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區劃
長樂坪鎮轄長樂、洞口、白岩坪、蘇家河、甘溝、月山、百年關、三教廟、柴埠溪、青岩沖、白鹿莊、橋坪、大灣、紅漁潭、菖蒲溪、腰牌、石橋溝16個村,1個居委會。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長樂坪鎮地處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縣中部,東接漁洋關鎮,西連五峰鎮,南鄰湖南石門縣,北靠長陽土家族自治縣,地跨東經110°43至111°50′,北緯30°7′至30°18′之間。
地形地貌
長樂坪鎮皆為山區,屬武陵支脈,地勢狹長而平坦,西高向東傾斜,峰巒重疊,最高峰獅子垴海拔2152.7米,最低處柴埠溪河谷海拔300米。
氣候特點
氣候冬寒夏涼,年平均氣溫12.8℃,常年均降雨量1650mm,相對濕度86%,雨水主要集中在夏季,約占全年降雨量的50%,7、8月份多暴雨,全年無霜期220天。擁有良好的生態環境,全鎮森林覆蓋率達80.49%,夏季平均氣溫22.95℃,全年平均氣溫12.8℃,空氣中負離子含量高達10000個/ cm³,主要景區最高達到12600個/cm³ ,超過世衛組織規定標準的10倍以上。
人口民族
截至2013年底,全鎮有117個村民小組,6908戶,總人口24568人,其中少數民族23922人,占97.37%,農業人口23197人,占94.42%。
交通
351國道橫穿其境,是五峰進出的門戶和走廊。截至2013年底,村級公路硬化工程完成16.5公里。
自然資源
截至2013年底,已探明的主要礦產有重晶石、煤炭、鐵礦等。其中,重晶石藏量達800萬噸以上,煤炭、鐵礦藏量分別在500萬噸以上。
旅遊
截至2013年底,境內有國家四星級景區柴埠溪大峽谷自然風景區,中國林業部於1996年批准設立的國家森林公園,是新三峽旅遊線上重要的風景名勝區之一。 正在開發中的有白鹿石林等。
文化傳統
建於明、清時期的白燕寺石雕、多三塔為宜昌市重點保護文物;這裡孕育了土家詩人田泰斗、民間故事家劉德培等文化名人,土家詩人田泰斗著有《望鶴樓詩鈔》,民間故事家劉德培故事集《新笑府》更為人民大眾所喜愛;沿襲至今的以土家歌舞祭亡靈,以哭泣賀婚嫁的民俗以及柴埠溪南曲、山歌等文化瑰寶獨具魅力。
南曲《春去夏來》獲得五峰春晚優勝獎,《撒葉爾嗬》獲得全縣老年人健身技能展示會金獎、宜昌市老年特色體育項目展示賽第一名。
經濟建設
2013全年實現工農業生產總值3.5億元,同比增長6.7%;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0005萬元,同比增長16%;完成財政收入907萬元,其中一般預算收入583萬元,同比增長12%;農村人平純收入達到3840元,同比增長14%。
第一產業
截至2013年,有高山無公害蔬菜5萬畝,年產量15萬噸以上,無公害茶葉1.2萬畝,茶葉產量280噸,空心李、天然林果食品及藥材品種類繁多。按照“培育特色基地,培植優勢龍頭,創建特色品牌”思路,大力發展現代農業、觀光農業,加快特色產業體系建設。
長樂坪鎮以五峰興農有機蔬菜為品牌,帶動了全鎮蔬菜產業的轉型升級。以巴人牧業為龍頭,帶動了全鎮生態養殖業的快速發展,全年出欄生豬4.1萬頭,出籠家禽20萬隻以上。新建、改造茶葉基地2000畝,新增五倍子基地1000畝,新建襄荷基地100畝。
第二產業
天健公司一期項目已實現產值3169萬元,利稅86萬元,二期項目進入設備安裝階段。高煤公司“三改六”進展順利。煜馨石材加工項目正在進行基建工程,永恆豐石材加工項目完工並投入試生產。小農水項目全面竣工,解決了5個村及集鎮社區3000多人的飲水及農田灌溉問題。易地扶貧搬遷項目基礎工程完工,可安置搬遷對象110戶。小流域治理、國土整治、農業綜合開發等項目全面啟動,土地利用率全面提高。
第三產業
堅持規劃統領,編制《長樂坪鎮旅遊總體規劃》、《長樂坪鎮集鎮建設規劃》、《農村房屋建築規劃》等一系列專業規劃。打造長樂土家風情走廊,全力實施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項目,完成腰牌、洞口特色民居改造180戶,白岩坪、腰牌、洞口村先後獲得“湖北省宜居村莊”稱號。紮實做好景區協調服務,組建工作專班,重點服務柴埠溪景區在建項目、“小卡”公路改造、三教廟旅遊地產等項目。
加速推進農家樂提檔升級,全面提升全鎮農家樂經營水平。結合土家特色,規範管理,提升檔次,按照全省《評星定級標準》,2013年高標準、高規格改造升級並授星4家,全鎮規範化農家樂達到30家。加快商貿流通業發展,全鎮商貿企業達到195家、個體工商戶達到1734戶。
社會事業
2013年開展茶葉等實用技術培訓20場次、1500人次。適齡兒童入學率、義務教育普及率、鞏固率都保持在100%。民族民間文化得到進一步挖掘與傳承,在腰牌、白岩坪及集鎮社區組建民族文化表演隊,全年開展各類文藝表演10餘場。與武昌、蔡甸兩區成功開展“情滿江城、魅力土家”武漢五峰手拉手文化交流活動。
全面啟動第三次經濟普查工作。進一步核查了農村和城鎮低保,做到應保盡保。加強救助救濟,做好大病醫療救助、社會乞討人員救助、精神病人救助,做好農村特困民眾救濟、因病因災群體救濟。
做好農村特困民眾危房申報改造,白內障復明工程的連續工作。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分別達到98.5%和99%。建立健全計生工作管理機制,加強“三結合”工作,大力開展婚育新風進萬家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