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簡介
阿列克謝·費多羅維奇·奧爾洛夫Алексей·Фёдорович·ОРЛОВ 【1786.10.8(19),莫斯科——1861.5.9(21),彼得堡】 俄國軍事家和國務活動家,外交家,騎兵上將(1833)。尼古拉一世和亞歷山大二世時期在內政和外交上均有比較大的影響力。
生平
![阿列克謝·費多羅維奇·奧爾洛夫](/img/2/602/nBnauM3X1ETOwYTOzYzN2czM0MTM0IDM1kTMwADMwAjMxAzL2czL1g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1828-1829年參加第七次俄土戰爭,戰爭結束後,於1829年率俄國代表團簽訂了亞得里亞堡條約。1830年8月因法國七月革命爆發,被尼古拉一世派往維也納制定歐洲各國政府反對革命傳播的共同行動計畫。1830-1831年又參加了鎮壓波蘭暴動。1831年指揮鎮壓了彼得堡“霍亂病暴動”和軍屯起義。1833年任黑海艦隊總司令及駐土耳其大使後,利用第一次土耳其埃及戰爭的危機,誘使土耳其簽訂了共同防禦的《溫卡爾-伊斯凱萊西條約》,大大改善了俄國南部邊疆的防衛條件,但也使俄國和英法的矛盾更為突出。
奧爾洛夫成為尼古拉一世的顧問後,1837年陪同俄皇出國旅行,1839-1942年參加意圖建議為農民進行小幅度改革的秘密委員會。1844-1856年任憲兵團名譽團長兼御前辦公廳第3處處長,負責警察部隊,由於經常和皇帝接觸,他對皇帝的政策有極大的影響力。克里米亞戰爭爆發後,被派到維也納勸說奧地利保持中立,但沒有成功,戰後他率俄國代表團參加了巴黎國際會議,利用英法間的尖銳矛盾使結束戰爭的巴黎和約不致提出對俄國過苛的條款。回國後,新皇亞歷山大二世封他為公爵,1856年任國務會議主席兼大臣委員會主席。1858年任農民事務總委員會主席,雖然保守的奧爾洛夫有很大影響力,但他仍不能阻止解放政策,解放農奴在他死前數月宣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