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宇村

基本概況

另一說為,取《國語》“昔先王之有天下也,使各有寧宇”之說,擇“常居寧宇”吉兆之意,遂命村名常宇,後演變成長宇村。閻姓最早居住此村,後來姜、於、夏等姓由槐樹底村遷來定居。清朝初期,姜姓十二世祖思禮將承璽和王三陽招贅入門,客居長宇。村民大部分是姜姓,孫、王、閻、唐、於、欒、張、修等姓戶數很少,均為漢族。 長宇村位於發城鎮東北部,地處東經121°03′,北緯36°59′。北與大山東夼村相交,西與前埠前村相鄰,南與上屋莊、礦山村相連,東與北姜格莊、多英村相接。隸屬發城鎮,距鎮政府駐地5公里。村前有昌水河,村後有309國道,土地肥沃,交通方便,自然環境優美。 全村轄區面積約5.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35公頃,山嵐13.5公頃,主要農作物有小麥、玉米、花生、大豆、蘋果、桃子、乾果、蔬菜等。

大事記

1941年春八路軍進駐,本村解放。
1942年冬日軍拉網掃蕩膠東,本村有4名村民慘死在敵人屠刀下。
1947年進行土改複查。
1953年成立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
1956年成立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
1972年建起高標準糧庫1處。
1982年建起大型方塘1個。
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1989年安裝自來水。
1994年建橋1座。

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1955年,糧食畝產100公斤,總產13.5萬公斤。1978年,糧食畝產280公斤,總產46.87萬公斤。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糧食畝產提高到500公斤,比1978年增長220公斤。2002年,糧食畝產達到638公斤,總產36.5萬公斤。 1985年開始,村“兩委”轉變經濟發展思路,從單一抓糧食生產改為農作物和經濟作物一齊上,經濟收入快速增長。2002年,第一產業總收入1055萬元,其中農業223萬元,畜牧養殖業832萬元。
第二、三產業建國初期,村里只有油坊、粉坊。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以後,村民發揮個人特長,先後辦起商店和食品加工、汽車修理、電氣焊、石子加工、汽車運輸等項目。2002年,第二、三產業從業人員341人,收入761萬元,其中工業293萬元,建築業15萬元,運輸業253萬元,商飲業150萬元,服務業50萬元。

社會進步

文教衛生1943年,在村東寺廟建起國小,周圍村莊的孩子都來上學。1976年,完小搬遷至村北,建起聯小,是全公社三處聯小之一,有教師15名,學生500餘名。。 20世紀60年代,村里就普及了國小義務教育。70年代,基本普及國中教育。80年代,掃除了文盲,青年人都達到國中以上文化水平。自建國至2002年,有46人考入大中專院校,其中有5人考取研究生。 1969年,辦起合作醫療站,解決了農村缺醫少藥的問題,提高了村民的健康水平。 人民生活解放前,常年人均糧食80公斤左右,靠半糠菜半糧度日。20世紀60-70年代,常年人均糧食180公斤左右。2002年,人均糧食400公斤,人均存款餘額1820元,全村有各種運輸車200多輛,機車150輛,電話100多部,彩電200餘台。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1年,姜世斌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本村最早的黨員。1943年1月,村成立黨支部,姜春先任黨支部書記。之後,欒緒寶、姜春甫相繼任黨支部書記。建國後,姜喜成、姜學令、姜喜玉、姜世英、姜世平、姜春起、姜世國、姜福欣、姜世青、姜強任黨支部書記。2002年,全村有38名黨員。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3年,成立村政府。1958年9月,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6月,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12月,復稱大隊管委會。1984年5月,始設村民委員會,下設民政、調解、婦女、民兵等組織。曾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姜福瑞、姜春成、欒緒寶、姜常德、姜玉亭、姜福朋、姜世田、姜世春、姜福騰、姜福琛(代)、姜洪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