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西鄭氏祠堂

關西鄭氏祠堂

關西鄭氏祠堂贛州市龍南縣城東部關西縣,始建於清朝,2004年修繕。

關西鄭氏族人最初是六世祖鄭清雅從廣東饒平來台墾殖,起初在台北鶯歌發展,至九世祖鄭成珋於乾隆末年遷往蘭陽頭城,經營打金店鋪,並開墾二結、三結及四結,頗有積蓄。後恐牽連閩粵械鬥,又於道光十四年 (1834) 遷到淡水廳竹北二堡鹹菜甕,今關西北門口附近開基立業。
關於鄭氏祠堂興建年代有二種說法,一說成珋公至關西後即買地興建祖堂,於道光十四年( 1834 )動工,十八年落成;一說於光緒十三年( 1887 )興建公廳於現址西側,何者正確仍有待詳細考證。而目前所見祠堂,為昭和四年( 1929 )重建之結果,並於次年( 1930 )完工落成。
關西鄭氏祠堂位在關西鎮市區偏北的山麓,以向天公山為屏,朝向關西的鳳山溪流河谷。鄭家的堂號為滎陽堂,不過鄭氏祠堂卻以「帶草衍派」自居,相傳鄭家大陸祖先某年參加科舉考試時,祖宅四周的一種植物「書帶草」長得很茂盛,放榜後果然高中,後代子孫因此以「帶草衍派」自稱。相傳鄭氏祠堂創建之初,地理師建議采「醜山兼艮」,即略偏北的風水坐向,主財運亨通,但家族決議改採「艮山兼醜」,即坐東北朝西南的坐向,主文運,可見鄭氏家族重視科舉,培育子弟之用心

關西鎮舊名「鹹菜甕」,後更「鹹彩鳳」雅稱,日治大正9年(1920年)因應州廳地方行政重新劃分,而「鹹彩」之日語為「kan sai」與日本國「關西」之日語為kan sai同音,因此而改名迄今。由於關西台地四季西氣候宜人,景致優美,鎮上百歲以上人瑞就有六人,九十歲以上有一百七十九人,八十歲以上一千零五十四人,有「長壽之鄉」的美譽。
鄭氏的堂號為「滎陽堂」,不過關西鄭氏卻另以「帶草衍派」自居,相傳鄭氏在中國大陸的祖先參加科舉考試時,祖宅四周的一種植物「書帶草」長得十分茂盛,放榜後果然高中,後代子孫因此以「帶草衍派」傳世,也有別於其他鄭氏「滎陽堂」。
「鄭氏祠堂」為傳統客家正堂帶左右橫屋的三合院,位向坐西北朝東南,正堂為五開間作硬山燕尾翹脊,左右橫屋為三開間,格局方正,正廳與左右橫屋均作「凹壽」門面,台基以沙岩石砌,紅磚實砌牆面,磚砌出挑墀頭,屋頂覆紅板瓦屋面,工構嚴謹。而正廳後牆為「穿瓦衫」牆體,屋後以卵石壘成像圈背扶手的擋土牆,並作微攏土丘-「化胎」,植有荔枝樹,枝幹繁茂,這些都是客家風水的表徵。
正廳神龕內奉祀鄭氏祖先牌位,神龕以黑色素麵為飾,並無常見之精雕細琢,古樸素雅,自成一格。而正廳洗石子龕台為昭和23年(1948年)修繕改作,左右次間大跨距拱門,采洗石子工法並作拱心石飾,門樘尺寸比正廳廳門為大,有違形制規範,更十分獨特。而內埕以傳統卵石鋪設(如:正廳公媽桌下的土地龍神),讓土地龍神地靈之氣充盈而庇祐鄭氏子孫,天公爐亦設於廳外等等民俗,亦是客家常見的傳統習俗。
關西「鄭氏祠堂」位於明德路上,又稱為「鄭成珋公廳」為關西鄭氏成珋派下祠堂。現今祠堂為昭和5年(1930年)建成,於民國62年(1973年)遭都市計畫劃為道路用地,面臨拆除命運,而後世鄭俊李先生為保護先祖遺產四處奔走陳情,於民國80年(1981年)間指定為台閩地區第三級古蹟。1999年921大地震,使原本老化的建築損壞更形嚴重,2002年動用921震災社區重建基金補助,進行整修,2004年9月竣工。不過全程參與督工的鄭俊李先生卻在完工前1個月過世,令人不勝噓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