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化遺產名稱:民間信俗(閩台送王船)
所屬地區:福建 · 廈門
遺產編號:Ⅹ-85
遺產類別: 民俗
申報日期:2008年
申報人/申報單位:福建省廈門市
級別:國家
民俗簡介
“送王船”儀式依序有王船的製造、出倉、祭奠、巡境、焚燒等。
民俗溯源
送王船是送“代天巡狩”的王爺。關於王爺的傳說尚無定論,最早的可追溯到明初,最晚也到清代雍正年間。2004年同安區西柯鎮呂厝村送的是第148任王爺,依四年一次推算,已有500多年的歷史。此王爺並非代表“瘟神”,而是代替皇帝巡遊四方、賞善罰惡,保佑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一般是三到四年舉行一次,通過擲筊在固定的農曆月份確定某一天舉行送王船儀式,製造一艘王船,或是用杉木製成,或是紙制,把王爺請上王船,載上柴、米、油、鹽以至各項生活用品等實物,在海邊焚燒。
“送王船”(不能稱為“燒王船”,當地人很避免用“燒”這個字),是沿海漁港、漁村古已有之的傳統民俗,通過祭海神、悼海上遇難的英靈,祈求海上靖安和漁發利市。廈港漁家的“送王船”習俗,還糅合了王爺(鄭成功)信仰。據傳此俗源於台灣,清初漁家為緬懷鄭成功的豐功偉績,以王爺作為代天巡狩的神而奉祀,並造“王船”送之入海,雖不言明而心領神會。這一種民俗在“文革”期間中斷,1995年在去台廈門住民的倡議下,重新恢復三年一次的活動,規模一次比一次盛大熱鬧。
民俗特色
人們開始為王船“化妝”:船頭正面為獅頭圖案,並按規矩在兩側插上旗子,此謂左青龍、右白虎。船尾正面則繪上大龍,船前後豎有“代天巡狩池府千歲”的紅色號旗。船舷上方共插有60個紙人,分別代表了“天將、水手”等不同的身份,插旗的順序是絲毫錯不得的,有專人拿著秩序冊,一一仔細核對。精心“打扮”過的王船由專人看管,停放在沙坡尾,周圍劃出一圈空地,以免船身被人碰傷。王船的尺寸、結構近似於真船,船桅、船帆樣樣不缺,據說這艘船放入水中也一樣能行駛。
依照古禮,“送王船”活動維持5天,齋醮、歌仔戲表演等民俗活動交叉進行。大鼓涼傘、舞龍、歌仔戲等精彩節目陸續上演。這次廈門港“送王船”活動全都在陸地上進行,稱為“游天河”,這與將王船放到海上漂流的“游地河”不同。下午近3時許,船身下方的固定物被抽走,王船開始憑藉“腹部”下的車輪緩緩前進。有近300人組成9支表演隊伍同時行進,全長近200米,邊走邊上演舞龍、舞獅、大鼓涼傘等節目為王船開道。長龍沿著大學路、海洋三所、白城一路,慢慢走向曾厝垵聖媽宮旁的海邊。
隊伍到達海邊時正值退潮時期。王船化火是活動的高潮之處,主辦方為此準備了豬頭、豬肚、雞、鴨、魚“豬頭五牲”祭品進行祭拜。數百份祭品都用紅袋子包裹著,其中也包括了香客送來的柴、米、油、鹽和菜餚等。隨後,祭品被放入海中,慢慢漂向遠方。這不僅是為了祭拜神仙,更多是為了告慰曾經葬身大海的人們的英靈。下午4時53分,點火儀式開始。此時王船停放在沙灘上,船頭向著大海。乩童以紙錢引火,隨後眾人也上前幫忙。不一會兒,火光沖天,王船船身傳來“噼噼啪啪”的焚燒聲音。在場的漁民和信眾見狀紛紛跪地,默默祈求上蒼能將平安、好運和吉祥賜予自己。火借風勢,船隻漸漸消失在熊熊大火之中,3小時後,王船徹底化為灰燼,旁觀的信眾這才轉身慢慢離去。據介紹,下一次海水漲潮之時,會把船灰一起帶走,這象徵著祭品全部送給了祭祀對象。
傳承價值
送王船這一種民間信仰具有以下一些主要價值:
1、送王船儀式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其信仰習俗由於歷史悠久,信眾數以萬計,且長盛不衰。
2、送王船儀式是大陸同海外華人華僑、台灣同胞民間文化交流的紐帶。人緣關係創造了神緣關係,而神緣關係又密切了人緣關係,對於王爺的崇拜在海外華僑、華人中具有深遠的影響,也是海外華僑、華人回鄉探親,尋根謁祖和進香朝拜的“根”之一,它發揮著聯繫海內外親人情誼,增進共識,促進民間文化交流的社會功能。如同安本地的王爺信仰,明清時期也隨移民入台,同樣成為入台同安先民開發寶島的精神支柱。閩台兩地的地緣、血緣、神緣紐帶如此緊密,對增進兩岸鄉誼、促進和平統一、推進同安經濟建設,實有不可估量的現實意義。這是中華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的一種表現,同時也是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品質的表現。
3、一定程度上送王船儀式對社會起著安定和諧的作用。王爺崇拜雖然帶有宗教色彩,但其信仰中,主要內容多以匡扶正義、賞善罰惡等道德觀為主旨,祭祀活動祈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這些都是對百姓有好處的,同時也會促進社會安定和諧。
4、王爺的慈濟精神。這點在同安區西柯鎮呂厝村體現得比較明顯。在呂厝華藏庵內有一百二十八支內科藥籤,外科有三十二支,放於廟內任信眾病者自由求取。同時呂厝華藏庵的問事籤詩是按八八六十四卦而編的,每卦配一首意義深遠而又通俗易懂的七言詩也是一個典故,能起到以古為鏡,教之於人,明辨是非,挖掘人性的真、善、美,為當今治安起到輔助的作用。
5、送王船儀式是一個待開發的旅遊資源。其祭祀儀式及活動期間的文娛表演都帶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如果能做好宣傳,定能吸引大量的遊客前來觀賞。
送王船儀式在上世紀50年代因“破除迷信”受到限制,特別是在文化大革命時期更是被取締,完全處於銷聲匿跡的境地。而隨著政治環境的寬鬆和對傳統文化的日趨重視,這一祭祀儀式已經可以公開舉行,而且規模頗大。但是舉行這一儀式的都是農村,隨著不可避免的城市化進程,這一傳統儀式還是面臨消亡的危險。再加上懂得這個儀式原始風貌的老人逐漸過世,儀式中一些傳統技藝後繼無人,送王船儀式的簡化或變異也在所難免,因此還是需要進行保護、發掘和整理,以真正回復其原生態面貌。
今 年初,廈門 “送王船”習俗被確定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