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陳列
《閩西人民革命史》、《閩西兒女戰鬥在祖國大地》《共和國將帥的搖籃》 展覽充分運用大量的文物、歷史照片和資料,再現了閩西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所進行的波瀾壯闊、不屈不撓的鬥爭,以及堅持“二十年紅旗不倒”的輝煌歷史;謳歌了閩西兒女為了民族的獨立、人民的解放,浴血奮戰在中華大地的壯志豪情。共和國眾多將軍都曾在閩西進行過偉大的革命實踐,留下光輝的業績,同時錘就了68位閩西籍的開國將軍等許多優秀兒女。館內的各陳列展覽,既為單獨專題,又可有機聯結,較為完整地展現了20世紀閩西紅土地的百年光輝歷史。
珍貴藏品
劉亞樓的上將服 新中國成立以後,劉亞樓被授予上將軍銜,出任空軍司令員。
楊成武使用的望遠鏡 楊成武在抗日戰爭期間,指揮黃土嶺戰役時使用的望遠鏡。此役,擊斃日軍1500人,其中有被稱為“名將之花”的日軍中將阿部規秀。
明龍泉瓷瓶 高16厘米、腹徑8.57厘米,明代瓷器,保存完好。
《雙狀元》劇本 1863年,慶榮號祿余手抄的漢劇,內容完整。是閩西漢劇的主要劇本之一,對研究閩西漢劇有重要的意義。
社會意義
該館堅持常年免費為觀眾開放,建館二十年來共接待國內外觀眾100多萬人次,溫家寶、李長春、楊成武、陳丕顯等黨和國家領導人都曾到館視察,是全國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福建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是閩西老區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視窗,曾獲得“全國文博系統先進集體”、“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先進單位”等光榮稱號。
每年組織宣傳小分隊深入到機關、學校、街道和農村,進行宣傳活動,博得社會各界的好評。為了豐富陳列內容,不定期的舉辦各種臨時展覽。研究人員積極編撰書籍和撰寫史稿、史論文章,先後出版有《抗日烽火中的閩西兒女》、《長征中的閩西兒女》和《解放戰爭中的閩西兒女》等書籍,並在地市級以上的報刊雜誌上發表史稿、史論文章60多篇。
閩西革命歷史博物館,已成為集文物收藏、宣傳展覽、科學研究為一體的閩西重要的政治視窗和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及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基地。先後榮獲龍巖市創建文明城市活動先進單位、福建省青少年革命傳統教育基地、福建省優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國文物博物館系統先進集體等眾多殊榮。
探索實踐
隨著文博事業的不斷發展,我館的社教工作也不斷走向成熟,在弘揚閩西文化,宣傳閩西,加強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以及精神文明建設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
第一、創新服務理念,抓好隊伍建設。為了進一步加強社教基地的建設,更好地展現我館的社會價值,宣傳接待科全體講解員為從事社教工作的人員,針對不同社會群體觀眾進行教育共建,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社教隊伍體系。以“責任服務意識”為檢驗標準,首先倡導“以人為本,把觀眾的利益放在首位”的服務新理念:一是在設施方面,展廳內設有寬敞明亮的休息場所,在門廳服務處還提供物品免費暫存、針線盒和救急藥品等。在展陳方面,考慮到觀眾對一些重要的文物、文獻資料的需求,我們設定了書籍、紀念品的銷售點,方便觀眾購買與攜帶。二是為了使社教隊伍的工作有據可依、有條可尋,制定了一系列的規章制度管理條例。每月末進行績效量化標準考核,及時糾正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逐步提升業務水平。
第二、拓展交流渠道,提高講解水平。為了拓展社教人員的知識面和視野範圍,促進館際之間的業務交流活動,全面提高工作人員的業務水平,近幾年來,先後組織前往本省、北京等地博物館參觀學習,交流業務,帶回先進的工作理念和方法,使我們的視野跳出本館、本省,逐步走向全國。
第三、抓業務培訓,增強綜合素質。通過自己舉辦講解知識、語音、陳列內容與版面結構分析等業務講座和技能訓練,提高講解員的素質。同時,還派員參加各種培訓班,如派出社教人員前往井岡山幹部學院接受系統學習,以提高社教工作人員的綜合素質。
第四、加強志願者和少先隊小雛鷹教育活動,擴展職能範疇。
志願者服務:主要是龍巖學院在校大學生志願者,由學校的團委組織挑選,通過培訓,包括博物館相關業務知識、禮儀規範、講解員職業道德等,選拔出一批優秀大學生志願者在寒、暑假和臨時展覽開辦期間為觀眾服務,大大改善了我們人手不足的狀況。
少先隊雛鷹教育:我館利用自身紅色文化資源,加強少先隊的愛國主義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為促進少先隊員健康成長,常年與實驗國小、新才藝校等周邊學校簽約共建協定,如聘請老紅軍為他們講述革命戰爭故事,以英雄人物為創作素材,精心策劃“弘揚傳統文化、踐行八榮八恥”等鮮明活動主題,受到青少年的喜愛和民眾的好評。
第五、深入基層單位,做好“四進”工作。
近年來,在充分發揮陣地教育的同時,製作了“紅旗不倒之鄉—閩西”、“雷鋒事跡專題展”、“文博事業成就展”、“革命文物回鄉探親展”等專題展覽和專題講座深入到農村、工廠、學校、機關進行革命傳統教育,把我館的文化產品和服務送到人們最需要的地方,發揮教育基地輻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