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要介紹
該遺址仰韶文化堆積很少,主要分布在遺址西北部。商代晚期遺存在遺址各處可見,但堆積較豐富的是在遺址東部和遺址南部。西周、東周、漢代、唐代等時期的遺存較少,多以灰坑、墓葬等遺蹟形式存在。發掘區北部,有較多漢代長條形坑,坑內填土純淨,出土物較少,用途不詳;發掘區南部,發現2座保存完整的漢代窯。
發掘的區域集中在遺址東部商代文化堆積最為豐富的地方,發掘的文化遺存以商代晚期者為主,遍布整個發掘區。2007年發掘的各類文化遺蹟的形狀、結構基本同於2006年的發掘,但也有少量的區別。2007年主要的工作是基本搞清了商代遺址的分布範圍及商代聚落內部的布局。
居址
從目前的發掘看,居址集中分布在發掘區西部,居址中及其周圍分布有水井。制陶作坊和居址沒有明顯的分界,在發掘區的西北、北部、中部、東南部和東部,都有陶窯分布,但房址較集中的區域內,陶窯分布亦相對集中。不同區域的陶窯方向、窯箅孔形狀有所區別。陶窯周圍有類似水窖的遺存,該類遺存開口平面多較大,為橢圓形,上部為直壁,到下部四周極度外張,底部填土中有大量水漬和細泥。這類遺存與陶窯燒造有關。發掘區南部,祭祀遺存集中分布。該區域內,分布有大面積的灰土堆積,灰土成片分布,但片與片之間互相疊壓卻沒有明確的分界,內含大量草木灰和炭屑。灰土堆積之下有較多的祭祀坑。祭祀坑為圓形或橢圓形,坑內填土多較純淨,有整牛骨架,個別的為豬骨架,也有人骨架。除獸坑、人坑外,還有部分灰坑,坑內填灰土,但坑內出土物比較特殊,如H500齣土完整的龜甲1塊及帶有鑿痕和灼痕的牛肩胛骨2塊,其周圍有多座小型的灰坑相圍繞或打破,似為該區域內的一個中心。這類坑亦應和祭祀有關。從地勢看,該區域為商代聚落內地勢較高的區域。大面積的灰土堆積,應該是燎祭的遺存,多座獸坑,應為祭祀的瘞埋。
墓葬區
遺址東北部,為商代墓葬集中分布的區域。墓葬區內,不見商代文化層,少見其他商代遺蹟,墓葬排列比較整齊。從整個發掘區域看,發掘區的西部尤其是西南部,亦有相對集中分布的墓葬,這批墓葬分布在房址南部、祭祀區的西部和祭祀區域內,皆為南北向或近南北向的小型長方形或圓角長方形土坑豎穴墓,其間,有規模較大和棺槨齊備的M3。這批墓鮮見打破現象。從分布來看,有數個祭祀坑圍繞M3分布。遺址東北部的墓葬,有南北向和東西向。無論南北向或東西向墓葬,多成排分布。南北向墓葬多分布在墓地南部和北部,東西向墓葬多分布在墓地的中北部。偶見南北向墓葬打破東西向墓葬的現象。多數墓葬形狀、結構、填土等和發掘區內其他地方發現的墓葬相同,只是經單棍亂夯的填土更為堅實,且發現少量墓葬隨葬有單件陶器,或鬲、或豆、或缽。就南北向的墓葬而言,東部的多東北—西南向,西部的多西北—東南向,頭向多朝南,少量朝北。東西向墓葬頭向或西、或東。經初步鑑定,墓地內人骨女性多於男性,多為三四十歲,少量50歲以上及20歲以下者。偶見男女同穴合葬的現象。M230在墓地東北角,東西向,填土經夯打,無二層台和腰坑,無棺槨及隨葬品。墓底南北並置人骨2具,北者男性,頭向西,南者女性,頭向東,二者皆仰身直肢,年齡相近,應為夫妻合葬。這批墓葬內的人骨架的腳骨及膝關節處多見有長期跪坐留下的磨損痕跡,和商代晚期其他遺址如安陽孝民屯等地的商代晚期人骨架相似。墓葬區內,有少量人骨特徵區別於商代晚期其他者,似為外來人群。
沖溝
居址和墓葬之間,有一條溝相隔。整體看,該溝大體為條狀環形,其東南部起自遺址東部的沖溝西剖面上(沖溝東部對應的剖面上不見),向北略呈東南—西北向延伸,沿墓地西部至墓地西北部折向西行,在遺址北部和發掘區北部中段折向南行約3米,然後又折向西行。在這裡,溝口變寬,西行約20餘米後又變窄,至發掘區西北部,溝緩折向西南遇到現代取土被破壞。發掘區的西南角,有南北向的小溝向南延伸至南部斷崖前向東,該溝從走向、形狀、結構、填土等看,應和前述溝為一體。因晚期破壞,溝現存開口平面寬度不一,部分地段寬1米,個別地段寬0.2米,斜壁,底部很窄,溝最深1.3米;在前述溝變寬處,溝寬近4米,斜向下約0.15米後突收至和其他處寬窄相似。溝底不平。溝內填土基本一致,多為紅褐色黏土,土質較純淨,結構較緊密;部分地段黏土中有灰褐或黃褐色夾層,溝底部填土為黃褐色,部分地段的溝底填土中雜有較薄的黃灰色沖積土層。現發掘溝的復原長度約為460米。
發掘的大部分商代晚期文化遺存多在圍溝之內。圍溝寬度、深度都不大,不具備防禦功能。結合墓葬集中分布在圍溝環繞的區域之外看,圍溝可能是區分某種活動區域的界溝。發掘區的西北部既是房址集中分布的區域,又是陶窯集中分布的區域,但少見房址和陶窯打破的現象。發掘區南部,為較大型的祭祀場,這裡的祭祀遺存似有祭祀的中心點;各種坑和附近墓葬的分布,似亦有一定的規律。圍溝外圍東北部商代晚期遺蹟較少,似專門規劃用作墓葬區的。
商代遺存
商代晚期文化遺存,在層位上存在多組早晚疊壓或打破關係。從陶器形制、尤其是鬲足的高低看,大致分3個階段,分別相當於殷墟一期至三期,而以殷墟二期為主。但從陶鬲和簋的整體特徵看,關帝廟遺址所出者和鄭州人民公園、安陽殷墟所出者有所區別而顯示出自身的特點。這些特點是人群的不同還是地域性差別,亦需進一步確定。
滎陽關帝廟遺址發掘所見商代晚期居址、墓葬區、手工業作坊址、祭祀區布局清晰,表明了聚落內部區域之間功能的差異。從陶窯和房址分布特點看,該聚落似是一個以作坊性質為主的聚落;但房址皆小型單間、內各具灶或火塘,又似是以一個個小型家體為生活單元的。該聚落主體外有圍溝,兼具居住區、祭祀區、墓葬區及多座零散分布的陶窯作坊,功能完備。這對於研究商代晚期聚落的功能分區、布局及當時人們的生活狀況、宗教習俗、村社組織及管理、房屋建築結構、陶窯結構及陶器燒造過程、手工業的分工及形式、墓葬制度等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專家點評
以前人們對商代的印象只有殷墟那樣的貴族遺存,不清楚一般的聚落是什麼狀態。關帝廟遺址發現了平民的居址、墓葬區、制陶手工業作坊、祭祀區,表明聚落功能齊全,並經一定的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