石窟始建時,正值阿育王時代。石窟內的壁畫及雕塑被視為是佛教藝術及世界繪畫藝術里的經典.

石窟介紹

Ajanta Caves石窟主要由舉行佛教儀式的支提窟與供僧侶修行用的精舍組成,共有29座石窟。一號石窟的釋迦牟尼雕像正面表現沉思、左面表現微笑、後面表現凝視,其拱門及石柱上雕刻有飛天仙女,大廳牆壁繪有五百羅漢像
[font class="mw-headline"]發現過程[/font]1819年,[font id="bks_2kxstqh" class="new"]海德拉巴邦[/font]的藩王招待英國軍官約翰·史密斯一起獵虎,史密斯追蹤一頭巨大的老虎來到溪谷,在斷崖上舉槍瞄準對岸之際,老虎在布滿植物的岩壁上消失不見了。史密斯仔細觀察岩壁,似乎看到一些雕塑,於是報告了藩王。藩王下令清理岩壁上的植物,原先在植物遮掩下的石窟終於顯露出來。第10窟的岩壁上至今刻著“約翰·史密斯,1819”,據說那隻老虎就是在這裡逃遁的。
[font class="mw-headline"]兩個時期[/font]

分窟

過去學者們傾向於將洞窟分為三組,最早的一組洞窟形成於前200年到200年,第二組約為6世紀,而第三組約為7世紀的作品。近來更多的研究將石窟主要分為兩個時期,一是小乘佛教時期(9,10,12,13,15A號窟),二是大乘佛教時期。第二個時期比第一個時期要晚3個世紀左右,也被人稱為瓦卡塔卡時期,因為當時的統治王朝是瓦卡塔卡王朝的瓦薩賈馬支系。這一時期的具體開始時間一直爭執不下,近期趨同的結論大約是在5世紀左右。根據華爾特·斯賓克(Walter M.Spink)的研究,大乘佛教時期的洞窟主要修建於462年到480年間。1~8、11、14~29號洞窟均屬於這個時期。其中8號洞窟以前曾被歸為小乘佛教時期,但近來的研究則確認其應為大乘佛教時期的作品。
英國人將洞窟稱為Cave Temples,事實上這是不準確的,這裡的洞窟更近似修道的場所而非寺廟。玄奘法師曾提到,著名的僧人和佛學家[font class="mw-redirect"]陳那[/font](Dinnaga)曾經在此修行。 在鼎盛時期,這裡的洞窟中居住了幾百人,可惜的是瓦卡塔卡時期的洞窟都沒有最終完工,因為瓦卡塔卡王朝於5世紀突然覆滅了,導致阿旖陀的工程也突然停止。這一觀點最初由華爾特·斯賓克提出,後來逐漸被人們所接受。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