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情況
門轉溝行政村位於台路溝鄉政府所在地東7.5公里處,轄門轉溝(49戶,190人)、天城房(35戶,135人)、古道溝(17戶,56人)3個自然村,共101戶,381人。全村總土地面積12727.3畝,耕地面積3158畝,林地面積3022.05畝,牧草地面積3650畝,退耕面積1120畝,匹配面積935畝。種地人口351人,2008年人均純收入2942元。全村現有4名村幹部,村書記、主任田海,會計李樹新,專乾郭斌,支委李艷軍。現有黨員22人,其中女2人,高中以上學歷11人,致富能手12人,2010年新發展黨員3人。發展情況
一是針對全村旱地多、水地少,種地多,收入少,廣種薄收的實際情況,兩委班子成員確定了加大爭跑力度,改善農業基礎條件。在省委宣傳部和鄉黨委政府的幫扶下,完成了天城房村自來水入戶的後期工程,解決了該村吃水難的問題。通過努力爭取,投資15萬元,新建周轉大棚20個,其中10個大棚種植食用蒲公英3畝,另外10個棚種植馬鈴薯原原種3畝,食用蒲公英今年已種植成功,出苗率很高,在壩上地區能收兩茬,但因為沒有找準市場,銷售收入不如原原種馬鈴薯收入高。今年我村有2戶村民和鄉農業助理試種了2畝大的2個大棚,每個棚總收入是1.5萬元,能收入8000元以上,為該村建設馬鈴薯基地提供了優良的薯種。二是以重點培養黨員養殖專業戶為主導,積極帶動村民擴大養殖規模,今年在省委宣傳部的幫扶下,投資10萬元從內蒙購回黑頭羊89隻,解決了該村肉羊品種和老化問題。
三是在市縣扶貧單位的幫扶下,該村於2009年成立了扶貧互助社,市扶貧辦幫扶資金15萬元,其中31戶農戶入股資金6.1萬元,扶貧配套資金6.1萬元。目前貸給農戶資金總計12.2萬元,從根本上解決了村民的貸款難題,並扶持了種養業大戶。
貧困狀況及分析
由於自然、經濟等諸多因素制約,該村生產生活條件極差,農業基礎設施薄弱。最突出的問題是缺水,去年,省委宣傳部投入22萬元興建了人畜飲水和水澆地兩項工程。經過幫扶,該村經濟社會面貌得到一定改觀,人均純收入也由2007年的1100元增加到現在的3180元。但是這個數字還遠遠低於全國平均水平,當地的貧困面貌還沒有從根本上改變。通過廣泛走訪,了解到該村村民大致可分為“好、中、差”三個類別,分別占到村民總數的20%、60%、20%。其中,好的農戶人均收入可達到4000元以上。如村民王正吉是一名老黨員,子女都在外打工,和老伴兒一起在村里經營著50畝的大田,種植作物包括馬鈴薯、亞麻、豆類、甜菜等多個品種。除了種田,還養了兩頭奶牛,10幾隻羊,年人均收入將近五千元,算得上該村情況比較好的農戶。這樣的農戶可以經常吃上蔬菜,一周能吃上兩、三次肉。中等的人均收入可達到2000元以上,如門轉溝村的李萬軍,家中共有四口人,種大田30畝,年收入1萬元,基本可以解決全家四口人的吃飯問題。差的人均收入一般不足1000元,如農戶李繼業,妻子患有嚴重的糖尿病,不能下田勞動,兩個孩子都在上學,家庭負擔很重。因為缺少勞動力,還要照顧家人,李繼業沒法兒像別人那樣出去務工,只能依靠種地為生,年人均收入只有一千元。因為沒有其他經濟來源,子女也面臨著失學的危險。這樣的農戶通常過年能吃上肉,平時也買不起蔬菜吃。
總的看,門轉溝村貧困狀況還比較嚴重,不僅表現在貧困面大,還表現在貧困程度深。分析其致貧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從客觀上看:
一是自然條件惡劣。門轉溝村地處海拔1600米以上的山區,山高溝深是這裡最顯著的特點。因為海拔高,氣候也非常寒冷,土質差,導致農作物產量低,收入少。
二是交通條件差。該村通往外界的道路溝壑縱橫,崎嶇不平,尤其是古道溝和天城房兩個自然村,更是地處陡坡深山,一般機動車無法進出,只有一條“羊腸小道”通往外界,交通嚴重不暢。種植的經濟作物無法銷售,制約了農民增收。同時,由於道路太差,沒有基本的醫療衛生設施,很多年老體弱的村民出外就醫是一個十分突出的問題。
三是基礎設施薄弱。該村的耕地基本是旱地,在省委宣傳部未幫扶之前,沒有一畝水澆地。自然災害頻繁發生,農民基本是靠天吃飯,豐年解決溫飽,災年反貧。該村水電路訊等基礎設施不完善,天城房村甚至連基本的人畜飲水設施也沒有。
四是種植結構單一,增收途徑少。門轉溝村經濟主要以種糧養畜為主,企業和礦業屬於空白。種植結構以糧食為主,經濟作物種類少,面積小。農民搞種養業只是以自給自足為主,沒有形成商業化、規模化。另外,勞務輸出規模小,也是影響農民增收的一個直接因素。
從主觀上看:
一是村民的整體素質比較低。全村大專以上學歷13人,高中學歷25人,其餘均為國小文化程度以及文盲,創收和自我發展意識差,現代市場意識、開放意識尚未深入到農民的心中。
二是思想保守,接受新事物慢。很多村民有一定的致富意願,但是發展的勇氣卻不足,通俗點說就是搞什麼都怕“賠”。有的村民則是滿足於吃飽肚子,對致富增收沒有長遠規劃和打算。
脫貧思路及措施
通過幾天深入調研,按照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我感到門轉溝村的脫貧應從當地實際出發,改善基礎設施,選準優勢產業,調整種養結構,切實增加農民收入。此外,還要從加強培訓教育入手,提高農民素質,增強發展後勁,以從根本上改變門轉溝的貧困面貌。1、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主要是在“水”、“路”兩方面下大力氣。一是打井、辦電發展水澆地(此項目擬請省水利廳支持解決)。二是充分利用天上水,在坡地、溝渠搞水窖、水池等集雨工程,建造高質量的農田。三是大力發展節水農業,旱作農業,化劣勢為優勢(以上兩個項目擬請省農業廳支持解決)。著力改善道路交通狀況,特別是天城房到門轉溝兩村之間的道路急需修建(此項目擬請省交通廳協調解決)。儘快解決村民出行難、農產品運輸難的問題。
2、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主要是選準優勢產業,擴大規模,形成優勢。馬鈴薯種植是該村農民收入的支柱產業,要圍繞“做強基地、叫響品牌、做活市場”的發展思路,發展規模化馬鈴薯種植。通過調優品種、典型示範、擴大規模和修建馬鈴薯恆溫窖進行錯季銷售等方式帶動該村馬鈴薯產業化生產,使其成為全村增收的中堅力量(此項目省委宣傳部研究支持幫助解決)。實踐證明貧困戶養一頭牛、5隻羊可以提高人均收入1000元,實施周轉畜工程是一條致富捷徑(此項目擬請省扶貧辦協助解決)。
3、加快農村社會事業建設。一是要加快剩餘勞動力轉移,採用幫、扶、帶等方法,積極引導村民外出務工,為農民增收拓寬渠道。二是加強村民的素質培訓。充分利用即將重修的村委會,對村民進行科學文化培訓,引導農民解放思想,提升素質,增長技能。同時針對門轉溝宗教村的實際,加強對信教民眾的社會主義陣地宣傳,為全村經濟的發展提供一個穩定團結的環境和氛圍。三是把古道溝村整體搬遷到天城房村,按照燕趙新民居的風格建設農家院(此項目擬由省委宣傳部研究後協助解決)。項目實施後,在天城房至古道溝區間內大力發展農家旅遊,將會帶動全村及全鄉的經濟發展。
該村是省級貧困村,受省委宣傳部和市委秘書長李青春同志直接幫扶。地處山區,生產生活條件極差,農業基礎設施薄弱,沒有水澆地,主要以種糧養畜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