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伯淇

1945年8月抗戰勝利後,積極組織青年學生和各界民眾開展反對內戰的民眾運動。 1946年2月,阮伯淇在福州參加閩浙贛區黨委會議後返回閩東,按照會議精神提出“自力更生,赤手起家”的工作思路,整編閩東各地的武裝工作隊開展游擊鬥爭。 1947年2月參與組建城工部閩東臨時工委,調任臨時工委副書記,負責兵運工作並領導閩東地區的武裝游擊鬥爭。

阮伯淇(1918-1948),又名阮風,筆名秋影,福建省福安縣潭頭鎮棠溪村人。1918年8月13日出生於小商人家庭。1932年夏從棠溪完小畢業後考入縣立扆山中學,積極參加抗日救亡活動,是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4年3月,阮伯淇因與扆山中學的六名進步學生聯合發起驅逐反動教師黃寶鴻的鬥爭被校方開除(福安各界謂之“七君子事件”)後,毅然決定投奔蘇區參加革命鬥爭,先後在柘洋(今柘榮縣)蘇區、柏柱洋中共福安中心縣委、中共閩東臨時特委機關報《紅旗報》工作。不久經閩東特委領導人馬立峰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1934年10月,阮伯淇以聯絡員身份陪同閩東特委書記蘇達赴上海向臨時中央局匯報工作,1935年春由上海返回途經福州時,由中共福州市委安排前往工農紅軍閩中游擊隊,在福清、永泰、長樂等地參加游擊戰爭。是年底,因叛徒出賣,閩中紅軍游擊隊被敵包圍遭受重大損失。阮伯淇在突圍戰鬥中英勇頑強,突出重圍後回到福州找到黨組織。1936年初經組織批准考入長樂第一區的義務教育師資訓練班。1937年結業後輾轉回到福安與黨組織接上關係,以福安財洪國小校長的身份為掩護,在上白石鎮建立秘密聯絡站,繼續開展地下革命活動。

抗日戰爭爆發後,隨閩東紅軍改編為新四軍,任第三支隊六團參謀處參謀,於1938年2月北上皖南抗日前線參加抗日戰爭。1939年初調任六團三營副營長(教導員),率部馳騁大江南北。1940年初受命返回福安加強閩東地區的革命力量,先在柘榮、社口等地任教,後以福鼎縣教育館館長、賽岐區公所民政幹事等公開身份為掩護開展秘密鬥爭,先後擔任中共福安臨時工委委員兼組織部長(曾一度主持臨時工委工作)、中共福安縣委委員兼賽岐支部書記,積極組織開展抗日救亡活動、加強統戰工作,通過各種社會關係控制國民黨的基層政權,開展合法鬥爭。同時,聯繫各地黨員恢復福安南區、西區區委,組建武裝工作隊,建立並發展農村基層的黨組織。期間,阮伯淇以秋影的筆名發表了許多時事評論文章,引導民眾正確認識抗戰形勢、正確認識國民黨“消極抗日”的面目,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

1945年8月抗戰勝利後,積極組織青年學生和各界民眾開展反對內戰的民眾運動。1946年2月,阮伯淇在福州參加閩浙贛區黨委會議後返回閩東,按照會議精神提出“自力更生,赤手起家”的工作思路,整編閩東各地的武裝工作隊開展游擊鬥爭。同時以“新人書屋”為陣地,團結了一大批青年知識分子,有力地推進了閩東學生“反對內戰”運動。1946年6月代理(後接任)中共福安縣委書記,8月因受到國民黨當局通輯轉移到福州,由中共閩江工委(後改為城工部)安排在福州郊區亭江一帶開展工作。1947年2月參與組建城工部閩東臨時工委,調任臨時工委副書記,負責兵運工作並領導閩東地區的武裝游擊鬥爭。是年9月,阮英平由華東局安排回閩主持軍事鬥爭,輾轉來到閩東後組建中共閩東地委,阮伯淇調任閩東地委副書記,配合阮英平大力發展農村基層黨組織,組建貧農團,開展土地革命鬥爭和游擊戰爭,迅速恢復了閩東革命根據地。1948年2月,阮英平在赴福州匯報工作途中失蹤,阮伯淇在接到陳書琴(時任阮英平的警衛員)的報告後,迅速組織力量搜救,同時接替阮英平繼續堅持革命鬥爭,穩定了閩東的革命形勢。阮英平的失蹤引發了“城工部事件”。阮伯淇因長期在城工部系統工作,並作為阮英平失蹤事件的當事人之一,被閩浙贛區黨委審查組調到南平游擊區審查,同年5月在南平上明洋鄉堵嵩嶺村蒙冤罹難。1956年中央重新審理“城工部事件”後為被錯殺的同志平反,福建省人民政府追認阮伯淇為革命烈士。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