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氈縮整理

防氈縮整理經過防氈縮整理的織物可減少氈縮變形,還能減輕起球現象,在19世紀末這種方法已用於防氈縮處理。羊毛的氯化是在酸性條件下進行的,必須嚴格控制氯化作用,使之緩和而均勻,既要得到防氈縮的效果又減少纖維損傷。

防氈縮整理

正文

毛織物在洗滌和服用中防止或減少收縮變形的整理工藝過程。羊毛具有鱗片,並且在濕的狀態有較大的延伸和回彈性。毛織物經受洗滌搓擠,易發生氈狀收縮,稱為氈縮。經過防氈縮整理的織物可減少氈縮變形,還能減輕起球現象。
防氈縮整理有兩種方法:一種是用化學方法局部侵蝕鱗片,改變羊毛的表面性質;另一種方法是在羊毛表面利用聚合物覆蓋鱗片或在纖維交叉點粘接。1839年英國人J.默塞最早發現氯的水溶液能侵蝕羊毛鱗片,改善毛織物的印花性能。19世紀末這種方法已用於防氈縮處理。羊毛的氯化是在酸性條件下進行的,必須嚴格控制氯化作用,使之緩和而均勻,既要得到防氈縮的效果又減少纖維損傷。常用的氯化劑二氯異三聚氰酸鈉,能隨著氯化反應而逐漸釋出有效氯。氯化時,將毛紡織物放入加有元明粉和醋酸的二氯異三聚氰酸鈉稀溶液中,pH為4.5左右,溫度30℃左右處理數十分鐘,然後再用稀亞硫酸氫鈉溶液脫氯,最後用水洗淨。除氯化方法外,還可用過錳酸鉀和朊分解酶等侵蝕鱗片進行防氈縮處理。常用加有元明粉的過錳酸鉀稀溶液處理。化學侵蝕法可用於處理毛條、毛紗或織物。用侵蝕鱗片法進行防氈縮整理須注意毛纖維的損傷程度。損傷程度可用顯微鏡觀察鱗片的侵蝕情況或用染色法判定。損傷較多的羊毛用某些染料染色,得色較濃。
20世紀40年代以後人們開始試用在纖維上形成聚合物的防氈縮方法。隨後出現了用單體在纖維表面進行界面接枝聚合,或用聚合物在纖維上進一步反應,在毛纖維上生成柔軟的薄膜,從而阻止毛織物氈縮的方法,耐洗性良好,但手感仍不理想。
防氈縮整理的效果,一般是將毛織物按規定方法在洗滌機中洗滌,根據洗滌前後織物的面積來衡量。

配圖

相關連線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