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油坊村

歷史上,鍾油坊村是叫得響的文化村。 當地老人說,鍾油坊村是一個“戲窩子”,唱戲的歷史悠久,至少兩百年的歷史。 在村裡的老人的要求下,村委會決定籌資請戲,至今已經連續五年請外村的戲班子來村里演出。

鍾油坊村是位於大興鎮的一座較為富裕的村子,地處江淮分水嶺,位於合肥市區與肥東縣的交界處。村落的南面就是淮南鐵路。市內公車距離村子約一公里路,有6、15、28、106、147等路車,交通還算方便。村民住的密集。一般村民以鍾姓為主,上一輩人的姓名一般為三個字,中間的字為其輩分,除了鍾姓以外,王姓也是很多的,還有彭姓,尚姓,夏姓等。

經濟方面

鍾油坊村是個遠近聞名的富裕村,2000年和2002年度安徽省發展鄉鎮企業“百強村”第28位和29位。生產包裝紙和衛生紙的金鐘紙業公司坐落在村西的路邊上,村里很多戶在這家企業工作。但這兩年金鐘紙業因為管理與腐敗的問題變的衰敗,導致在這家企業工作的人連工資都拖欠了很久,本來是這裡的頂樑柱企業也面臨著關門。

歷史方面

這個村子有700年歷史的移民村落。本來在這裡住的人人丁不旺,斷了香火,現在村內已經沒有人家。王姓宗族1306年自江蘇省句容縣經肥東姚崗村再遷居這裡,是元末以來遷入的第一批移民。鍾氏家族為避唐代黃巢之亂,自北方遷到江西。明末清初時為避戰亂,鍾姓人家自打江西省太平府錫鎮街,經過鄱陽湖的湖口瓦礫壩一路遷徙來到合肥。先在合肥北門一帶,後遷到現在的鐘油坊村。鍾姓人以榨油、種田為業。俗話說,“世間三樁苦,打油、熬糖、磨豆腐”,鍾氏人做工十分辛苦。鍾姓人的主要營生成為鍾油坊村名的來歷。

文化方面

歷史上,鍾油坊村是叫得響的文化村。但是,自上世紀六十年代開始,“菩薩踩水”、開春時節“唱門歌”、“拜門燈”、“玩獅子”、“撐旱船”、“十番”等許多文化民俗活動陸續消失。今天說到村裡的文化活動,村幹部介紹說,村委會購置了大量的體育活動器械,又給“村老年活動中心”圍好院牆,上半年就要動工興建。現在傳統的民俗活動已經所剩無幾,但是唱廬劇(倒七戲)的老習慣一直沒有丟。
當地老人說,鍾油坊村是一個“戲窩子”,唱戲的歷史悠久,至少兩百年的歷史。村里早就有自己的戲班子,年年唱戲。他們在本村里唱,也到周圍村莊去唱,最遠的還跑到皖南去唱,是這一帶很紅的戲班。儘管歷史上村里並不富裕,但是一直保持著資助江湖藝人的傳統。老人們還記得,在解放前後,王本銀、丁玉蘭等一批著名的廬劇老藝人常在村裡的戲迷家裡吃住一兩個月,直到找到下一個演戲的地方。這種情況僅在鍾油坊有,其他村子很難這樣慷慨幫助。
近年來,村里演戲的老人陸續過世,年輕人大多在村裡的村辦企業上班,沒有人願意拿出時間學戲。到2000年前後,村裡的戲班再無法演下去,但是聽戲的愛好和老習慣沒有改。在村裡的老人的要求下,村委會決定籌資請戲,至今已經連續五年請外村的戲班子來村里演出。鍾油坊是“文藝之鄉”,村里唯一的老演員鍾學平老先生說,鍾油坊的戲好唱,一說什麼戲大家都懂,談起戲來不費勁。鍾油坊的戲又不好唱,村民經常看戲,好挑毛病,也能挑出毛病。水平一般的戲班子不敢到這裡來唱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