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落與居民
鐵爐村全村共二百四十四戶,總人口1463人。村轄黨小組二個,村民小組十五個,有亭兜、大墓、墓前、峰頭石、壇頭、下壇頭、壇面、尼姑埕、驢路下、半山、後籠里、鐵爐、溪坑、塘角、馬塘等十五個自然村,散布丘陵。
村風與村貌
鐵爐村民風淳厚,房舍錯落有致,然整體文化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曾獲中共霞浦縣政府授予的“計畫生育先進村”等榮譽。
歷史人文
鐵爐村在歷史上人口稀少,人民生活貧困,但人窮不言志短,這裡是閩東革命老區的一個組成部分,這裡的人民曾予以中共地下黨的革命活動以極大支持,這裡有至今八十高齡的老黨員作為歷史的見證者激發著人們繼承優良的革命傳統。在解放後,鐵爐村民曾積極參與全鄉的圍海造田、建造堤壩等集體勞動創造,為北壁鄉的發展作出了貢獻。改革開放以來,鐵爐村民積極擁護鄉黨委、政府的領導,回響政府號召,能夠圓滿完成上級領導班子賦予的各項任務指標,多次受到縣、鄉兩級政府的嘉獎,是一個先進的集體。
建築景觀
鐵爐主村有一民國年間的建築,是典型的民間傳統建築。為當時的周姓地主所建,占地面積一畝有餘,房屋結構精巧, 以杉木為主材料,雕刻有精美圖案,雕工甚為精湛。外牆以三合土為原料築成,歷近百年風雨而依然完好。此建築,依山而建,門前有一池塘及良田若干,後山有一眼清泉,是生態農業與生態建築的良好結合的例子,對於在當地發展新農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有一定的借鑑意義!
物產經濟
鐵爐村地屬丘陵地貌,土地資源稀少,地力貧瘠,歷為中共福建省人民政府、霞浦縣人民政府重點扶貧對象。村民經濟收入以農業為主,少數家庭從事灘涂養殖,多數勞動力以外出打工補給家庭經濟。近年來,在各級黨委、政府的帶領下,在興業銀行等單位大力扶持下,基礎設施建設(如公路、橋樑等)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村容村貌頗有改觀,為村民脫貧致富創造了有利的條件,注入了強大信心。此外,鐵爐村尚有花崗岩等礦產及臨海處(下角洋)千畝灘涂,有待進一步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