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江石工號子
開江石工號子產生並流傳於四川省東北部,大巴山南麓的達州市開江縣境內的一種勞動歌謠。開江縣的河流皆發源於境內,流徑短,無舟船之利,加之開江的丘陵多產石料,故開江的建築所需石料自古以來是在本縣就地取材,其搬運大都用人力抬運。為了協調步伐,提神鼓勁,古時的開江石工們便借鑑一些民歌調子,再結合抬石的步伐節奏,創造出了具有開江地域特點的石工號子,並使其發展變化,且一代一代自髮式地傳承延續至今。因此,開江石工號子的歷史淵源應該追溯到人類勞動的產生,只是有文字記錄開江石工號子的歷史晚得多而已。有據可考的也只是說湖廣填川時,前後廂就形成特色各異的石工號子。
開江的石工號子系列可分3大類:
開山(本地叫大山)號子、遷石號子、抬石號子。其表現方式基本上都是幾名石工在同一勞動場景中,由一人領唱,其餘幾人應和(只有極個別號子採用了分組齊唱的方式)。開江石工號子的歌詞大都是七言句式和五言句式;有些歌詞是石工臨時出口的即興之詞,更多的則是借用其他民歌的歌詞;歌詞的襯詞特別多。開江石工號子系列,其旋律美妙動聽,變化多端;其調式大多為民族五聲調式的徵、羽調式,其曲式結構大都為多個樂句構成的一段式,也有少數號子是較為複雜的兩段式或多段式。
開江石工號子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
它是巴渠人民精神文化的一種體現,是記錄巴渠建築歷史與地方風情的典籍,是研究巴渠人文歷史的依據。《石工號子》系列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其歌詞襯詞的豐富多彩,其優美多變的音樂旋律和一些號子中巧妙的轉調方式等,都是現代藝術的寶貴營養。1956年開江農民歌手周大才演唱的石工號子在省、地文藝匯演中博得滿堂喝彩。1965年開江農民歌手鄧承江赴北京演唱的石工號子贏得了很高的聲譽。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當時的達縣地區文工團把開江石工號子搬上了文藝舞台,在巡演中深受廣大民眾歡迎,經常多次返場。使得開江石工號子成為該團的保留節目,長期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