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概況』
長興縣古城中學坐落於太湖西南岸的雉城鎮,創建於 1972 年, 2004 年 9 月新遷校址,目前占地面積 160 畝,建築面積 46000 平方米。 2008 學年在校學生 3374 人,教職工 203 人。30 多年間,學校為國家培養了大批合格人才。 1997 年以來,學校經歷了“生源危機、苦教苦學、優教優學、科教科學”的發展階段;確定了“質量立校,管理強校,科研興校”的共同認識;堅持“三個面向”、創建 “三個文明”,營造了“時時育人,處處育人”的柔性化德育環境。全校教師在沈月龍校長、金斌校長的帶領下,經過實踐創立、完善並發展了立足校本的“三同六步”課堂教科研活動模式,嘗試了“作業改革”、研究了“綜合實踐”、探索了“評價體系”,教師專業水平和學生全面素質得到有效提高。
『師資力量』
學校科研氛圍濃厚。目前已獨立承擔省級課題 6 項,市級課題 14 項,縣級課題 69 項,中國教育學會子課題研究 2 項。 2000 年以來學校完成的研究課題獲國家級學會一等獎 1 項,中央教科所二等獎 1 項,獲市基礎教育教科研成果二等獎 5 項,省三等獎 1 項。在國家、省、市級學會,教科所、教研室獲獎和刊物上發表的論文計 500 多人次。 1997 年來教師縣、市、省級業務比賽,先後有 500 多人次獲得獎勵,其中獲市一等獎以上 45 人次。 1997 年來學校還孕育了省優秀教師 1 人,縣名師名校長 6 人,縣教學明星 1 人,縣市省教壇新秀 22 人,縣市教學能手 5 人,縣教改之星 5 人。『學校榮譽』
1999 年以來,學校先後被評為“中國教育學會數學教育研究發展中心嘗試教學理論研究會先進單位”、“省民主管理先進單位”、“省科研興校 200 強”、“市級文明單位”、“市級學生行為規範達標示範學校”、“市一級國中”、“市教育科研實驗基地”、“市教育科研先進單位”、“縣課程改革先進實驗學校”, 2005 年起又獲得了省Ⅰ類標準化學校、省示範國中、“浙江省校本教研示範學校”、“省校本培訓特色學校”、省教科研先進集體、“市衛生先進單位”、“市綠色學校”。2008 年 1 月,我校轉為縣屬國中。一年來,學校經縣教育局考核獲得了“學校管理優秀獎”、“ 學校平安創建優勝單位”、“ 國中畢業升學率先進單位”、“ 校長辦學責任制考核一等獎”、“ 基層教育工會目標責任制考核一等獎”等榮譽,還獲得了“湖州市校本培訓先進集體”稱號。
『學校校史』
創辦初期(1969年9月—1976年)
在動亂中誕生,一九六九年初,全國掀起了一股公辦國小下班大隊辦、社社辦中學的浪潮。一位青年的教師——朱競賢同志,肩負公社黨委和貧下中農管理學校委員會給予的使命,於一九六九年九月,在金陵橋邵家村辦起了國小附設國中班,招收新生二十多名,教師就是朱競賢一人,教學內容:學“語錄”,大批判,辦學一期,一九七O年二月,國中草藥班遷移到高山嶺國小,教師增加一名,民辦教師周雪棟。於一九七一年九月,在公社黨委和貧管會的領導下,組成了城郊公社中學籌建小組,公社黨委委員呂抱偉兼任組長,吳舜時(當時稱貧管會支持日常工作),張定棟(當時是古城大隊支部書記),朱競賢(具體負責籌建工作)。 校址在雉城鎮南門古城山,當時古城山是墳墓累累的空雜地。在一無資金,二無師資,三無設備的情況下,經過五個多月的奮戰,造起了五間簡易竹架瓦房,三間簡易廚房兼宿舍, 教師從國小中拔,從社會知青中選,開辦第一學期教師有:朱競賢、吳金娥、周雪棟、洪言直、李炳祥等人,報收新生一個班,五十八名學生,另從高山嶺附設國中班併入初二一個班,學生四十四名,開設課程有:政治、語文、數學、農機常識等。 學校的管理制度是:公社建立貧下中農管理學校委員會,學校由貧下中農代表、教師代表組成學校管理委員會,管理學校的教育和教學工作。 “文革”中的學校,其特點是:課程內容是學“語錄”、大批判,教育質量是只講年數,不要分數。隊隊辦國中,社社辦高中,到一九七七年九月學校辦有四個高中班,擁有高中生二百三十四人,國中因隊隊辦,故只招收三個國中班。演變階段(1976年—1983年)
一九七九年,全公社國中布局進行了調整,八O年完成了撤併戴帽國中班,國中二年制改為三年制,全社只有一所國中,學校規模發展到九個班級,學生四百七十一名,教職員工十七名。學校在調整過程中,內部管理體制也隨著改變,取消了貧下中農管理學校的體制,實行了校長制。在調整中發展,首先是教師的素質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一是八一年全校實現了清一色的公辦教師;二是教師的文化業務素質有了改變,合格學歷的教師比重不斷增多,八三年全校教師二十六人,其中本科畢業二名,專科畢業八名,中師畢業十二名,高中畢業三人,國中畢業一名。發展階段(1984—1986年)
古城中學,由於在“文革“中創立,發展盲目,資金無源,開辦時所建校舍,均屬竹架蓋瓦,工程質量差,到八三年全校的校舍,都成了危房。八三年十月間,縣政府分管教育的副縣長宋勤同志,來校視察工作,聽取了學校的匯報,為改善辦學條件,統盤考慮知城地區中學布置,決定行撥款伍萬元,並由公社負擔部分經濟,新教學樓一棟,但由於當時公社種種原因未能實行計畫。八四春,公社新黨委對教育十分重視,黨委書記梁紀坤同志,副書記殷柏生同志,及分管委員臧金山同志,多次來校實地研究,把建設中學教學樓項目列為八四年全鄉重點項目之一,投資五萬元,並積極爭取縣教育的投資,後經多方努力由縣教育局投資八萬元(總投資十三萬元),於八四年六月由長興縣二建公司重包承建這一工程項目,洪橋鄉建築隊施工,八五年七月二十二日竣工驗收,教學樓總面積一千二百八十六平方米。新教學樓的建成,為古城中學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物質基礎,促進了教師進一步安心本校的工作,徹底改變了校貌。 八六年由雉城鎮教辦,從集資經費中撥給學校二萬零四佰元,學校自籌資金五千多元,新建了校門、傳達室、水泥馬路(七百六十九平方米)、水泥球場一個(四佰三十二平方米),水泥階梯步檔等。 自八三年至八六年學校自籌金三千多元,添置了理、化、生試銷品框十多個,實驗桌兩套,配備了專職代管員,辦起了理、化實驗室。從八一年下學期開始,師生共同勞動,開闢了一個運動場,植樹美化校園。 學校規模通過調整,穩步發展,八六年下半年普及了國中教育,全校共有十個國中班(初一四個班,初二三個班,初三三個班)。 八四年十二月,學校開展勤工儉學,辦起了古城中學五金廠,經營紙製品,投資伍千元。 學校固定資產七三年時三萬一千零四十元,八六年學校固定資產已有二十六萬九千六佰四十五元八角九分。校舍由危房變成了洋房。提高階段(1986—1996年)
學校面貌得以改變後,學校領導和教師工作積極性的到提高,學校重視了內部管理體制的改革,關注學校辦學經費的籌措、關注教師的切身利益、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1986年開始,實行教育和教學管理體制的改革。 實行了課時補貼制,打破大鍋飯,多授課多拿錢,並採取考勤獎、教學成果獎、班主任工作考評獎、升學獎、控制流生獎、學生競賽成果獎等辦法,調動教師、學生的積極性。 從1986年開始,初三實行分流教學,即2.5+0.5,對初三學生在第二學期實行分流,學生自願報名參加各類職業教學。此間,學校舉辦過縫紉班、油漆班、機修班、電機修理班等,很大一部分學生學到了謀生的一技之長。 1988年,學校為解決經費困難問題,利用原校舍6間,新建簡易房9間,與周有福合資興辦了“古城工藝服裝廠”(後1997年停辦),工廠法人代表為丁伯民,為學校開展勞技課、“裁剪縫紉課”提供了實習場地,也為學校開展勤工儉學積累了一定的資金。1993年學校與鎮屬4所學校又聯合辦起了雉洲工貿公司,1995年該公司停辦。1989年,學校為解決部分教師住房困難,在校園西南角建起了一幢三層六套教師生活用房,建築面積為330平方米,總投入為9萬人民幣。1994年隨著學校的發展,教師的增多,學校為解決教師住房困難,組織教師進行了集資建房的措施,本次建房共15套,每套76.6平方米。 1990年開始學校領導班子和教師隊伍建設得到長足的提高。1988年由於徐寧、佘志達、潘亞萍等老師的調入,骨幹力量得到加強。1990年學校在全縣首創了學校中層幹部任免制度,由學校提名免去兩位教導主任,並從年青骨幹教師中新提拔兩位教導。與此同時,學校積極創造條件,鼓勵教師通過函授、電大、自學考試等途徑提高文化和教學水平。1991年起,學校開始舉辦向全縣開放的“春滿校園”教學研究活動,啟動了“學校搭台、教師唱戲,展示才華” 的研究工程。為擴大教師視野,學校不惜工本派人參加縣、市、省級教研活動。當年的俞素英老師,原系高中畢業,學校通過創造條件,讓她函授直至本科畢業,1997年俞老師成了湖州市首屆教學明星。學校通過幾年的內部改革,大大提高了學校領導班子管理能力和教師的教學水平,教師的從業精神和教育質量明顯提高。1990年時任初三畢業班班主任的佘志達老師,住家與學校只一牆之隔,他卻堅持與學生一起住校,早上帶領學生晨跑。次年中考,楊軍同學的“三合一”考試成績居縣第一、湖州市第二,高中畢業他考入清華大學。1994年畢業生戴峰考入湖中,高中畢業考取了清華大學。
隨著學校聲譽的逐步提高,縣教育委員會和稚城人民政府投入165 萬元,拆除了校園北側舊校舍,新建了教學樓。
創新階段(1997——2004年7月)
舊貌改觀,管理鞏固,質量漸升,1994年李國勝校長讓賢,沈月龍校長上任。以質量求發展,向管理要效益,用科研興學校的內涵式發展模式,成了這一階段領導和老師的共同追求。[制度創新] 1997年,學校五屆二次教代會審議通過了《長興縣雉城鎮古城中學常規制度》,該制度從校風、教風、學風、乾風、校訓、奮鬥目標、職業道德、考勤、補貼、考績、獎勵、教育科研、醫療互助、後勤保障、財物管理等十九個方面作出了規定。從此,學校便有了古中特色的教師教學成果“捆綁式”考核獎勵辦法。“醫療互助”為蔣思德、沈永清等老師解決了高額醫療費用的20%—25%。2003年,學校按照“長興縣社會勞動保險政策”為學校教職工辦理了“長興縣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手續,原“醫療互助”制度隨之取消。 1999年,學校因建章立制頗有成效,適應了教育戰線學校民主建設的新形勢,通過層層考核,先後被湖州市教育工會、浙江省教育工會評為學校民主管理先進單位。2001年學校又被長興縣總工會評為長興縣民主管理先進單位。[師訓創新] 在“質量立校、管理強校、科研興校”辦學思路指導下,1996年下半年,沈月龍校長,竇俊龍副校長一行到上海,蘇州等地參與教研取經活動,受外地“三同課”及“說課”等教研形式的啟發,語文老師俞素英參加市教學明星評選活動又帶回了“說課”經驗。於是,校園內出現了“三同課”和“說課”等研究嘗試活動。起初,校長室、教導處將外地做法與學校實際相結合,先請俞素英老師和竇俊龍副校長進行說課理論指導和現場說課示範,然後分別組織中青年教師說課比賽。一個以“說課”為重點的提高教師專業發展的群體參與的培訓活動就這樣拉開了序幕。 作為校長的沈月龍又帶領校行政一班人,徵求教師意見,進行分析、比較和歸納。於是一個以“同年級,同學科,同教材”和“選課、備課、說課、上課、評課、定課”這“三同六步”命名的以課堂教學為中心的教研活動模式便正式誕生了。 1997—1998年“六步”流程以“說課為重點”。97年在中青年教師“說課”比賽的基礎上,學校借鑑外地“說課”經驗,制定了《古城中學“說課”參照》,並且按此標準在各個學科開展了“說課”活動。1999—2000年“六步”流程以“上課”為重點。1999年夏,校園遭受百年未遇特大洪水侵襲,校舍遭到不同程度損壞。但教師立足課堂,搞好教學教研的信念絲毫沒有動搖。此階段學校通過校內互動與外校聯動的形式,先後與縣、市範圍內的十多所學校開展課堂教研活動,還以舉辦“春滿校園”教學研討活動的形式向全縣教師展示課堂教研活動。2000年3月,學校舉辦了第三屆“春滿校園”課堂研討活動,全縣100多位教師參加了觀摩與研討,分管教育的縣教委王勤副主任對12位施教者在課堂上敢於突破傳統教學模式,實現以學生為主體,用誘導、啟發的方式讓學生去探索未知的做法十分讚賞。本次活動長興報、浙江教育報也有了片段報導。從此,“古中教師課上得活、新、實 ”的讚譽不脛而走。2001—2002年“六步”流程又以“評課”為重點。學校為避免評課出現同水平反覆的現象,當年分管業務的金斌副校長提出了“理論+實踐”“共性+個性”的“評課五要點”,鼓勵大家大膽創新,不拘一格評亮點。於是一個要求明確,評價多元的評課活動得到了健康發展。2001年學校教研科研化的做法,得到了縣教研室的肯定並開始向全縣推廣。2002年學校被浙江省教育科學研究院確定為浙江省科研興校二百強。
2003年4月18日,為迎接新課改,學校以語文組“自主感悟、獨特體驗”為主題構建了 “三同六步” 過程性活動平台,舉辦了第四屆“春滿校園”活動。
同年5月,學校全員發動,抗擊非典。但是教學活動秩序正常,教育科研沒有放鬆。學校將《“三同六步”課堂教研活動模式的實踐與研究》的大量材料進行了整理、分析和歸納,寫成階段性報告參加了市級評比,結果獲得市基礎教育科研優秀成果二等獎,隨後此報告又獲中央教科所科研成果二等獎。
2003年學校又以申報省級研究課題的形式提升自己校本培訓的質量。2004年2月《以“三同六步”教科研活動模式為載體實施校本培訓策略的研究》課題被省教科院立項。
“三同六步”的研究與實施促進了教師專業水平的長足發展,教師的個體成績和學校的集體榮譽不斷取得。1998年至2004年8月,學校向外輸出了3位校長,2位副校長,2位鄉鎮領導,幾十位優秀教師,學校聲譽不斷看好,辦學水平不斷提高。
[育人創新]
質量是學校的生命力,1997年的五屆二次教代會對學生的科學管理提到了重要議程,制定了有利於學生健康成長的學生管理制度。推行了值周班檢查制度和“一日行為規範考評”的做法。
1999年起,學校德育工作以“成功教育”為特色,各個任課老師和班主任積極貫徹“成功教育思想”,許多學生從失落走向成功。2000年,“誇誇我自己”的班會活動被縣、市、省三級報紙刊載。
2001年沈月龍校長從改變傳統作業的弊端,提出了“作業改革”的構想,著手從“主題性作業、層次化作業、個性化作業、實踐探究性作業、綜合性作業五大方面進行改革。
2001年學校成為湖州市綜合實踐活動實驗學校,縣教育科研實驗基地。學校推出了評選“十佳教師”、“十佳學生”、開闢“點將台”、建立30米宣傳長廊等途徑,宣傳學生在運動會、藝術節、科技周以及其他各類比賽所取得的成績,充分調動了教師和學生的積極性。
2002年我校由教科室牽頭向省教科院申報了《國中新課程作業改革的研究與實踐》課題,申報後該課題被正式立項為省教育科研規劃課題,從此學校實現了獨立承擔省級科研課題零的突破。
2002年10月8日,《古中校報》創刊號與全體師生見面,從此學校大事、師生喜事,學生的文章、書畫、勞技作品等在校報這塊園地中得到了展示。但由於辦報經費涉及增加學生經濟負擔等原因,校報於2004年6月停辦。
2003年,沈月龍校長從人本關懷的角度提出了以“學生自我目標達成訓練”為手段的提升教學質量方案,率先初三年級中推行,各位班主任老師,每月進行行為目標、知識目標的教科室負責進行質量跟蹤分析,全面規範了學校的辦學思想和行為,有效地促進了各項工作。同時也很好地引領了本地區同類學校的辦學思想與理念。
8年中,學生能力得到明顯提高,1998、1999、2000、2001、2003五年縣舉辦科普知識競賽,我校學生每次都獲得第一名,實現了科普競賽的五連冠。其中1998年參加了湖州市少年百科知識競賽,在全市五個代表隊中我校選手同樣獲得第一名。2003年11月湖州市教育局、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協會等單位聯合舉辦的“湖州市青少年未來飛行器設計大賽”,我校15項設計獲得一二三等獎,其中三位學生的作品獲得了省二三等獎。1997年至2004年長興縣6次中考,我校共有16名學生進入全縣前10名行列,其中有施律、奚燕、李景雯、鄭傑、吳志明5人分別獲得全縣第一的總成績。
[設施更新]
1995年新教學樓建成,1997年在校學生數已從1993年的608人增加到718人,教師數從1993年的43人增加到53人。2001年長興縣人民政府爭創教育強縣,學校校舍配置、教育裝備等配套設施得到改善。縣、鎮兩級人民政府,撥專款44萬添置教育裝備,並通過縣、鎮、校三方籌資的辦法,共投入150 萬元,新建了實驗樓(35萬)、翻修了大操場(25萬)、拆建了舊食堂(87萬)、綠化了整個校園。昔日泥巴操場,石屑道路,破舊校舍得到徹底改造。花壇草坪,綠樹成蔭。精品的古中,得到了精緻的打造。到2002年在校人數已達1353人,教師數增加到81人。全體教師教書育人的積極性空前高漲,教育成績不斷刷新。隨著我縣撤併鄉鎮(1999年包橋、長橋、下箬、後漾、雉城合併,命名為雉城鎮,2000年長橋鄉、新塘鄉又併入),中國小布局調整,規模辦學趨向日見明朗的形勢,古城中學異地搬遷工程在2003年2月開始啟動。
為使新校園的順利建成,雉城鎮人民政府在縣、鎮財政撥款的同時,採取了向學校教師借款的辦法籌措建校資金,古城中學、包橋中學、長橋中學教師積極回響,為建設工程順利竣工作出了應有貢獻。
傳承、融合階段(2004、8——2005 )
2004年8月,新校建成,三校合併,人才匯聚。學校提出了傳承、融合、發展方略。先後開展了“文化建設大家談”,堅持7年之久的“三同六步”課堂教科研活動得到穩步推進,“課堂開放日”、“一課一思”相互學習,取長補短的做法繼續實行,有利於學生心理、品行、學識增長的“達成方案”在三個年級段全面鋪開。抓安全、抓規範,同時實施了行政值夜、立交橋守護制度。為適應新的形勢,學校又從實際出發,改革了老校區管理模式,實施了以年級組管理為重點的分級管理做法。11月,全體教職工通過民主推薦產生了新的工會委員和七屆教代會代表。同月在校教科室牽頭各個職能部門通力協作的基礎上,通過了湖州市教科所評估小組評估,我校成了長興縣首家湖州市教育科研實驗基地。12月,在順利通過省級課題結題鑑定和湖州市教育科研實驗基地驗收的基礎上,校教科室積極籌辦了以教育科研為主要內容的課改巡禮活動。本次展示活動學校教師學習借鑑,積極參與,四小、實驗國中、後漾中學、泗安鎮中部分教師也蒞臨研討。 學校德育工作開始走上“他律—自律”之路。 “六不”教育活動,三項文明(“文明學生”、“文明班級”、“文明寢室”)評比, “十佳學生”、“綜合素質優秀獎”、“思想道德優秀獎” 評選活動。強化了學生行為規範的養成,學生文明程度得到有效提高。2005年初,我省教育廳下達減輕學生課業負擔的17條禁令。我校堅決貫徹“17條禁令”,按標準課時上課,不額外征訂學習資料。嚴格控制學生作業量,作業大部分在課堂上完成,家庭作業在1小時之內。學校和教師不得早於8時組織學生上課。教師不能組織不住校的學生進行晚自修。為適應新課程的需要學校繼續推行作業改革措施,許多教師進行了探究作業、分層作業、社會調查與實踐類作業設定。
由於辦學規模提升,辦學思路清晰,改革措施到位,內涵發展有實效。4月4日,沈月龍校長赴省教育廳參加了“浙江省國中校長現代教育理念與實踐”巡迴報告團。先後在舟山、台州地區進行了以本校“三同六步”、“作業改革”科研化為主要內容的巡迴演講。此後,浙江教育信息報專題刊發了沈月龍校長演講內容的選段。
4月5 日,省、市兩級記者到我校採訪了貫徹省教育廳“17項禁令” 的情況。4、8日湖州線上新聞轉載湖州晚報關於我校《大社會搬進小課堂》的報導;4月22日浙江日報《長興中國小讓作業更精彩》的報導,其中較多的文字報導了我校讓“設計圖紙、調查報告”走進課堂的事例。
4月19日,由我校主辦,縣教育局教研中心協辦的第五屆“春滿校園”系列展示活動如期舉行。本次活動分“課堂展示”、“藝術教育成果展示”、“教研科研成果展示”、“學校教學設施展示”四塊內容。陳虹霞、李國平、朱國忠等15位老師分語文、數學、科學、英語、思品、社會、體育、音樂、班會、心理輔導、綜合實踐活動等11個方面進行了展示。本次活動,縣教育局教研中心正副主任及各個專業研究員親臨現場聽課,來自全縣國中學校的190位老師參加了全程活動,再一次為我校教師專業成長和學生健康成長構建了有效的平台。6月,語文老師陳虹霞為我長興縣首次開設了一堂(省教育廳教研室縣鄉)三地互動的遠程互動式課堂教學研討課,接受了全縣乃至全省網路實況觀者的大檢閱。學校獨立承擔的首個省級教育科研立項課題獲得省基礎教育科研論文三等獎。
2004年8月—2005年7月,學校的創建工作出現了良好態勢。先後有“省Ⅰ標準化學校”驗收、“省級示範國中”評估驗收順利通過;“古中網站”順利 開通;縣“十五期間教師繼續教育”評估驗收通過;長興縣首個青春期教育基地掛牌,“共青團古城中學團校”和“共青團古城中學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監測站”建成;食堂分級管理模式正常運行;方便門診、心理諮詢室、談話室每周開設,從不關停;省校本教研示範國中創建自評報告正式申報。
2 005年秋,原下箬國中拆除,二分之一的師生併入古城中學。在校學生再次增多,達到了2816多人,教師人數達到180人。
回首古中,三任校長,眾多良師,已經寫下歷史輝煌。展望未來,賢才匯聚,傳承創新,必然譜寫歷史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