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化:
太原市晉源區南城角村長春觀,位於晉源街道西南,毗鄰晉源新區(晉源區人民政府),東鄰新晉祠路,西鄰舊晉祠路,交通便利、地勢優越。長春觀始建於元朝,俗稱上廳觀,距今已有八百多年歷史。乃是丘處機之第五個徒弟,著名道長宋德芳號披雲子所建,曾重建龍山昊天觀,以及增鑿龍山道教石窟。觀內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古松古柏和歷代修繕碑銘。
新的世紀在黨的領導下,由道教祖庭正一派六十六代弟子王羅計道長(原任山西省道教協會副會長)親力親為,嘔心瀝血,運籌帷幄,令長春觀在道教界,再鑄輝煌。自古至今,歷代高道為道教事業做出了無可估量的傑出貢獻,乃吾輩道門眾弟子之楷模。
現今太原長春觀住持為王羅計道長之傳人坤道王三秀道長。老當家為坤道張羅巧道長。高功法師為秦三罡道長。
地址:
新晉祠路康莊生態園西500米,或舊晉祠路龍山大街,300米左轉古城路,南城角村長春觀
周邊古蹟:
晉祠、天龍山國家森林公園、天龍山石窟、風峪溝太山昊天觀、龍山石窟、晉陽古城遺址、蒙山大佛、金勝鎮晉陽湖、晉源東街文廟、南城角村二郎廟、楊家村關帝廟、南街村龍天廟、晉源古城營村阿育王塔、開化寺舊址及連理塔、王郭村明秀寺等。
美食:
山西麵食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從可考算起,已有兩千年的歷史了。以麵條為例,東漢稱之為“煮餅”;魏晉則名為“湯餅”;南北朝謂“水引”;而唐朝叫“冷淘”。麵食名稱推陳出新,因時因地而異,俗話說嬌兒寵稱多,麵食眾多的稱謂與名堂,正說明山西人對它的重視和喜愛。
山西麵食種類繁多,一般家庭主婦就能用小麥粉、高粱面、豆面、蕎面、莜麵做成數十種的麵食,如刀削麵、拉麵、圪培面、推窩窩、灌腸等。到了廚師手裡,更被舞弄得花樣翻新,讓人目不暇接。有據可查的麵食在山西就有280種之多。
山西人的日常麵食可分為以下幾類:
蒸製麵食:玉米面窩窩是過去最普通的主食。晉南晉中一帶產麥區則多吃饅頭。饅頭分為花捲、刀切饃、圓饅、石榴饃、棗饃、麥芽饃、硬面饃等。雜糧蒸食有晉北晉中呂梁的莜麵烤佬佬;忻州五台原平的高粱面魚魚,另外還有包子、稍梅等。
煮製麵食:山西的煮製食品極為豐富,因其製作方便,又可湯菜結合,方便實惠,因此流傳甚廣。麵條類有扯麵、龍鬚麵、刀削麵、轉盤剔尖、刀撥面,包皮皮等。山西老百姓哪一天沒吃頓面,似乎這一天就沒吃飽。在煮製麵食中,山西的刀削麵名揚海內外,被譽為我國著名的五大麵食之一。家庭主婦們托起揉好的麵團,站好優美的姿勢,飛刀之下麵條如流星落地,魚跳龍門,削出的麵條又細、又薄、又長。山西刀削麵內虛、外筋、柔軟、光滑,深受人們喜愛。在今天北京,匯集大江南北的風味菜系,但山西刀削麵依然占有一席之地,大街小巷不時地可以看到山西刀削麵館。
烹製食品中,還有很多各具特色、別有風味的手工煮食,如貓耳雜、小撅片、捻魚、豆面流尖、煮花塔。
煎烤麵食,如烙餅、煎餅、鍋貼水煎包、燜面、燜餅等,還有炸制類食品,如麻花、油糕等。
山西人對面真是情深意切。當然這種偏愛中也融入了面的可塑性和山西人的睿智。過生日吃拉麵,取長壽之意;過年吃“接年面”,取歲月延綿之意;孩子到學校上學第一天要吃“記心火燒”,希望孩子多一個長學問的心眼,這些麵食已不再是僅僅作為充飢的食物,而已成為一種飽含情感和哲學意蘊的“精神食糧”。
刀削麵:是山西人民日常喜食的麵食,因其風味獨特,馳名中外。刀削麵全憑刀削,因此得名。用刀削出的面葉,中厚邊薄。棱鋒分明,形似柳葉;入口外滑內筋,軟而不粘,越嚼越香,深受喜食麵食者歡迎。它同北京的打滷面、山東的伊府麵、河南的魚焙面、四川的擔擔麵,同稱為五大麵食名品,享有盛譽。
拉麵:又叫抻面,是山西城鄉獨具地方風味的麵食名吃。相傳,拉麵源於山東省膠東半島的福山一帶,因有“福山拉麵”之稱。拉麵傳入京都,受到皇帝的讚賞,賜名“龍鬚麵”,於是拉麵又成為御膳房的常備食品。至於拉麵何時傳入山西或本來就由山西土生土長,無從考究。但山西人善於製作拉麵和普遍愛吃拉麵的習慣,卻是外地人不能相比的。至今晉中、晉北一帶,仍然保留著婚嫁用拉麵待客、生辰用拉麵祝壽的傳統習慣。
孟封餅:孟封餅是清徐縣孟封村獨特的傳統名食,以香、酥、軟、甜、涼的特點久負盛名。凡品嘗過它的人,無不稱其為餅中佳品。孟封餅創製於清光緒十年,距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
六味齋醬肉:是太原市的名食,素以肥而不膩、瘦而不柴、酥爛鮮香、味美可口而著稱省內外。1982年,六味齋的醬肘花被商業部評為優質產品。
羊(牛)肉蒸餃:是太原的著名風味小吃。認一力餃子店的蒸餃皮薄、味香,佐以老陳醋,味道絕佳。可謂“肥而不膩餡成丸,一家蒸餃萬家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