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簡介
狹義指泉州莆田大田、尤溪、沙縣、德化、永安一帶福建中部地區(即地理上的閩中說)。閩的意思包含:中國東南地區、福建省、古閩國名稱的簡稱,也是我國古代少數民族之一,分布在福建省、浙江省東部寧海縣及以南一帶、廣東東部潮州汕頭、梅州、江西東部一帶。屠本畯《閩中海錯疏·原序》:“禹奠山川,魚鱉鹹若;周登俎豆,魴鱧是珍。……閩故神仙奧區,天府之國也,並海而東,與浙通波,遵海而南,與廣接壤。”明 董其昌《節寰袁公行狀》:“念其昌與公(袁可立)同舉於蘭陽陸宗伯先生之門,更有秦中武公、閩中林公皆以不善宦。”
閩中革命
閩中革命區域的確立
莆田、仙遊、惠安、福清四縣,位於福建省沿海中部,是聯接閩西南與閩東北的一條關鍵沿海走廊。1930年秋冬,這些地方(稱閩中地區)掀起了一次革命的高潮。
閩中地區革命是年初以來莆田暴動、惠安暴動與仙遊何嶺關暴動的繼續。1930年10月初,“福建的軍閥混戰更緊張起來,”開始進行第三次討盧戰爭。此時省總行委也正“加緊全省總暴動的工作布置”,指示“閩中、閩東與閩北配合起來向福州發展以拉動福州的暴動”,省總行委任命鄧子恢為巡視員,負責指導閩中地區革命。鄧子恢到莆田後,在壺公山下的中和寺召開莆田總行委會議,決定整頓二○七團,在澳柄鄉恢復被摧殘的廣業區蘇堆埃政府;要仙遊縣行委抓緊發動暴動,建立紅軍隊伍。此後,“莆田的鬥爭由反海軍、反抗捐稅轉變到抗租抗債、分配土地、建立蘇維埃政權的鬥爭”。
中和寺會議後,張兆漢、陳英等一批革命青年加入二○七團,紅軍人數迅速增加到50多人,團長楊偉、政委陳天章、副團長王鐵成;廣業區赤衛隊也得以復建,負責人是王紀修、吳夢澤、陳蒲川。隨後,二○七團與赤衛隊到三區鬥爭3個惡霸,罰款500元,“堅決的幫助民眾鬥爭”。仙遊縣行委12日在大濟組織暴動,斃、傷民團團丁7人,繳槍26支、子彈1000多發。暴動隊伍隨後轉移到鐘山鄉麥斜岩成立紅軍第一○八團,團長黃英、政委林植、沒收隊長蔡明善(蔡園),共40多人槍。
10月中旬,省總行委鑒於閩南特行委已遭破壞,決定將惠安劃歸即將成立的閩中特委領導,藍飛鳳為閩中特委委員,由藍與陳平山負責整頓惠安黨組織,恢復1928年初失敗的與泉(州)仙(游)交界的惠北游擊區,調幾位紅軍幹部從惠安到莆田籌組紅軍教導隊。接著省總行委領導分頭行動,常委謝景德偕紅軍幹部張威、湯軍等人,到惠傳達上述決定;常委王海萍到莆田,與鄧子恢在澳柄鄉召開閩中總行委會議,進行傳達。會議正在進行中,我方偵知敵欲合圍澳柄,於是會議遂決定紅二○七團放棄在澳柄建立蘇區的計畫,轉到莆田與福清交界的外坑鄉建立蘇區。紅一○八團決定以麥斜岩為立足點,開闢位於仙(游)莆(田)邊的興太游擊區。
10月下旬,王海萍、鄧子恢在田厝洋鄉召開閩中總行委與二○七團領導人擴大會,會議確定二○七團在外坑創建蘇區應當掌握4條原則:建立貧農團、開展經濟鬥爭、爭取初戰勝利、注意統一戰線;決定廣業區赤衛隊負責鞏固澳柄、東度、夾漈3個老游擊根據地的工作,以策應外坑的鬥爭;張威、湯軍負責籌建紅軍教導隊。會後,二○七團在向外坑進軍途中鎮壓地霸2名,燒毀3個反動分子的房子。
為了實施“向福州發展”的鬥爭構想,省總行委將福、莆、仙、惠四縣的分散戰鬥組織成了一個統一的鬥爭局面,基本上確立了閩中革命的區域。
閩中革命根據地的開闢
外坑鄉距離荔城百餘里,是莆田與福清兩縣交界的偏僻山區,易守難攻。11月初,紅二○七團進駐外坑鄉及白雲鄉的安樂村。9日,省委秘書長蔡協民到外坑召開莆田總行委會議,決定黨、團“分化”,成立中共閩中特委,由巡視員鄧子恢兼書記,王於潔、藍飛鳳、陳天章、王紀修等為委員,韓永藩、徐元昌為團閩中特委負責人。會議還布置在12月11日廣州起義3周年前,分為游擊區與白色區兩條戰線,抓好宣傳蘇維埃、擴大紅軍、恢復團和民眾原有組織、成立外坑鄉蘇維埃政府、鬥爭地霸5項工作。這次會議從組織上思想上糾正了“立三路線”在閩中地區的影響,使閩中革命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會後,閩中特委在莆田白區相繼恢復了中共涵江區委(書記蔣聲)、荔城特支(書記郭壽鑾)、江口兩個黨團混合支部(書記蔡三)和團莆田縣委(書記蔣聲)、互濟會莆田臨時縣總(主任戴夢全)以及反帝大同盟等組織,並在外坑游擊區新建了一個黨支部(書記王紀修)。惠安塗嶺區委也在惠北恢復、整頓了一批黨支部、農會。
11月中旬,紅二○七團改編為福建紅軍游擊隊第二支隊,支隊長張威、政委王於潔、參謀長兼教導隊隊長湯軍、政治部主任陳天章;隨即舉行外坑暴動,採取打土豪分糧食的辦法發動民眾,建立蘇區。與此同時,第二支隊進一步整訓紅軍,招收紅軍戰士,決心變被動阻敵為“有計畫的進攻敵人,在莆田、仙遊、福清、惠安一帶游擊,打擊海軍與消滅當地民團、常備隊,創造這幾縣的赤色區域”。
在紅軍隊伍改編後,閩中特委即著手“分化”仙遊縣行委,調許淑修到特委機關工作,韓永藩任特委巡視員兼仙遊臨時縣委書記,韓到仙遊後,選戴槐、林植為縣臨委委員,餘光為團縣委書記。在整頓、恢復和發展黨組織和紅軍隊伍後,第二支隊加緊了在外坑內外的軍事活動。11月25日,第二支隊50多人槍攻打洪里村,斃、俘惡霸林少平的走狗4人,繳槍8支、罰款800元。隨後紅軍組織召開民眾大會,成立了外坑鄉貧農團(主席蔡金清),通過了初步制訂的土地革命綱領:“(一)以後永不繳租,一切債務都要取消,所有田契債券限3天內自動繳出焚毀;(二)一星期內土地分配完畢;(三)組織赤衛隊,槍枝除由游擊隊撥給5支外,鄉村內所有槍枝均獻出來,並向富農募款購買,用以保衛土地革命的成果”。這之後,黨組織和紅軍隊伍在外坑鄉進一步發動民眾,鬥爭地主,分發浮財,收繳契據及槍枝等。
在鬥爭中,紅軍隊伍得以不斷擴大。11月底,第二支隊接收中國紅軍軍官學校第一分校畢業生黃一星等10多人入隊,黃被任命為教導隊副隊長;接收莊毓英、陳仰高等惠安幹部入隊;接收起義的海軍陳軍醫及一名護士入隊,成立了第二支隊軍醫處。第二支隊很快就擴大到七八十人。
12月9日,外坑鄉蘇維埃政府在宣德宮宣告成立。在成立大會上,選舉產生了鄉政府組織機構的領導人,鄉蘇維埃政府主席馬備,赤衛隊正、副隊長蔡揚、蔡缽,婦女會正、副主席蔡珠、陳正斜。同時成立的還有兒童團、救護隊等組織。外坑鄉蘇維埃政府的成立,標誌著“縱橫十多里″的外坑蘇區基本形成,黨的“影響一天天擴大”。⑨
與此同時,惠安塗嶺區委整頓原紅軍獨一師的核心力量,重組人民武裝,重新開闢了塗嶺、驛坂、白水至三坪山區的游擊走廊。11月下旬,惠安人民武裝通過鄉紳黃逸謀掛名塗嶺區團隊,在水窟、烏面宮、路口等重要隘口設崗,實行武裝割據,凡外來隊伍過境或住宿均須事先聯繫;並對惠西股匪汪漢民部(約1000人槍)約法三章:改惡從善,一致對敵,然後予以收編;形成了方圓30華里的惠北游擊區。
閩中民間木雕
閩中民間木雕分為龍眼木雕、黃楊木雕、金木雕三大類。龍眼木雕作品古樸大方、粗獷別致、人物造型準確生動。楊木雕風格細膩逼真,傳神洗鍊。金木雕多為製作金碧輝煌的佛像作品雕。主要流行區有莆田、福州等十幾個縣市。莆田民間木雕早在唐宋時期就已用於建築裝飾、佛像製作和刻書等方面。末代刻書藝人陳振孫刻有蔡襄的《荔枝譜》,《開元天寶遺事》以及《通考經籍》等,流傳至今。宋代馬遠所繪的“關羽像”經當時名手所雕,至今由保存在莆田城廂南門外萬壽庵內。宋末元初,藝人林恢,林奕的“梅妃江采苹”、“陳大龍大師抗金死難”等木雕作品精細絕倫。元代以後,木雕作品發展到欣賞品、家具和玩具等方面。及至明清時期木雕藝術又有了更大發展。莆田名匠廖明山善於在寸許材料上刻出多層鏤雕人物,花卉草蟲等精細作品,其孫廖熙等五兄弟均是雕刻高手,廖熙木雕作品曾在巴拿馬博覽會上榮獲一等獎。福州民間木雕始於建築裝飾和佛像。相傳清代乾隆年間,長樂一位孔姓藝人擅長樹根雕刻,所雕作品別具一格,引得眾藝人爭相效仿。由此,木雕藝術逐步發展到獨立的圓雕工藝品。以藝人陳天賜為代表約大坂村派,主要雕刻彌勒佛、十八羅漢、八仙、觀音、仙女、仕女、動物等;以藝人柯慶元為代表的象園村派,則擅長創作花鳥魚蟲、果盤、或是踏水車、划龍舟等活動場面的作品;以王清清為代表的雁塔派,主要擅長雕刻圖案花紋,以及和漆器相結合的浮雕花鳥作品。而藝人阮寶光為代表創作的樹根雕刻作品則是福州木雕的獨特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