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長篇歷史小說:趙氏孤兒》被譽為中國的《哈姆萊特》。《長篇歷史小說:趙氏孤兒》作者姚堯在綜合歷史和傳說的基礎上,另闢蹊徑,以一種全新的視角解構了流傳千年的“奸臣殘害忠良”的故事,代之以權力和欲望背後人性的喪心病狂。故事在歌頌了生命力頑強的同時,也呼喚著人性的回歸!
媒體推薦
此為具有歷史真實性及其感染力的好劇。
——伏爾泰評《趙氏孤兒》
其中有些合理的東西,英國名劇也比不上。
——英國劇作家威廉·赫察特評《趙氏孤兒》
即列之於世界大悲劇中,亦無愧色也。
——王國維評《趙氏孤兒》
“程嬰救孤”是一個在中國家喻戶曉的故事,這個故事曾經被伏爾泰翻譯推介,在歐洲上演,我聽說很多大人物都喜歡看這部戲。我想表現的主題是“小人物有大夢想”……底層小人物身上體現出來的這種智慧、勇氣和力量,令我很感動,這是我拍這部片的最主要原因。
——陳凱歌談《趙氏孤兒》
圖書目錄
第一章禍起蕭牆
第二章相國遇刺
第三章趙穿弒君
第四章滅門之災
第五章捨命保孤
第六章瞞天過海
第七章青梅竹馬
第八章真相灼人
第九章恩仇斷魂
第十章情何以堪
精彩附錄:“趙氏孤兒”其他版本
《東周列國志》(“趙氏孤兒”故事節錄)
《史記·趙世家》(節選)
《趙氏孤兒大報仇》(元)紀君祥
序言
《趙氏孤兒》,中國最棒的故事
要說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的戲曲,那非《趙氏孤兒》莫屬了。
《趙氏孤兒》作為一個完整的故事最早見於司馬遷《史記·趙世家》,真正為廣大百姓所喜聞樂見是在宋元之後,得益於宋元話本和戲曲的廣泛流傳。《趙氏孤兒》所歌頌的大義和復仇精神符合當時反抗外族侵略的同仇敵愾之氣。
《趙氏孤兒》獲得國際影響力還得感謝法國文學家、哲學家伏爾泰,1775年伏爾泰將《趙氏孤兒》翻譯成《中國孤兒》,在巴黎各家劇院上演後,反響空前。隨後,該劇又被英國劇作家改編,在英國上演後同樣引起很大的轟動。德國詩人歌德曾對該劇給予了高度評價,還著手改編過此劇。
這個劇本流傳這么久,要想寫出新意難上加難。在綜合歷史和傳說的基礎上,本書作者另闢蹊徑,以一種全新的視角解構了流傳千年的“奸臣殘害忠良”的故事,代之以權力和欲望背後人性的喪心病狂。故事在歌頌了生命力頑強的同時,也呼喚著人性的回歸!
故事大體是根據《史記·趙世家》和紀君祥的劇本改編的。
《趙氏孤兒》被譽為中國的《哈姆萊特》,流傳下來最早的劇本為元代紀君祥所作,原名是《冤報冤趙氏孤兒》或者《趙氏孤兒大報仇》。但如果沒有司馬遷的如椽巨筆給了後人這么多的想像空間,這個故事也不會經久不衰,到今天炒的這么火熱。
紀君祥的劇本對《史記·趙世家》的內容作了一些改編:
故事發生的背景由晉景公改成晉靈公。這主要是為了迎合市井的心理習慣,靈公是個公認的昏君,景公算是有作為的君主,這筆賬算在靈公頭上容易引起人們對昏君奸臣的痛恨。本書在這點上還原史實,目的在於揭示背後“君權和卿權”的矛盾衝突,而不單單是奸邪陷害忠良的簡單定論。
紀君祥劇本把孤兒深山長大改為仇人屠岸賈收為義子,在屠府長大後殺屠報仇。這主要是增加故事的離奇性和曲折性。本書沿襲紀君祥的套路,將孤兒的生活背景限定在程嬰家和屠岸賈家之間,從而更加豐富孤兒成長的經歷,為其性格的矛盾性做了一個鋪墊。
此外,韓厥在歷史上並未自殺,相反是向景公為趙氏孤兒請封;程嬰和公孫杵臼在歷史上都是趙盾的門客,紀的劇本為了突出他們高大全的性格,將程嬰寫成一個草澤醫生,公孫杵臼則是趙盾的同朝僚友。本書都作了合理的借鑑和化用,但書中並沒有把程嬰寫成一個道德“高大全”的人,更多的是把他寫成一個被命運捉弄的小人物,深陷命運之輪無可自拔。公孫杵臼則是一個重道義、講仁愛的人,這樣的人是古代的道德楷模,從“荊軻刺秦王”等傳記里,可以看出這樣人的在古代並不是不可能。對於莊姬的身份作了一下調整,在《史記》中莊姬是晉成公的姐姐,書中改為晉景公的姐姐。
這本書試圖解讀屠岸賈這個“大奸臣殘害忠良”背後更加血淋淋的駭人真相,所以對三朝國君著墨甚深。至於,為趙氏孤兒設定一個青梅竹馬的愛人屠岸柔荑則純粹是作者的虛構,這一點在《史記》和紀君祥的劇本中都沒出現過。之所以加入這個人,是為了讓趙武的形象更豐滿、性情更真實,否則只是一個復仇的機器,一個權力鬥爭的工具!
書中的人物形象大多和正史記載有所出入,其目的是基於一種“求真”的意志,當我們已經習慣妖魔化歷史人物以後,我們接著就是將現實中的人妖魔化,以後這種妖魔化又會繼續下去。所以這本書無法寫得迴腸盪氣、慷慨激昂,它更多的是冷眼旁觀,只有這樣才能從歷史華麗的外衣下看出人性中那錯綜複雜的欲望。法國小說家司湯達說:“一部小說猶如一面在大街上行走的鏡子。”在中國情況有所不同,我們需要一面鏡子,但鏡子不應該是在大路上的,否則這面鏡子也實在太囂張了,所以我們需要一面“古鏡”,最好是“銅鏡”,我們通過“銅鏡”可以看到一群衣冠不整的人,假如我們看的同時稍稍整理下領子,這部小說的目的就達到了。 需要說明的是:司馬遷多少有些詩人氣質,雖然把這個故事寫得生動曲折,但很多情節與史實不合。紀君祥更是把這個故事改寫成“奸臣殘害忠良”的傳統戲劇模式。對於我們現代人來說,簡單的善惡二元論顯然無法滿足多元的審美需求。我們已經看到,歷史和人性都是複雜多變的,它們會有種種偽裝,正如胡適所說:“歷史是個任人打扮的姑娘。”人性也是如此啊!
在歷史這個大舞台上,如果我們還想追尋一些真實的東西,不能光看舞台上的光鮮表演、粉墨秀場,還需跑到幕後一窺究竟!但這段歷史畢竟相去不止兩千年,連司馬遷都只能假借於想像來書寫歷史,我們要觸摸當時所發生的真實情景,光憑《左傳》一些零星的記載,有如盲人摸象。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作者用小說來演繹這段歷史,完全是可以理解的。歷史小說的典範是姚雪垠的《李自成》,這本小說跟《李自成》有所不同,它虛構的成份更大,與其說它忠於歷史,不如說它忠於人性,用現代人的視野來審視和想像二千多年前的那場波瀾壯闊的悲劇!其中,夾敘夾議,不拘成俗。
我與本書的作者姚堯初識,是拜讀他的長篇小說《鞦韆人語》。初看時,還以為是本平常的網路YY小說,但隨著閱讀的進程,作者筆下的哲理和靈性打動了作者,深沉雋永、回味悠長。這次再讀他的《趙氏孤兒》,更被其敏銳的才思、生動的文筆所吸引,其中對人物心理的刻畫和對複雜人性的洞察,正是作者所擅長的地方。與趙氏孤兒曲折離奇、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結合在一起,讓人手不釋卷、欲罷不能。作者平易的文字、冷峻的剖析像一瓢清水,兌入趙氏孤兒這鍋濃烈的老湯中,果真是有滋有味、恰到好處。一個沉澱千年的好故事,讓我們輕輕鬆鬆的讀下來,一邊讀一邊情不自禁地去回味、感慨、思索。這就是這本小說的成功之處。我相信作者的潛力,將來一定可以創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陳國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