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傳承
“關公磨刀節”是湛江麻章區太平鎮東岸村民為紀念關公忠勇仁義,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一種民俗,歷史悠久且富有特色,於2012年被列入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該節日活動薈萃了民俗文化精髓,展現了民俗文化的無窮魅力,弘揚了優秀傳統文化,營造了喜慶的文化氛圍,是一場別開生面的民俗文化大餐,活動內容除了“關公磨刀”外還有宴請親朋好友的大餐盛宴,該節日已成了東岸村的年例。
節日由來
民間信俗
每逢農曆五月十三日,各地都舉行關帝廟會祭祀關公,有的地方還舉行 關公磨刀節。關於“關公磨刀節”由來的傳說,各地均有不同版本,反映了各地不同的風土人情、民間信俗。
農曆每年五月十三日,通常處於夏至或小暑季節間的前後,正常的氣候都有降雨的過程,氣候不正常的年份亦有不下雨的。而民間稱此日若下雨,便是“關公”在磨刀,其磨刀的用水從南門處降下凡間,下雨便是吉兆,雨越大越好,預示當年的光景必將“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倘若此日不下雨,則屬不吉之兆,預示當年或許有“自然災難肆虐”或許“社會動盪不安”的說法。長期以來,民間以此作為觀察天氣跡象和社會動態的參照物,並廣泛流傳為口頭諺語。如今關公磨刀日已經是民間的傳統節日,關公磨刀日也被越來越多的人知曉。
明代文學家袁中道,在《五月十三日玉泉道中》詩曾寫道:“千山萬山雨忽至,大珠小珠沸溪里。此是關公洗刀雨,沾身也帶英雄氣。”湖北當陽關陵也有一副對聯,提及“五月十三”,上聯是:“東拒孫吳,西定巴蜀,南鎮荊襄,北吞曹魏,普天率土,只想那兩朝八百”;下聯是:“情憐兄弟,義重君臣,生全忠節,死顯威靈,眾姓皆知,共慶這五月十三。”
祭祀關帝
農曆五月十三祭祀關帝,主流觀點一般有兩種主要的說法:
⒈一種說法是關帝誕辰
最早官方“專祀”農曆五月十三日關帝誕,此為明世宗嘉靖皇帝為關公欽定的生日。《關帝志·祀典》稱:“明嘉靖年間(1522一1566),定京師祀典,每歲五月十三日遇關帝生辰,用牛一、羊一、豬一、果品五、帛一,遣太常官行禮。四孟及歲暮,遣官祭,國有大事則告。凡祭,先期題請遣官行禮。”
一本專門記載清末至民國初年南京歲時節令民風民俗的書,《金陵歲時記》記載:“《續通考》漢壽亭侯關公廟五月十三日,遣太常寺官致祭。吾鄉是日舉行關帝會而以信局中人為盛。蓋本(三國演義》之說,薄其忠義也。鏢局、匯號及各會館,平時率奉神像於堂。”
清代道光間蘇州文士顧祿所著,記述蘇州及附近地區的節令習俗,《清嘉錄》中載:“十三日為關帝生日,官為致祭於周太保橋之廟。吳城五方雜處,人煙稠密,貿易之盛,甲於天下,他省商賈,各建關帝祠於城西,為主客公議規條之所,棟宇壯麗,號為會館。十三日前,已割牲演劇,華燈萬盞,拜禱維謹,行市則又家為祭獻,鼓聲爆響,街巷相聞。”
⒉另一種說法是關公磨刀節
祟禎二年(1629)《建關聖常平村祖塋祀田碑記》載:“四月初八日關聖受封之期,六月二十二日為誕辰,九月十三日為忌日,五月十三日為賽會”。
關羽生日,史書上沒有確切的記載,因而傳說不一。元朝將仕郎普顏花所撰(關王廟碑》,稱關公六月二十三日生。馮少渠《關公祖系記》載:“侯以桓帝延熹三年庚子六月二十四日生。”解州常平里墓碑則稱關帝誕生於延禧庚子六月二十二日,其子關平生於光和戊午五月十三日。
現今以六月二十四日為其誕辰,而將五月十三稱為“關公磨刀日”。
《四川綿陽地區·德陽縣新志》:“五月十三日為‘磨刀會’,俗謂關聖磨刀之辰,前後數日必有雨,以為驗。各市村有廟像處,莫不演戲禮敬焉”。
《河南省周口地區·淮陽鄉村風土記》:“五月十三日,關帝廟會賽祭。是日多雨,謂為關爺磨刀斬小妖之日。”
《錦州市·義縣誌》:十三日,俗謂關壯繆於是日單刀赴會,英雄出色之紀念日也。後壯繆成神,常於此日出巡。以是每逢旱年,人民諺語恆謂“大旱不過五月十三日”,此言常驗。是日關帝廟亦有開香火會者。
關公磨刀節在明清時期就已經成為全國各地蔚為壯觀、盛況空前的民間節日。
地方習俗
每年慶典的高潮部分是“關公磨刀”。只見身著古裝的道士,揮舞著3米長,重60斤的“青龍偃月刀”,全場一片歡騰,掌聲歡呼聲此起彼伏。
之後,道士把偃月刀架在特製的磨刀石上,來回磨三遍,此時觀眾的情緒達到最高潮,喊聲震天,其栩栩如生之狀,令人仿佛回到了三國古戰場,看到了當年氣壯山河,所向無敵的關羽的英姿。禮畢,村民們都會爭相沾一下“磨刀水”,祈求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