鎏金鹿紋馬蹬壺

銀壺捶揲成形,形似馬鐙,上窄下寬,平底,側視為三角形,直口,有蓋,蓋面稍鼓,頂有小孔,可能原有蓋鈕,今已失,頸部有環,原應有鏈與壺蓋相連,提梁作雞冠形,內襯銀板,中有圓孔。壺腹微降,中心鏨刻臥鹿,頭頂靈芝,身上有斑紋,周圍填以山石花草紋,魚子紋地,外有兩個蓮瓣紋組成的菱形,四角飾卷葉紋,腹部兩面紋飾相同。蓋面飾翻卷的荷葉紋,側沿飾兩破式海棠。頸部鏨卷葉三角紋各一周。壺側面飾忍冬花結,亦以魚子紋為地。造型美觀實用,裝飾採用開光的手法,主次分明,紋飾鎏金,具有較好的裝飾效果。

製造年代: 遼
材料: 銀質鎏金
規格: 高26.5厘米,底長21厘米,寬16厘米
收藏地: 赤峰文物工作站
 
馬鐙壺又稱皮囊壺,也有學者以其提梁為雞冠形而稱之為雞冠壺。目前最早的發現出自唐代中原地區,質料有瓷質和銀質,但其源流應是北方少數民族的皮質容器,時間也要更早,可是皮革易於腐爛,不能長久保存,所以難以見到早期的實例。自發明容器以來,漢族所使用的器形多為圓體容器,容積大,穩定性強,但易於滾動而不便騎乘攜帶,因此是和定居農耕生活方式相適應的。扁體容器容積相對較小,平面穩定性較差,而優點是易於綑紮固定,方便攜帶,適合於遊牧生活使用。馬鐙壺較多見於遼代的陶瓷器其類型可分為多種,概括地說,早期多為扁體,而圓體的出現則時代較晚,這反映了契丹民族從遊牧生活向定居生活的演變。此器造型具有遊牧民族特點,但紋飾卻與唐代中後期相近,體現了契丹民族與中原地區的交往和文化交流。這是目前發現的唯一一件遼代銀質馬鐙壺,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
遼代金銀器組成成分比較複雜,既存在唐代風格的深刻影響,也在相當程度上保留了契丹本民族的傳統。它與唐代金銀器的關係尤其值得重視,其影響在造型、紋飾及製作工藝等方面都有所體現,例如此器僅紋飾部位鎏金的裝飾方法,在唐代極為盛行,這種技法較少見於宋代銀器,卻為遼代所大量繼承。一些遼代器物在各方面均酷似盛唐金銀器,這也為鑑別帶來了一定的難度,但整體來看,遼代金銀器風格較為粗獷,其紋飾與唐代相比常有簡化的趨勢,器形也每每帶有遊牧民族的獨特風貌,這些都是在收藏遼代金銀器中所應掌握的基本知識。
鎏金器表面的污垢,可用乙醚、苯、氨水進行清洗,再用蒸餾水沖洗,最後經乾燥處理。
市場估價:人民幣2,600,000元。
類型: 金銀器
主題詞或關鍵字: 壺 鎏金 馬蹬 鹿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