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災減災與應急技術

《防災減災與應急技術》作者李引擎、王清勤、張靖岩等,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於2008年8月1日出版。

基本信息

作 者:李引擎,王清勤,張靖岩 等編著
出 版 社: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8-8-1
版 次:1
頁 數:252
字 數:350000
印刷時間:2008-8-1
開 本:16開
紙 張:膠版紙
印 次:1
I S B N:9787112101481
包 裝:平裝

內容簡介

我國在防災減災科技套用與建設方面存在的一系列問題,包括防災減災科技發展緩慢、防災減災科技人才匱乏和科普宣教力度不夠等,嚴重製約了我國災害抵禦能力的提高。欲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將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作為防災減災總的指導思想,把防災減災納入到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環節中,而這些需要

全社會的廣泛參與。作為一名普通公民,我們能夠做到的就是提高自身素養,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意識,掌握重大災害的基本防治技術,了解災難到來時的正確應對措施。出於此目的,編者特編撰此書以饗讀者。
本書採用較為通俗的語言,系統闡述了地震、火災、地質災害、風災、洪災和生物災害的概念和我國防災減災的現狀,介紹了一些常用的避難、救助方法,讀者能夠通過本書汲取一些防災減災的基本應急常識,在突發事件中,正確、合理、迅速地逃生,最大限度地減少災害事故所造成的損失。

目錄

前言
第1篇 地震篇
1 了解地震
1.1 地震是怎么回事
1.2 地震淺談
1.3 地震的分布
2 建築地震災害
2.1 地震對建築的破壞
2.2 建築地震災害等級劃分標準與破壞形態
2.3 我國的建築地震災害
3 防震減災
3.1 地震前兆和地震預報
3.2 建造能抗震的建築
3.3 地震應急與抗震防災規劃
4 科學避震與救助

書摘

第1篇 地震篇
和颳風、下雨、滑坡、火山爆發一樣,地震是地球上經常發生的自然現象。地震具有以下特點:一是突發性,絕大多數地震在發震前沒有預先徵兆,人們猝不及防;二是震動持續時間短,一般持續幾十秒鐘,時間長的通常也不超過一分鐘,其中震動幅度大的時段也僅有十秒鐘左右;三是能量釋放集中,能在十幾秒鐘內釋放絕大部分能量。
地震災害屬於自然災害。如果地震發生在遠離大陸的海洋或人煙稀少的荒漠,通常不會引起人們的關注,只有當地震發生於人類居住地並造成人員傷亡或經濟(財產)損失時,我們才稱其為地震災害。
全球每年發生的地震約有500多萬次,其中對人類造成嚴重危害的破壞性地震年均僅十幾次,絕大多數地震是我們感覺不到的微小地震。儘管破壞性地震所占比例很小,但卻會給人類造成大量的人員傷亡和巨大的經濟損失。
破壞性地震會使沒有抗震設防的房屋破壞甚至倒塌。地震災害調查表明,人員的傷亡和80%以上的地震直接經濟損失主要是由於房屋破壞造成的。由於地震的突發性和能量的高度集中釋放,在極短的時間內使房屋破壞或倒塌,人們往往因為來不及逃離而造成傷亡。在過去的20世紀裡,地震在全球範圍內大約造成100多萬人死亡,其中我國死於地震的人數高達55萬之多,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數的一半以上。
我國地處環太平洋地震帶與歐亞地震帶的交匯部位,受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的擠壓,地震斷裂帶平分發育,導致我國地震頻發並且災害嚴重。20世紀全球發生的兩次傷亡最多的強烈地震都發生在我國。一次是1920年12月16日寧夏海原8.5級地震,造成23.55萬人死亡;另一次是1976年7月28日河北唐山7.8級地震,造成24.2萬人死亡。歷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一次地震也發生在我國。1556年1月23日,陝西華縣發生8.5級地震,造成83萬人死亡。
破壞性地震在導致大量人員傷亡的同時,還會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1976年唐山大地震瞬間使一座百萬人口的大城市成為一片廢墟。地震導致房屋倒塌529萬問,列車出軌,橋樑坍塌,供水、供電、交通、通信等城市生命線系統破壞,總經濟損失130多億元人民幣。又如1995年1月17日日本阪神7.2級地震,毀壞房屋10萬多棟,城市生命工程和公共設施破壞嚴重,道路、橋樑大量破壞,造成的經濟損失總計達1000億美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