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葉披針形或倒披針形,長5-10厘米,寬2-3厘米,乾後黃綠色,側脈7-11對;榕果具長總梗,長約2-5厘米。
雄花及雌花均具柄。花期5-6月,果期6-7月。
竹葉榕(原變種)
小灌木,高1-3米;小枝散生灰白色硬毛,節間短。葉紙質,乾後灰綠色,線狀披針形,長5-13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楔形至近圓形,表面無毛,背面有小瘤體,全緣背卷,側脈7-17對;托葉披針形,紅色,無毛,長約8毫米;葉柄長3-7毫米。榕果橢圓狀球形,表面稍被柔毛,直徑7-8毫米,成熟時深紅色,頂端臍狀突起,基生苞片三角形,宿存,總梗長20-40毫米;雄花和癭花同生於雄株榕果中,雄花,生內壁口部,有短柄,花被片3-4,卵狀披針形,紅色,雄蕊2-3,花絲短;癭花,具柄,花被片3-4,倒披針形,內彎,子房球形,花柱短,側生;雌花生於另一植株榕果中,近無柄,花被片4,線形,先端鈍,瘦果透鏡狀,頂部具棱骨,一側微凹入,花柱側生,纖細。花果期5-7月。
生長環境
生於溪邊或河岸旁。
分布範圍
分布於雲南、廣西、貴州南部及西南部。越南、寮國、泰國也有分布。
主要價值
藥用:
【來源】桑科榕屬植物竹葉榕Ficus stenophylla Hemsl.,以根、莖及全株入藥。全年可采,洗淨切片,曬乾。
【性味歸經】甘、苦,溫。
【功能主治】祛痰止咳,行氣活血,祛風除濕。用於咳嗽,胸痛,跌打腫痛,腎炎,風濕骨痛,乳少。
【用法用量】1~2兩。
【摘錄】《全國中草藥彙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