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道游擊隊[劉知俠創作長篇小說]

鐵道游擊隊[劉知俠創作長篇小說]

《鐵道游擊隊》是現代作家劉知俠所創作的長篇小說,1954年首版。

《鐵道游擊隊》是一部反映在抗日戰爭時期,魯南地區黨領導下的一支游擊隊在臨棗支線、津浦幹線上,打擊日偽軍的交通線、與敵人進行游擊鬥爭的英雄故事。

《鐵道游擊隊》歌頌了鐵路工人抗擊日寇的頑強意志和英勇戰鬥精神。故事生動曲折,人物栩栩如,富有傳奇性。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鐵道游擊隊[劉知俠創作長篇小說] 鐵道游擊隊[劉知俠創作長篇小說]

抗日戰爭時期,魯南棗莊礦區以劉洪、王強為首的一批煤礦工人和鐵路工人,不堪日寇的燒殺掠奪和蹂躪,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秘密地組成一支精悍的鐵道游擊隊。他們利用煤礦鐵路的掩護,在臨城、棗莊一帶的鐵路線上,搶奪敵人的武器、物資,破壞敵人的運輸交通。他們積極配合主力部隊的戰鬥,機智靈活地與日寇捉迷藏,充分利用熟悉的環境和鐵路作業、行車制度,讓敵軍火車相撞、脫軌,給當地的日寇和偽軍以沉重的打擊。

大隊長劉洪、政委李正組織隊員們在陳莊開設的一個炭場作掩護,襲擊了幾次敵人火車,不僅武裝了自己的隊伍,還給主力部隊提供了一些武器。由於他們在火車線上神出鬼沒、行動神速,所以被老百姓稱作為“飛虎隊”。駐守在當地的日軍小林部隊調集特務隊,對游擊隊進行圍剿,企圖消滅鐵道游擊隊。劉洪決定先下手為強,趁敵人不備襲擊了日本洋行和客車,迫使敵人將進山掃蕩的兵力撤回來對付游擊隊。但是等到敵人撤回支援時,行動神速的游擊隊早已不見蹤跡,使得敵人狼狽不堪。

惱羞成怒的小林勾結國民黨反動派,進山圍剿鐵道游擊隊,在戰鬥中大隊長劉洪身負重傷,隨後在村民芳林嫂家休養。芳林嫂的丈夫也是游擊隊員,不久前在戰鬥中犧牲,她對劉洪悉心照顧,她家很快就成了游擊隊領導集會的場所。很快,特務隊隊長岡村就偵察到游擊隊活動的地點,並對其發動突然襲擊。劉洪與李正經過協商,決定主動出擊,對敵人進行反包圍。劉洪、李正指揮得當,利用地形優勢殲滅了全部敵人,不過岡村卻得以逃脫。小林惱羞成怒,瘋狂地對百姓進行“清剿”“掃蕩”, 到處放火燒村莊,殺害無辜的百姓。

看著被燒毀的村莊、被殘殺的百姓,劉洪內心十分憤怒和心痛,他決定在微山湖與敵人決戰。幸好李正趕來,才阻止了劉洪的衝動行為,游擊隊避免了重大損失,李正卻不幸負傷。隨後,劉洪和李正帶領游擊隊進行休整,擴張隊伍。

太平洋戰爭爆發,日寇加緊了軍用物資的運輸,鐵道游擊隊趁機頻繁偷襲,搞得敵軍疲於應付、寸步難行。小林為了保證物資的運輸,調集魯南地區全部兵力進攻微山湖,企圖全部消滅鐵道游擊隊。劉洪指揮隊員化裝成日寇突出了重圍,後來遇到了岡村的特務隊,經過一番激戰,岡村特務隊被全部殲滅,岡村也被擊斃。然而,當芳林嫂到湖西完成偵察任務時,卻被敵人抓獲。不久,抗戰勝利,李正傷好歸隊,鐵道游擊隊奔赴臨城阻遏國民黨軍隊北上,救出了芳林嫂,迫使小林殘餘部隊投降。鐵道游擊隊取得了戰鬥的勝利,並且不斷壯大。

作品目錄

第一章 王強夜談敵情第十一章 夜襲臨城第二十一章 松尾進苗莊
第二章 老洪飛車搞機槍第十二章 敵偽頑夾擊第二十二章 站長與布車
第三章 合夥開炭廠第十三章 進山整訓第二十三章 拆炮樓
第四章 來了管帳先生第十四章 出山第二十四章 微山島淪陷
第五章 政委和他的部下第十五章 漁船上第二十五章 她的遭遇
第六章 小坡被捕第十六章 小坡和王虎第二十六章 三路出擊
第七章 血染洋行第十七章 地主第二十七章 掩護過路
第八章 山里來了緊急命令第十八章 在湖邊站住腳了第二十八章 勝利
第九章 票車上的戰鬥第十九章 打岡村後記
第十章 初會微山湖第二十章 六孔橋上參考資料:

創作背景

《鐵道游擊隊》的作者劉知俠出生於河南汲縣一個貧困的鐵路工人家庭,父親是鐵路的護路工,每天負責清掃鐵路的工作。劉知俠見慣了火車在鐵軌上的運行,從小就學會了扒車的技術,在十幾歲時,他在火車站做過義務服務生,對鐵路工作、行車制度都十分了解。隨後他曾經跟隨抗大深入敵後體驗生活,這為他創作《鐵道游擊隊》這一長篇小說奠定了堅實的生活基礎。

1943年夏天,山東軍區展開了戰鬥英雄、勞模大會,在文協工作的劉知俠認識了鐵道游擊隊隊員。鐵道游擊隊成立於1940年1月,由八路軍蘇魯支隊命令成立,隊名是“魯南軍區鐵道大隊”,第一任大隊長洪振海、第二任大隊長劉金山就是小說主人公劉洪的原型,所以主人公劉洪也兼備了兩任大隊長的性格特點。洪振海的行俠仗義、高超的飛車技術、勇敢善戰;劉金山的成熟穩重、領導才能。劉知俠利用手中的筆將他們完美地結合在一起,表現了具有傳奇色彩的戰鬥英雄形象。

他們在百里鐵道幹線上與敵人站展開殊死搏鬥,不僅多次破壞敵軍的物資供給線,還護送過劉少奇、陳毅、陳光等領導人以及千餘名抗日將士。游擊隊員們扒火車、闖火車、炸橋樑,令敵人聞風喪膽。劉知俠深深被這些英雄人物的抗戰事跡所感動,於是他產生了強烈的創作欲望,決定將他們的英雄事跡寫成文學作品。

劉知俠立即開始整理資料,著手寫作關於鐵道游擊隊的章回體小說《鐵道隊》,並在《山東文化》上連載了 兩期,這就是小說《鐵道游擊隊》的雛形。文章一經發表,就贏得了廣大讀者的好評,並收到了鐵道游擊隊的來信。他們首先對作者表示了感謝,隨後熱情邀請他到游擊隊深入體驗鬥爭生活,了解更真實的游擊隊生活。雖然書信措辭比較委婉,但是劉知俠感覺他們對作品不太滿意,所以果斷地停止創作,深入游擊隊採訪,體驗更真實的戰地生活。

在1944年和1945年,劉知俠前後兩次冒著生命危險,穿越敵人的封鎖線,與魯南的棗莊和微山湖的鐵道游擊隊隊員一起戰鬥、一起生活,這使他積累了豐富真實的第一手資料。由於解放戰爭的爆發,劉知俠接到了新任務,所以小說寫作一直擱置到1952年。當時,他擔任山東文聯編創部部長,特意請了一年長假,專心創作小說《鐵道游擊隊》。動筆前,他又找到了鐵道游擊隊的領導王志勝、杜季偉等人,再次重遊了炭場、微山湖等戰場,重溫了英雄們英勇戰鬥的激情歲月。

創作這部小說花費了劉知俠很大精力,由於他只有國中文化,所以在寫作上比較費力。

1953年,《鐵道游擊隊》 出版。

人物介紹

劉洪

劉洪從小生長在鐵道邊上,擅長扒車。他個頭不高,眼睛發亮,為人豪爽義氣,扒車救窮時,窮弟兄們都很服帖他。劉洪組建鐵道游擊隊後在隊里也有著極高的威信,不論是王強還是其他隊員,有什麼想法,都要先去找他。作為一名強悍的游擊隊隊長,他剛強果斷,認準要做的事情,沒有辦不到的。小說多處表現了劉洪在戰鬥中的英勇,在山裡,當排長的他用一挺機槍掩護了整連的撤退。鐵道游擊隊不少出色的戰鬥,都是由他指揮的。襲擊洋行打票車,飛車搞機槍,劉洪都是沖在前面,幾刀幾槍就解決了敵人。但這個有著烈火般脾氣的人,有時也因為莽撞的戰鬥行動,幾乎使隊伍覆滅。不過他在認識了自己的錯誤後,又會產生巨大的戰鬥力量。小說對劉洪的刻畫,並不僅限於表現他的驍勇善戰,也通過他與芳林嫂之間的交往,展示出他俠骨柔腸的一面。小說對劉洪的感情層面做了細緻的描寫,從他因為芳林嫂而泛起的淚水中,從他把自己分得的布一定要給芳林嫂和女兒做衣服的舉動中,讓讀者看到了一個普通男人真實感情的表達,這些情節和細節豐富了劉洪的形象內涵。

芳林嫂

芳林嫂作為唯一的女性主人公形象, 作為鐵道游擊隊這種男性隊伍中的女性因素,對整個情節的發展起到一種調節作用,也使小說更有了看點。小說通過她體現了老百姓與鐵道游擊隊之間的關係。她把家作為秘密聯絡點,為游擊隊做飯、放哨、偵查、送信、貼傳單、留治傷員,幫助游擊隊員們避開敵人的搜捕。實際上她後來也成為游擊隊的編外隊員,會使槍,又熟悉游擊隊的活動方式。因為和游擊隊的關係,芳林嫂一直被敵人追捕,拖著生病的老娘和女兒東躲西藏,有家不能回。被捕後又受盡了敵人的折磨,但她始終堅貞不屈。芳林嫂和劉洪之間的情感描寫,一定程度上借鑑了傳統小說的“英雄+美女”的寫法,同時也是革命史敘事中“革命+愛情”模式的延伸。

李正

小說中李正這個政委的形象,一出場就是代表黨來領導鐵道游擊隊的。小說通過他給林忠送糧送錢、與魯漢喝酒、和二禿談話等情節,表現出他善於和人打交道的能力,很快地就取得了游擊隊信任,和隊員們打成一片。在鐵道游擊隊所有重大的決策中,李正都以他的冷靜睿智來分析敵情,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小說充分肯定了李正的政治工作在對敵鬥爭中的作用。不過作者在李正身上雖然著墨很重,寫他不僅在政治上顯得比劉洪成熟,每次戰鬥前都有周密的思考,而且也側面寫他得到了隊員的誇讚,但這個人物仍然不及其他人物生動。

作品鑑賞

主題思想

這部小說寫的是魯南棗莊的煤礦工人和鐵路工人,由於不堪日寇的屠殺和蹂躪,在共產黨的領導下秘密的組織和武裝起來,在鐵路線上對敵鬥爭的故事;它揭露了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滔天罪行,歌頌了中國勞動人民的英雄氣概和忘我的犧牲精神。

藝術特色

人物塑造

《鐵道游擊隊》著力塑造了以劉洪、王強為代表的鐵道游擊隊的英雄群像。小說開篇直接給兩位正副隊長定了調:“司令部派了兩個強悍的游擊隊員,一個個叫劉洪,一個叫王強。劉洪堅決勇敢,王強機動靈活。”在小說中,作者有意識地通過各種情節設計來凸顯主人公的個性特徵,避免了類型化的描述,也由此增強了人物性格的真實性。此外小說還通過人物行為前後的對比進步烘托主題:隊員王虎、栓柱在陷入困境時背叛隊伍,但經過山裡的教育後洗心革面,重又回到革命隊伍中來。小說中多處通過這種簡單直白的比較來進行敘述,打上了特定時代環境的烙印。

傳奇手法

《鐵道游擊隊》在表現革命的主題時,更多地加入了“傳奇”的因素。作者事先“剖析了一遍《水滸傳》,在寫作上儘可能注意以中國民族文學的特點來刻畫人物,避免一些歐化的詞句和過於離奇的布局和穿插,把它寫得有頭有尾,故事線索鮮明,使每一個章節都有一個小高點”。所以,從《鐵道游擊隊》中可以明顯看到傳統文學的諸多影響。小說在內容方面一定程度上繼承了中國傳統小說的表述方式,譬如引入江湖豪俠、英雄義氣等元素,因此鐵道游擊隊的英雄人物,多少帶點梁山好漢的風格,作戰絕頂勇敢,對朋友豪爽仗義,主要人物幾乎都有一段有勇有謀的傳奇經歷,都有鮮明的性格特徵,在他們身上多少可以看到《水滸傳》中一些人物的影子。在故事情節設計上,《鐵道游擊隊》也借鑑了中國傳統小說“章回體”的結構,全書二十八章,每章講述一 個相對獨立完整的故事。小說主要是通過曲折的情節來增強其故事性,在情節的設定上也沿襲了傳統小說中諸如《三國演義》《水滸傳》中多採用的謀略方式來吸引讀者。小說多處敘述了劉洪他們在行動之前的詳細謀劃,“老洪飛車搞機槍”、“血染洋行”、“票車上的戰鬥”、“打岡村”等情節,都是以少勝多給敵人造成重大打擊。特別是在微山湖陷落一章,游擊隊在數倍於己的敵人的圍攻下,換上敵軍軍服渾水摸魚順利突圍,更是為小說增加了傳奇色彩。

敘事方式

《鐵道游擊隊》雖然採用了革命史敘事的方式,表現的是特殊歷史階段的紅色傳奇,但由於作品中打鬼子的傳奇故事源於真實的歷史,並且借鑑了中國傳統小說的元素,以波瀾起伏的情節、富於傳奇色彩的人物形象、質樸通俗的語言使之經典化、通俗化,因而一直被廣大讀者所喜聞樂見。由此可見,作品也並沒有被單一的革命史敘事所局限,從而在更大的範圍內獲得了民族和國際的認同,並因此而有了長久的文學生命力。

作品影響

1953年,《鐵道游擊隊》 出版,立即成為讀者們爭相搶讀的書籍,並多次再版,先後被譯成英、俄、法、德、越等近10種文字,成為抗日戰爭文學經典。小說多次被搬上銀幕、電視螢屏和舞台,還有連環畫等,還成為國小語文課本中的教材。

作者簡介

劉知俠(1918年—1991年),原名劉兆麟。自幼家庭貧困,11 歲開始半工半讀,後考取了衛輝一中。1938 年,懷著抗日救國的熱情,進入抗大學習,並加入中國共產黨。1939年,被分到山東抗日根據地文工團工作,其間認識了鐵道游擊隊的戰鬥英雄,深受游擊隊英雄事跡感動,於是產生了創作小說的欲望。他前後兩次到魯南的棗莊和微山湖的鐵道游擊隊體驗生活,積累了大量的一線資料和素材。1952年,根據游擊隊的戰鬥事跡創作了長篇抗戰小說《鐵道游擊隊》。其後,劉知俠一直從事文學創作,歷任《山東文學》主編、中國文聯委員、中國作家協會理事等。其主要作品包括《鐵道游擊隊》《芳林嫂》《沂蒙飛虎》《戰地日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