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關王廟是鄉寧縣轄鄉。原為鄉建制,1958年設關王廟公社,1984年復置鄉。位於縣境東南部,距縣城45公里。面積343平方公里,人口2.3萬。襄鄉公路過境。轄武家河村,梁坪村,坂爾上村,大河村,賈莊村,太爾凹村,下川村,寺下村,後野頭村,北村,趙莊村,腰站村,燕澗村,小碑村,后庄村,白燕村,富家凹村,東溝村,木凹村,西村,窯溝村,丁盤村,嶺西村23個村委會。屬石山森林區,地勢中間高,兩頭低,峁梁錯縱,灌木從生;最高處為後溝嶺,海拔1667米,最低處為鳥峪,海拔880米,相對高差787米,屬暖溫帶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6C一8~C,無霜期130~150天,降雨量450毫米左右,多風,素有“一年一場風,天天刮不停”之說。
礦產資源有煤、鐵、硫磺、石灰石、粘土等。野生動物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褐馬雞,還有野豬、山羊、金錢豹等。
設三個集市,關王廟逢三、八為集日,梵王寺逢二、七集日,後溝嶺逢四、九集日。設有郵電所、稅務所、財政所、信用社、供銷社、糧站、文化站、劇場、衛生院、學校等。境內建有《華靈廟二十四壯士殉國紀念碑》
歷史沿革
民國29年(1940)為三區,設主村、編村;36年(1947)5月設三區,下設行政村;10月改二區;37年(1948)4月改五區;1949年5月並人六區,10月改三區;1954年9月復改二區;1955年設鄉;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1959年1月劃侯馬市管轄,6月重歸鄉寧;1984年恢復鄉。
行政區劃
轄:武家河村,梁坪村,坂爾上村,大河村,賈莊村,太爾凹村,下川村,寺下村,後野頭村,北村,趙莊村,腰站村,燕澗村,小碑村,后庄村,白燕村,富家凹村,東溝村,木凹村,西村,窯溝村,丁盤村,嶺西村。
關王廟鄉
經濟狀況
關王廟鄉2001年由原關王廟鄉與安汾鄉合併而成,總面積為343平方公里,境內有煤炭、鐵礦石、石灰石、砂岩、鋁土礦等資源。全鄉轄23個村委,138個自然村,共2.3萬口人,耕地面積3057公頃,農作物以小麥、玉米、穀類、豆類等為主。糧食總產量約為6295噸左右,其中夏糧3324噸,秋糧2971噸。
鄉黨委、鄉政府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改善發展環境,培育壯大特色產業,努力實現跨越式發展,各項事業取得了長足發展。
以關王廟中學寄宿制建設為標誌,新建、改擴建學校21所,總投資近3000萬元,有效解決了全鄉中小學生的上學難問題;投資300萬元,新建了鄉衛生院住院樓和門診樓,配置了新型醫用設備;小城鎮建設和新農村建設穩步推進,關王廟街道建設初具雛形,小城鎮建設工程全面啟動;新建了華靈廟抗日紀念館,雲丘山景區建設已完成投資近3000萬元。
在農業發展中,關王廟鄉依託盛寶王有限公司發展畜牧業,發展優種牛5000餘頭,豬4000餘頭,羊7000餘只,依託華靈農工商公司發展糯玉米1000餘畝,花菇20棚,種藥材600餘畝,林業發展迅速,核桃栽植1萬餘畝。
企業發展以產權置換和資源整合為契機,大力建設質量標準化礦井,煤炭產量達到60萬噸。同時近幾年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積極致力於古存遺蹟和自然景觀的開發,大力發展全鄉旅遊業。華靈廟抗日紀念館的建成開館,雲丘山風景區的開發啟動,標誌著該鄉旅遊開發邁出了實質性的步伐。
關王廟鄉
文化建設
“文化育人、文化服務、文化活躍”為主題的系列文化活動,既倡導了全鄉青年正確的價值取向,又推動了全鄉文化事業的發展,為建設新農村營造了健康向上的氛圍。
鄉寧縣關王廟鄉地處大山深處,信息閉塞,文化生活單調。針對這種情況,鄉團委以陶冶青年情操、培育接班人為出發點,積極拓展文化活動領域,加強文化陣地建設,在全鄉青年中唱響了“文化戲”。連續開展了五屆“關山文化節”和“雲邱中和文化節”活動,其中,由該鄉青年自編自演的“華靈英雄魂”等四個優秀節目,在全縣比賽中獲得了兩個金獎、兩個銀獎的好成績;組織了全鄉團員青年參加的“五一”、“五四”青年籃球運動會、中小學生參加的羽毛球、桌球比賽活動,並堅持組織清明節薛長江烈士的掃墓活動,讓廣大青少年接受革命教育。與此同時,還在全鄉組建了太爾凹女子鑼鼓隊、窯溝威風鑼鼓隊、木凹腰鼓隊,開展經常性的文化活動,在全鄉青年中營造了一種健康向上、積極進取的良好風氣,為全鄉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