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巴拉契亞煤田

阿巴拉契亞煤田

世界產量最大的煤田。分布在美國東部的9個州(西維吉尼亞、賓夕法尼亞、肯塔基、俄亥俄、阿拉巴馬、維吉尼亞、田納西、馬里蘭、喬治亞)。

簡介

阿巴拉契亞煤田(Appalachian Coal Basin主要有砂泥岩、石灰岩和煤層組成,與下伏下石炭紀和上伏第四系冰磧層均成不整合接觸。含煤面積18萬平方千米。含煤地層屬石炭紀—早二疊紀近海型煤系,煤層主要位於上石炭紀。900 米深度內的地質總儲量為3107億噸,1991年1月1日探明儲量937.6億噸,其中可采儲量499億噸。阿巴拉契亞煤田以盛產優質煉焦煤聞名於世,煤田北部的匹茲堡煤層,面積5440平方千米,探明儲量120億噸, 揮發分37%,灰分7%,硫分2.2%,發熱量32.35兆焦/千克。 在賓夕法尼亞東部,有美國唯一的無煙煤資源。阿拉巴馬州有少量褐煤。該煤田開採條件十分優越。99%是近水平煤層,煤層平均厚1.7米,礦井平均開採深度僅70米,許多地方可露天開採。礦井廣泛採用短壁採煤法和大型無軌採運設備。阿巴拉契亞地區礦產資源豐富,雨量充沛,水陸交通便利。其近代煤炭工業在 19世紀60年代南北戰爭以後興起,20世紀初已成為世界最大煤炭基地。後來在採煤的基礎上,逐步形成擁有煤炭、電力、鋼鐵、機械等行業的巨大工業中心。1991年生產商品煤4.16億噸(原煤約4.78億噸)。

地層

主要含煤岩系是上石炭統賓夕法尼亞系和下二疊統鄧卡德組。
含煤岩系下伏地層為下炭統密西西比系,分布地煤田四周,為濱海相岩系。其下部為砂岩、粉砂岩夾不穩定煤層;中部主要是石灰岩和白雲岩;上部為雜色和黑色頁岩。厚度變化大,一般500~900米,局部可達3000米。
(1)賓夕法尼亞系。以海陸互動相沉積為主,與密西西比系呈不整合接觸,在煤田北部厚360~900米,分為四個組,由下而上為波茨維爾組,厚100~150米;阿勒格尼組,厚100~160米;康尼莫組,厚130~250米和莫農加希拉組,厚90~200米。它們主要由細砂岩、粉砂岩、粘土岩和煤層組成。除下部波茨維爾組外,其它三個組均含有若干層石灰岩,而且各組石灰岩層數和厚度由下往上逐漸增加。
(2)下二疊統鄧卡德組整合於賓夕法尼亞系之上,厚達300米,也由細砂岩、泥岩、石灰岩及煤層組成。石灰岩一般為煤層頂板。
含煤岩繫上覆地層為第四紀冰磧層和坡積層。

構造

阿巴拉契亞煤田是一呈北東—南西向延展的復向斜造。煤田內部的背斜和向斜兩翼呈緩傾斜狀。北部石炭紀地層近於水平,一般4°左右,往東南褶皺強度增大,再往南在阿拉巴馬州,賓夕法尼亞系強烈揉皺,斷裂發育。海西動動使煤田上升為陸地,下二疊統被第四紀冰磧層和風化坡積物所覆蓋。煤田內部斷裂以小型逆斷層為主,區域性大斷裂大部分分布在煤田邊緣地區。

含煤性

阿巴拉契亞煤田賓夕泥亞系含煤23~42層,其中可採煤層12~22層,以阿勒格尼組和莫農加希拉組含煤最豐富,其次是波茨維爾組,再次為康尼莫組。波茨維爾組開發強度最大的兩個煤層,厚度分別為1.85米和大於3米,煤種為次煙煤,低灰低硫;阿勒格尼組各煤層質量好,厚度均不超過 1.2~1.3米,結構穩定;莫農加希拉組含四層煤,主要煤層厚度達3米,是優質煉焦煤,但含硫較高。下二疊統的煤僅在煤田北部發現,一般含煤六層,但一般厚度不大,僅0.5~0.6米,其中一層在某些地段厚1.6~3.2米。

資源

阿巴拉契亞煤田的煤炭資源總量為316.8GT,計算深度1800米,占美國全國總資源量的9%,其中,900米以淺308.4GT,該煤田勘探程度較高,鑑別儲量(埋深900米以淺)252.6GT,占該煤田資源量的80%,其中煙煤鑑別儲量233.7GT,占全美煙煤鑑別儲量的35%。該煤田炭證實儲量101GT,占全美煤炭證實儲量的25%。其中,煙煤占43.5%。美國的無煙煤鑑別儲量幾乎全部集中在該煤田,占全美95.6%。

開採條件

阿巴拉契亞煤田的開採地質條件較好。現有礦井開採深度一般淺於100米,絕在部他煤層埋藏呈近水平狀,平均開採厚度1.7米,斷層少,頂板堅硬,瓦斯含量少,地形切割深,概宜於露天開採又可採用平硐和斜井開採,便於採用機械化採煤技術進行高效生產。

開發概況

由於位置優越、交通方便、煤層賦存條件和煤質較好,該煤田是美國最早開發的礦區,早在1750年就在弗吉尼州正式開始採煤。1900年年產量達 176MT,歷史最高產量曾達460MT(1918年),1947年年產量曾占美國全國的75%。現年產量約410MT。該煤田是美國煤炭出口的主要基地。同時,其煤炭工業帶動了鋼鐵、電力、機械、化學等工業部門發展,成為美國主要的綜合工業區之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