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他是一生從事民族音樂教育的老師;他更是一位弘揚民樂光大民樂的播火者。點點滴滴匯成大海,這本《閔季騫民樂人生》將以平凡的小事告訴你從教從藝70周年的民樂前輩閔季騫的不平凡人生!本書由岳峰,劉芸編著。
作者簡介
岳峰,女,河南南陽人。南京師範大學音樂學院教授。
曾主持完成《二胡藝術文化》等課題:編撰二胡史學類專著《音樂家儲師竹——作品及其研究》《藝壇伯樂——二胡藝術家陳朝儒》;編寫教材《二胡基礎教程》《中老年二胡教程》等;其論文“奚琴、嵇琴、胡琴音義考”“拉出了民族的人世情——由閔惠芬《鳳吟》說開去”“從大愛到大美——劉文金音樂的人文闡釋”“說吟唱——二胡風格論”等在學術界產生影響。劉芸,女,江蘇丹陽人。南京師範大學音樂學院2010級碩士研究生,師從岳峰教授研習二胡教學、演奏與理論研究。
2009年參與編著《中老年二胡教程》中級篇,擔任教學演示與錄像:2010年參加“首屆香港國際胡琴團體邀請賽”獲“一等獎”和“新作品演奏獎”
2011年參加“首屆中日韓國際二胡大賽”獲重奏組“金獎”和專業組“銀獎”:曾發表學術論文《丹劇伴奏中的二胡藝術》等。
圖書目錄
序一 高風亮節 儒雅謙和
序二
潤物細無聲——寫在《閔季騫民樂人生》出版之際
上篇 文論篇
閔季騫音樂文稿
回憶恩師楊蔭瀏先生
儲師竹與《西城柳》
樂壇巨擘,遺響千秋——憶甘濤教授
甘貢三先生誕辰一百一十周年紀念有感
懷念古琴大師劉少椿先生
師恩不忘教誨永記——紀念曹安和先生百歲華誕
永不忘記恩師程午加
童年吹口琴的記憶
三弦的回憶
古箏的回憶
我的胡琴人生
談談我在民樂教學中的一些體會
《二胡教材》前言
《二胡教材》編寫追記
《三弦基礎教程》出版聯想
編著《少年兒童琵琶教程》的回憶
參加南京樂社活動記憶
對古曲《春江花月夜》傳承與發展的回顧
香港屯門大會堂獲得終身成就獎
論評閔季塞
技藝精湛境界完美——記閔氏藝術世家音樂會
閔氏家族三代同堂聚首台北奏鳴古樂新曲華麗樂章
為培養一流的民樂人才而奮鬥
靜心細味金陵古韻
“金陵古韻”的“古韻”
琴絲為媒情似酒——閔季騫王珊訪日散記
《少年兒童琵琶教程》序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寫在閔季騫教授的《三弦基礎教程》出版之前
琴韻清悠古馨遠溢——記德高望重的民族器樂教育家、演奏家閔季騫教授
勿以善小而不為——紀念閔季騫先生從教從藝七十周年
閔季騫老先生二三事
閔季騫先生從藝從教七十周年紀念感言
恩師難忘——記閔季騫先生二三事
民樂恆深遠弘揚始不輟——民族音樂教育家閔季騫教授
論閔季騫《二胡教材》的時代特徵與歷史價值
拜訪我國民族音樂界資深泰斗閔季騫先生
德高為師藝寬無邊
致閔季騫老師
我的啟蒙恩師——閔季騫
我的琵琶啟蒙恩師——閔季騫
琵琶弦上說相思——談談閔季騫先生對我的教育
琵琶弦里別樣情
風水寶地灣斗里
我和爹爹
我和爸爸——獻給爸爸九十壽辰
我的慈父——獻給嗲嗲90大壽
德行家風孝友世澤——祝賀著名音樂教育家、民樂演奏家閔季騫教授從教從藝七十周年
外公的音樂灣
下篇 樂譜篇
閔季騫傳譜及訂譜
(一)手抄清官傳譜23首(簡譜)
春從天上來
四時曲
登樓
八段錦
寒鴉戲水
柳搖金
東流水
混江龍
過溪流
小梁州
合歡令
一枝梅
雁過南樓
霓裳羽衣曲
涼州鼓角
北將軍令
平沙落雁
萬民歡
柳桃紅
春日景和
杏花天
虞舜南風曲
漁樵問答
(二)江蘇民間器樂曲記譜訂譜22首
1.十番鑼鼓:十八拍
2.民間曲牌音樂
定席
朝天子
勸金杯
倒拖船
小開門
中開門
大開門
望妝檯(一)
望妝檯(二)
山坡羊
一枝花
天下同
牌子頭
水龍吟一
哭黃天
江陰小曲
倒拖船
雙鳳凰
春十景
譯八代
3.絲弦合奏:四合如意
《江蘇民間器樂曲》說明 閔季騫
(三)太倉江南絲竹三弦彈奏譜10首
烏夜啼
槐黃
春花秋月
節節高
花花六板
六花六節
南詞起板
龍虎鬥
葡萄仙子
八段錦
(四)崑曲琵琶伴奏譜2首
思凡
遊園
附錄
閔季騫年表
閔季騫珍藏資料書影幾則
序言
我第一次見到閔季騫先生,是2002年初。是時,江蘇文藝出版社有編纂大型音樂文獻《江南絲竹大成》之舉,社方特別邀請李民雄、周大風、陳鵬年、馬有德、閔季騫、沈鳳泉、唐文清和我等八位同行主持其事,責編則是資深編輯兼詩人陳詠華。以年齡論,九位參與者,都在六十歲以上,閔先生最大,已屆八十。在絲竹樂界,他不僅是長者,且集絲竹演奏、教學、研究於一身,有數十年的實踐,也有多種理論著述,可謂經驗豐富,素養高深。然而,在幾次主編會議上,無論涉及全書的總體框架,還是具體到一曲一目、一人一事,他從來都沒有以權威自居,而總是用商量的口吻緩緩談出自己的意見或建議,這種積數十年音樂人生而陶冶出的深邃學養和儒者風範,給我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雖然,我和閔先生在主編會議期間沒有更具體的接觸交流,但彼此間心儀已生,不用再多說什麼,就已經是默認的忘年之交了。
與閔先生再次相遇,是翌年三月他來京參加《劉少椿古琴專輯》新聞發布暨研討會,我們同時應邀出席。一見面,他就說,這次來京,一方面是開會,但更重要更迫切的一個心愿是去探望自己多年未見的恩師——已近百歲、常年臥床的曹安和先生,他同時提出要我陪他一起去,我當然滿口應允。
這是一次令人感動也十分莊重的探師、謝師之行。閔先生事先準備了自己近年出版的文字著述和音像製品,並帶上南京的土特產和一筆款項,以表達自己對恩師的無限敬意和真誠感謝。當我們步人位於北京東直門外新源里西一樓一單元的曹宅,一眼望見曹師安祥的面龐之際,閔先生再也無法自控,一下抓住曹師的手,老淚縱橫,詳細敘述別後幾十年來他個人的種種境遇和他對曹師的深切思念。雖然他知道,久病的曹師,已無法聽清楚他的敘述,但他還是要把儲藏了幾十年的千言萬語一瀉而盡,好讓自己報答恩師的那份真情獲得一種安慰。他一再告訴我和在場的范慧勤老師,曹師對他一生的恩澤,絕不僅僅是在學業上,而更重要的是在“做人”——做“育人的人”上。他所以能在六十多年的教學崗位上保持古訓之“師德”,皆離不開楊蔭瀏、曹安和、儲師竹三位恩師的言傳身教。特別是曹師,在社會動亂、個人生活十分艱難的情形下,還經常在經濟上慷慨資助,使他最終有毅力完成學業,其恩其澤,他將永生難忘。
作為那次探訪的同行者,閔先生的舉止言行,同樣也給了我久久難抑的精神衝擊:五十多年前,一位普通的大學教授,曾以中國傳統的為師之道順乎自然地給一位普通的學生以多方面的培育、幫助;五十多年後,這位已經成為大學教授的學生,又用他絕對虔誠、絕對真切的心來表達自己對恩師的敬仰、感激,從而讓傳統的尊師重道精神再次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閃光發亮,讓這次平常的探訪蘊含了不同尋常的意義。我強烈地意識到,上輩人留給我們的除了學識、技藝,還有他們的道德、素養,曹安和老師將此傳給閔先生,閔先生也傳給了他的學生。“師德”作為中國人文傳統的精神遺產之一,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特別是在被種種物慾糾纏的當代社會,其價值的可貴,其地位的重要,更在其他精神遺產之上。
由閔季騫先生的儒者風範,我又很自然地想起20世紀前半葉的中國專業音樂教育。因為他和他那一輩人,恰恰是那一階段專業音樂教育歷史成就的重要體現之一。正因為有了他們,20世紀前半葉的專業音樂教育才有了驕人的業績,才值得我們誇耀,值得後人銘記。而當我們想到那一階段總共不過22年,這22年當中,又發生過三次慘烈的“國內革命戰爭”,一次更殘酷的抗日戰爭和世界大戰,在這樣的環境中要從事現代專業音樂教育大業,進行音樂人才的培養,何等艱難、何等的不易啊!如果有人認真、客觀、全面地研究這22年間,以國立音樂院為代表的專業音樂教育機構培養出多少作曲家、表演藝術家、音樂教育家、音樂學家,這些專門人才創作出多少優秀的傳世之作、他們在社會大眾的感召下發出怎樣的時代之聲、他們在多大程度上改變並豐富了人們的音樂生活等等,當我們把全部歷史事實羅列在人們面前時,大概沒有人否認,它不僅是中國專業音樂教育歷史的一個奇蹟,同時在人類的專業音樂教育史上,也可能是很少見的。
事實上,20世紀前22年的專業音樂教育,不僅滿足了那個時代的社會歷史需要,而且,閔季騫先生和比他更早些的“同學們”,又成為此後幾十年專業音樂教育的棟樑之材。他們遍布於全國各大音樂院校和師範、藝術院校,以他們的專業技能、理論素養和師者楷模,為1949年以後的音樂教育事業做出了重要的歷史性貢獻。所以,他們是奠基者,開拓者,他們留給後人的,是一座充溢偉大文化精神的豐碑!它將永遠矗立於中國現代文化的歷史上,令人高山仰止,景行景之!
我想,本書的編者,正是從這樣的歷史觀出發而編輯這本專集的。全書諸文,無論是閔先生所整理之譜、所著之文,還是同行、朋友、親人對他的評述、感念,都彰顯出一個大時代中個體生命的可貴价值和特殊意義。作為一個晚輩後生,我衷心祝福閔先生健康長壽,祝福源遠流長的中國民樂事業長足而進!
(2012年8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