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鐘山縣東漢古墓 2016年4月,鐘山縣發現東漢古墓,古墓已經出土陶鼎、陶罐、紡輪、銅碗、銅錢、銅鏡等文物一批。該縣文物管理部門對漢墓的後續整理工作仍在繼續,並按照文物保護法要求,對這一地段的詳細數據進行深入考研、上報。
該古墓地處鐘山的思勤江流域,是一村民在挖宅基地時發現的。經鐘山縣文物管理部門初步認定,古墓為東漢末年,距今有近2000年歷史。考古工作人員從墓葬中發現的文物推測,墓穴的主人可能為女性。從出土文物的規格、種類及數量上看,墓主在當時具有一定地位。此外,墓葬中發現的紡輪體積較大,是當地已發現的最大紡輪。
思勤江漢時名富川,是歷史上賀州古道溝通瀟水和灕水的唯一水路通道,是海上絲綢之路的組成部分,也是連線中原文化和嶺南文化的一條紐帶,通向南亞各國。該墓葬的發掘將為研究瀟賀古道和海上絲綢之路提供重要依據。
提供依據
廣西賀州市鐘山縣村民日前在挖宅基地時發現一座墓穴。鐘山縣文物管理所5日通報,經初步認定,該墓穴為東漢末年的古墓,距今已有近2000年歷史。
據鐘山縣文物管理所所長陳曉林介紹,經過考古工作者的搶救性發掘,已從該古墓中出土了陶鼎、陶罐、銅碗、銅錢、銅鏡等一批文物。從出土文物的規格、種類及數量上看,墓主身份在當時應該算是中上地位。
陳曉林說,考古工作人員從墓葬中發現的瑪瑙耳鐺、紡綸、銅鏡等器物,推斷墓穴的主人可能為女性。此外,墓葬中發現的紡輪體積較大,是當地歷年來發現的最大紡輪之一。
據了解,該墓葬地處思勤江流域。思勤江漢時名富川,是歷史上賀州古道溝通瀟水和灕水的唯一一條水路通道。灕水也就是今天的桂江。古時候,商船從桂江到西江,逆流而上,通過北流河、經玉林的鬼門關入北流江,轉雷州半島到達合浦出海,通向南亞各國。
陳曉林表示,思勤江可看做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連線中原文化和嶺南文化的一條紐帶。該墓葬的發掘,為下一步考古工作者研究瀟賀古道和海上絲綢之路提供了一個重要的依據,對研究瀟賀古道的路線分布、走向及沿線經濟社會發展狀況及埋葬習俗也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目前,鐘山縣文管部門對該漢墓的後續整理仍在繼續,將對這一地段的詳細數據進行深入的考研、上報,以便更好的保護。
東漢墓的發現
日前,鐘山縣村民在挖宅基地時發現一座墓穴。4月7日,據鐘山縣文物管理所通報,已初步認定該墓穴為東漢末年古墓,距今約1800年。這一發現為瀟賀古道和“海上絲綢之路”考古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據。
村民挖地基挖出了漢墓
這座古墓的發現很偶然。春節前,鐘山縣某村村民開掘這塊土地,準備自建房子。當時,該縣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員正在進行日常的巡查工作,發現此地土壤顏色較深,根據經驗判斷有可能是墓葬。
鐘山縣東漢古墓 在廣西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所專家的指導下,區、縣兩級考古工作者對這處墓葬進行了搶救性發掘。他們很快發現了墓葬的不同尋常。
“這座墓葬為長方形豎穴土坑墓,前端設定有器物坑。從以往發現看,一般設定器物坑的墓葬前端均設定有墓道,但這座墓卻沒有,形制比較罕見。另外,這座墓兩側及後部均設定有較深的排水溝,以往認為這類溝是構築木槨時墊枕木用的,但從這座墓的發掘情況看,兩側排水溝均緊貼墓壁,挖得相對較深,且溝壁稍微傾斜,顯然是為蓄積墓內積水之用。”廣西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謝廣維告訴記者。
4月7日,鐘山縣文物管理所通報,初步認定該墓為東漢晚期墓,距今1800年左右,已出土瑪瑙耳鐺、陶釜、陶罐、紡輪、銅碗、銅錢、銅鏡等30餘件文物。
深埋的瑪瑙耳鐺
鐘山縣東漢古墓出土瑪瑙耳鐺 在此次出土文物中,一對精美的瑪瑙耳鐺引人注目。耳鐺兩頭大中間細,形似中東鼓。在地底深埋千年,它依然色澤瑩潤,足見當時瑪瑙製作工藝精湛純熟。耳鐺是古代女子耳朵上的飾品,相當於今天的耳墜和耳釘,到了漢代,耳鐺已經成為時尚的首飾。
瑪瑙,在中國屬於舶來品,是波斯文化的典型代表。此前,考古專家在合浦、貴港等地的漢墓中均發現了瑪瑙,反映出當時海上絲綢之路已比較成熟。位於內陸的鐘山縣漢墓也發現瑪瑙,說明當時內地與外界的貿易已經相當頻繁。鐘山縣文物管理所所長陳曉林表示,這個發現為絲綢之路考古提供了重要依據。
墓葬中還發現了數隻紡輪,這是一種古代紡織用品。其中一隻紡輪的體積較大,約雞蛋大小,是當地已發現的最大紡輪。
陳曉林推測,根據漢代“事死如事生”的喪葬習俗,人們去世後,家屬會把其生前喜愛的一些物件放進墓穴中陪葬。這座漢墓出現的紡輪、耳鐺都是女性用品和飾品,墓穴的主人可能為女性。從出土文物的規格、種類及數量上看,墓主在當地來說具有一定地位。
該墓葬坑中出土文物30餘件。
鐘山為何漢墓多
這並不是鐘山發現的第一座古漢墓。在思勤江流域的鐘山段,古墓葬非常之多,特別是漢晉南北朝古墓之多在廣西也算是排在前列的。思勤江流域現發現有古墓葬群九處,其中四處為自治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五處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而且,其中四處區保單位和三處縣保單位就在思勤江兩岸,這些古墓以兩漢墓為主。記者了解到,在2010年貴港高鐵修建期間,就曾搶救性發掘了61座墓穴,其中有40餘座屬於漢墓。
為什麼鐘山的漢墓多?據了解,思勤江在漢代被稱為富江,是歷史上瀟賀古道溝通瀟水和灕水的唯一一條水路通道。灕水也就是今天的桂江。在漢代,當地的貿易相當繁榮,大批商船從桂江來到西江,再逆流而上駛向北流河,途經玉林的鬼門關進入南流江,然後經合浦出海,通向南亞各國。
謝廣維告訴記者,鐘山地區的漢墓在墓葬形制和文化特徵上與嶺南其他地區發現的漢墓基本沒什麼差異,只是在隨葬品種類上相對單調,一般以瓮、罐、壺為主,很少見有鼎、盒等仿青銅禮器,也基本不見井倉灶等模型明器。另外,土坑墓延續時間較長,磚室墓出現的時間相對較晚。“這些並非是文化上的差異,而是和當地的經濟發展程度及墓主的身份地位密切相關的。由於鐘山地區在漢代僅存在縣一級的行政建制,因此在鐘山地區發現的漢墓主要以中下層平民墓葬為主。相對於貴港、合浦等郡縣周邊的墓葬,這一地區的漢墓為我們研究漢代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狀況、普通民眾的喪葬習俗、生活狀態等方面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資料。”
古墓保護形勢嚴峻
大量漢墓被發現,令文保部門相當振奮,也讓他們擔心盜墓者會頻繁光顧。此外,當地居民缺乏文物保護意識,讓文保部門感到頭疼。
“該地墓葬群分布較散,保護起來難度較大。”陳曉林表示,人員、資金上的短缺讓保護形勢更加嚴峻,“文物只有整體保護起來才更有意義,破壞了墓群的完整性,對考古研究來說是重大損失”。
陳曉林認為,首先要提高民眾的文物保護意識;其次,希望有關部門加大對文物保護的投入,比如要解決文保人員工作執法的交通問題,“2011年文化廳已下撥10萬元用於購車,但因為沒有指標,一直沒辦法買車,工作人員都是私車公用,很不方便”。
謝廣維建議,在土地、建設等部門進行規劃審批時,希望能和文物部門一起聯動,事先做好文物保護方面的工作,從源頭上加以制止,以免在建設過程中造成對文物的破壞。事實上,這樣的舉措在一些縣市已經開始實行,鐘山作為文物大縣,有必要進一步加強這方面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