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善鹽場

阿拉善鹽場

阿拉善鹽場是吉蘭泰鹽場和賀蘭山西側的察汗布魯克鹽池、雅布賴鹽池、和屯鹽池等8處鹽池的合稱。這些鹽場中的鹽因色澤不同而被分別稱為“白鹽”“青鹽”“紅鹽”“黑鹽”等,構成了中國鹽池中獨具自己特色的“鹽色博物館”。該鹽場是我國著名的池鹽生產區,自漢代開始開發,清代時,這裡已經成為全國13個大鹽場之一,其中儲藏量為11400萬噸的吉蘭泰鹽場面積最大。1975年11月14日,寧夏回族自治區確定設計能力年產70萬噸成品鹽的中國第一家機械化湖鹽場竣工。1979年7月1日,吉蘭泰鹽場由寧夏移交給內蒙古自治區。

吉蘭泰鹽場和賀蘭山西側的察汗布魯克鹽池、雅布賴鹽池、和屯鹽池等8處鹽池一起合稱為阿拉善鹽場。這些分布在賀蘭山下的鹽場中,吉蘭泰鹽場、通湖鹽池的鹽如雪一般潔白,被稱為“白鹽”;察汗布魯克鹽池顏色微青,所產的鹽為“青鹽”;和屯鹽池和昭化鹽池的鹽色青微紅,叫“紅鹽”;梧桐海鹽池因為所產的鹽顏色發黑而被稱為“黑鹽”這些色澤不同的鹽,構成了中國鹽池中獨具自己特色的“鹽色博物館”。

自動裝卸機在吉蘭泰鹽場堆積如山的存鹽區作業。賀蘭山西邊的鹽場是我國著名的池鹽生產區,自漢代開始開發,清代時,這裡已經成為全國13個大鹽場之一。吉蘭泰鹽場是目前中國湖鹽行業機械化程度最高、生產能力最大的企業。攝影/聶全聲

賀蘭山西側就是中國北方著名的池鹽生產區,漢代開始開發,西夏時,那裡的鹽成為西夏王朝和宋、遼交換帝國所需的銅鐵、絲綢、糧食的重要戰略物資。清代,這裡已經成為清朝13個大鹽場之一,所產的鹽一度曾遠銷到陝、甘、晉、寧等地。

大小58個鹽湖分布在賀蘭山西邊的沙漠中,儲藏量為11400萬噸的吉蘭泰鹽場是這些鹽湖中面積最大 的。由於鹽湖處於賀蘭山北端的烏蘭布和沙漠、西邊的騰格里沙漠和西北邊的巴丹吉林沙漠三面包圍中,距離蒙語意為“紅色的公牛”的烏蘭布和沙漠最近,所以有著“紅色公牛背上的白色騎士”之稱。早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中國每年就需要800萬噸以上的食鹽,加上工業用鹽,中國年產鹽量必須達到2000萬噸以上才能保證整個國家的用鹽需求,而這800萬噸的1/10和2000萬噸的1/25就來自賀蘭山西側的吉蘭泰鹽場

遙想當年,每逢運鹽季節,成千上萬峰駱駝從蒙古草原上雲集而來,人喊駝叫,一片繁忙,裝載啟程的駱駝一連結一鏈,橫越過賀蘭山,那該是怎樣的一幅畫面?水運沒被禁止前,吉蘭泰鹽場的鹽大多運往包頭、陝西北部和山西大部分地區,改成陸路運輸後,大多運往寧夏、甘肅隴東地區、山西中部和河南地區;察汗布魯克鹽池的銷售區域和吉蘭泰鹽場的改陸路後的方向大致相當,有時將銷售區域延伸到湖北省一帶;和屯鹽池的銷售區域則主要集中在寧夏境內,也有不少遠銷到陝西和河南一帶;雅布賴鹽池的鹽大致銷往甘肅的河西走廊一帶、蘭州、陝西漢中和甘肅隴東地區。這樣,在賀蘭山西側就形成了中國鹽業中唯一的一條大規模運鹽駝道。運輸駝隊大多是每年的10月開始起場,從阿拉善的各個角落集聚到賀蘭山下的各個鹽場,組成七八峰到十幾峰數量不等的駝隊,一個駝工管理一鏈駱駝,三四個駝工就組成了一個駝運組,每個駱駝都掛著駝鈴,叮咚作響的駝鈴就這樣響在了賀蘭山兩側。一直響到第二年2月左右的收場時,整個寒冷孤寂的賀蘭山就這樣豐富了自己的冬天,漫天的雪花飛揚起時,白皚皚的賀蘭山兩側,黃色的駝群緩緩走過賀蘭山的視野,也走過了中國西北地區鹽業的記憶。

1965年3月,中國輕工業部部長和鹽務局局長分別收到了來自吉蘭泰鹽場的擴建報告,內容是將吉蘭泰鹽場擴建為中國第一個機械化大型湖鹽場,很快,這兩份報告被匯總上報到國務院,周恩來總理親自批示了這個報告。於是,輕工業部和鹽業局遵照國務院的指示,分別從遼寧、河北、山東、江蘇等四大海鹽區和其他產鹽區調集鹽工和技術人員,開始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家機械化鹽場建設。賀蘭山下開始了10年之久的艱苦創業,這是中國工業在“史無前例”時代中排除干擾進行現代工業建設的一個特例,1975年11月14日,寧夏回族自治區輕工業局、計委、輕工部第一設計院等有關部門聯合組成的驗收小組一致通過:設計能力年產70萬噸成品鹽的中國第一家機械化湖鹽場竣工。1979年7月1日,吉蘭泰鹽場由寧夏移交給內蒙古自治區,從此,這個和寧夏有著歷史淵源的大型鹽場,逐漸淡出了寧夏的視野,如今吉蘭泰鹽場機械化的水平一直躍居國內最高水平,吉蘭泰鹽化集團是目前中國湖鹽行業機械化程度最高、生產能力最大的企業。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