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相傳我國在夏禹時就有了車,亦有黃帝時就有車服的記載。古時陸路交通主要用牛車、馬車。“車”作為城內的主要交通工具,是近代才有的事。長沙近代人力車始於1905年,乃仿造大西門日本洋行的木輪鐵盤車,故稱東洋車。至1915年全城已有東洋車900多部。後來又先後將車輪改為實心橡皮盤和鋼絲汽皮盤(叫黃包車)。至1929年城內已有各種人力車3000多輛,漸取代轎子而成為市內主要的交通工具。長沙至1934年設公共汽車,人力車才逐漸減少。
最辛苦,算駁貨擔腳,挑百多斤東西,長途跋涉,扁擔閃閃,小跑如飛。如瀏陽北鄉常有人挑土布到省城,當晚交貨,次日太早又挑著棉花等貨迴轉,負重日行數十公里,有如家常便飯,耐勞精神,令今人難以相信。
騎馬,主要是少數軍政人員及富商子弟所為,除驛站外,民間鮮有騎馬的。長沙驛在唐代就很有名。明清時,長沙驛常備彈馬約50匹,負責官府公文、軍情傳遞和錢糧運送等項。遇緊急公文,須日馳200至400公里。
歷史
長沙河運歷史在3000年以上。晉代《荊州土地記》就有“湘州七郡,大所出,皆受萬解”之載。宋代,潭州(長沙)年產船數百,有載曹米萬石的巨艦,可見古代長沙河運之發達。但直到清末,長沙航行仍主要靠木帆船。瀏陽河、撈刀河、溈水、靳江河等不但是杉木、摘竹外運的主要通道,而且是糧運客運的重要途徑,小船可直達其中游乃至上游。如在清代中葉,從長沙乘船可達撈刀河的上游,瀏陽社港,當地尚有宿船灘地名,後因修建了烏龍壩,上游才斷航。
船民四季出沒風波里,被稱為“船拐子”,生活艱險,禁忌很多。平時脫口而出的話,他們當作是未來凶吉的兆頭,叫“口風”。他們說話特別忌諱龍、虎、鬼、夢、翻、滾、倒、沉等字眼,而將龍說成“溜子”,姓龍說姓“溜”;虎叫“貓”,腐乳叫貓乳;斧頭叫開山子;鬼叫浸老倌、矮老子;夢叫黃梁子;帆叫風篷;睡覺翻邊叫斜邊;滾水叫開水;姓陳說姓“袍”開排啟航,不但要擇吉日,而且要遇好兆頭才能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