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字國柱,廣東新安縣龍華鄉橫朗村人,早年到檀香山謀生,期間加入三合會。與孫中山在美國舊金山相識並很快成為知已,長孫中山一歲,孫中山以兄稱之。據稱,孫中山早先加入洪門會就是由鍾水養介紹的。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鍾水養和夫人潘氏從檀香山回鄉。鍾水養回鄉後被推為洪門首領,前來“拜會”人員日眾,遂聯繫博羅、歸善(今屬惠州,當時的大鵬、龍崗、橫崗等今屬深圳)、東莞的會黨領袖,共同起事,並組織隊伍,購置火炮、大刀、長矛,於當年夏天在龍華鄉牛地埔村烏石崗率先起事,喊出了“反清滅洋”的口號。
風聞鍾水養在龍華烏崗起義的訊息,駐守虎門的廣東水師提督何長清帶兵1000多人急赴龍華,與地主武裝聯合剿捕。鍾水養率領會黨與官兵展開一場激戰。潘氏也參加戰鬥,突圍時因體弱走不動,又不甘落入敵網,要求丈夫給她一槍。鍾水養殺出重圍,再經香港返回檀香山。
主要經歷
返回檀香山後,鍾水養在華僑中進行反清宣傳活動,支持國內的反清鬥爭。1900年6月,孫中山親自到香港部署起義事宜,決定向菲律賓獨立軍借軍火,一批由陳少白押送至白石洲上岸,經車公廟至梅林交給鍾水養;另一批由鄭士良押送至三洲田。鍾水養挑選出最精銳的800人馬,隨時準備聽候孫中山先生的調遣。這一年的中秋之夜,鍾水養領兵攻陷清軍南頭城,並派先頭部隊乘勝趕赴三洲田(今惠州)配合起義。鍾水養本人只帶了陳奇、陳通(孫中山指派給義兄的貼身保鏢)回橫朗,準備收拾檔案後趕到三洲田。不料事泄,鍾水養在橫朗被2000清兵包圍,鍾水養本人雖然在陳奇、陳通的保護後通過羊台山的一條小路僥倖逃脫,但妻兒卻沒能逃出虎口,遭到了清兵的殺戮。隨後三洲田起義也告失敗,鍾水養去了香港,孫中山則去了日本。起義失敗更兼痛失妻兒,鍾水養憂憤交加染上重病,於1901年乘鶴西歸。
加入“洪門會”,立志反清滅洋
鍾水養,字國柱,廣東省寶安縣龍華上橫朗村人,是南宋鎮蠻大將軍鍾天柱第二十三世孫。清同治四年(公元1864年)的一個清晨,足月身孕的母親洗衣服時把他生在河邊,其父乾脆給他取了個“水養”的大名。鍾水養在村私塾讀了8年書,接觸到不少來自於外界的信息。特別是清政府腐敗無能,與西方列強簽署了一個個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年幼的鐘水養聽得最多的就是客家人洪秀全舉義廣西金田村,帶領數十萬農民殺進南京城,成立太平天國的故事,他從少就立志要做個對國家有用的人。
1880年,年僅16歲的鐘水養在本村組織起“麒麟團”,請來民間秘密組織的“反清復明”會員林狗仔做教頭。林狗仔見鍾水養胸懷抱負,於是吸收他做了“洪門會”會員。從此,這對師徒經常秘密商議,不遺餘力地忙著發展會員的工作。在他們的影響下,周邊的龍華、觀瀾、石岩、東莞等地的不少激進青年都秘密地加入到洪門會。他還與獵友鍾永華、張松養、張志雲、廖亮容、黃耀庭等人以狩獵為名,商議如何進一步擴大組織。鍾水養明確地對大家說:“反清不是為了復明,而是要反清滅洋!雖然洋人有洋槍洋炮,但我們有一身武藝,還有一顆永不屈服的民族之心,洋槍洋炮也沒什麼可怕的!”在他的鼓動下,洪門會的成員個個摩拳擦掌,決心與清政府和洋鬼子鬥爭到底!
與孫中山結義,加入“興中會”
1886年5月的一天,一位居住在夏威夷檀香山的好友給鍾水養寫來一封信,叫他到檀香山協助做生意,並隨信寄來一張到夏威夷的船票。鍾水養覺得有必要到外面去經風雨見世面。
鍾水養一到檀香山,義弟陳通即介紹檀島有名的首富鍾木賢與他相識。鍾木賢老家是廣東五華人,在檀島國安會館任要職,後來國安會館改為“致公黨”,鍾木賢任主席。有了鍾木賢的幫助,鍾水養便很快在檀香山站穩了腳跟。沒過多久,在鍾木賢的介紹下,鍾水養與心目中的民族英雄孫中山一見如故,兩人因興趣相投,於是焚香“桃園結義”。孫中山基於推行擴大統一戰線的需要,主動要求加入國安會館的洪門會組織,當時曾有洪門會的會員反對他加入。鍾水養站出來做大家的思想工作,在鍾水養的推舉下,大家終於接納了孫中山入會。
1898年11月,孫中山在檀香山成立了“興中會”,提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合眾政府”。“興中會”的成立,得到了廣大華僑的大力支持,大家有錢出錢,有力出力,“興中會”很快有了可靠的資金保證。第一次“興中會”會議在華人救火館三樓何寬的家中召開,當時參加會議的有60餘人,鍾水養、鍾木賢、何寬、宋居仁等人都是主要成員。“興中會”會議後在香港中環土丹頓街設立“乾亨行”,表面上是做貿易,實際是孫中山準備武裝起義的指揮部。至此,鍾水養成了孫中山在檀島根據地一個反清的得力助手,他從一個洪門會的會員成長為意志堅強的革命者。
鍾水養曾多次對孫中山說:“我的家鄉羊台山、三洲田毗鄰香港,地理條件十分有利,我返回家鄉做起義工作更為合適。”孫中山起初不同意他離開自己身邊,但鍾水養的建議確實在理,便同意了。離別時,孫中山對鍾水養叮囑道:“凡事不能操之過急,返鄉責任重大,一定要機行事!”於是鍾水養於1896年秋攜妻兒返回了家鄉龍華橫朗村。
鍾水養謹記孫中山的囑託,回鄉後不忙談國事,當務之急是建房置業。他在羊台山下的桃李園建了一套新型古式房,這套房屋成了鍾水養宣講孫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和興中會的宗旨的秘密基地。當時的羊台山麓有10多個小山村,都先後成了鍾水養反清的基地,就連香港、廣州、佛山、中山、增城、東莞、惠州等地的進步人士也蜂擁而至,會員人數由剛返鄉時的幾十人驟增到3000多人。鍾水養現年91歲的親侄女鍾友嬌回憶說:“他帶領過的兵不計其數,每次吃飯用的筷子都要裝好幾木桶呢。”
隨後,鍾水養被推為“洪門三合會”的首領,他想方設法購置了3門土炮和各式各樣的大刀和長矛,壯大了洪門會的武裝力量。當鍾水養帶領的起義隊伍越來越壯大時,清廷卻派兵與當地的地主武裝聯合攻打起義軍,鍾水養帶領義軍與敵人展開了一場激戰。洪門志士黃福受孫中山之命,與黃耀庭等人率義軍300多人襲擊在沙灣蘭花廟的清軍,之後又攻占橫崗等地,大破清軍的志氣。龍華人卓風康、何玉山和吳兆輝等人也率領民眾回響武昌起義,組織農民武裝攻占設在南頭的新安縣衙,結束了清朝在當地的統治。
1900年初北京義和團運動全面展開,八國聯軍入侵,清政府又賣國求榮簽訂了不少不平等條約,國勢更趨動盪。對此,鍾水養認為起義時機已到,一邊加緊與香港“乾亨行”指揮部的聯繫,一邊加緊操練兵馬。這年6月,孫中山親自赴香港部署起義事宜,決定向菲律賓獨立軍借軍火,一批由陳少白押送至白石洲上岸,經車公廟至梅林交給鍾水養;另一批由鄭士良押送至三洲田。鍾水養挑選出最精銳的800人馬,隨時準備聽候孫中山先生的調遣。
中秋之夜,鍾水養領兵在羊台山上舉行了隆重的誓師會。並部暑了起義行動方案,大隊人馬首先占據軍事重地南頭城,然後隨即趕赴三洲田配合起義。
正欲出兵攻擊南頭城之時,忽聞軍情有變,原來虎門清廷水師提督何長青已派2艘戰船以及2000餘人占據了蛇口海面。情況危急,鍾水養急令撤兵,並想立即趕到三洲田參與三洲田起義。正當鍾水養要出門之時,何長青率清兵趕來羊台山,將鍾水養家圍得水泄不通。鍾水養帶領多位戰士和家眷由前門衝出,一陣激戰之後,趁天黑衝出了重圍,經梅林逃到了香港。遺憾的是,鍾水養的妻兒卻沒能逃出虎口,遭到了清兵的殺戮。窮凶極惡的何長青還不解恨,一把大火燒毀了鍾水養的房屋。
起義失敗,含恨而終
鍾水養等人衝出重圍到了香港時,孫中山已去了日本。鍾水養對起義失敗十分痛心,接待他的香港“乾亨行”陳少白安慰地說:“勝敗乃兵家常事,只是妻兒遭難,節哀順變,保重身體才是。”鍾水養由於憂憤交加重病纏身,他的部下陳奇等人只好送他到檀香山醫治。
孫中山聞義兄鍾水養病了,便立即趕往檀香山檀島醫院探望。鍾水養一見義弟孫中山,當即淚流滿面:“我未能完成此業,終生遺憾矣!”孫中山安慰道:“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只要義兄保重身體,時機等待我們呢!”之後,孫中山先生還多次叮囑醫生,不借任何代價都要挽救鍾水養的生命。無奈鍾水養的病情一日比一日加重,醫治無效最終在檀島醫院逝世。臨終前,鍾水養交代親人,一定要把他的遺體運回家鄉羊台山安葬。
1901年,中國民主革命先驅孫中山先生的義兄和親密戰友鍾水養乘鶴西歸,真是“良將未捷身先喪,留待英雄淚沾襟”。民間為紀念鍾水養一生的革命大無畏精神,流傳著這樣的一首民謠:
橫朗鍾水養,敢做又敢當;
滑石義旗舉,失利被毀房;
革命雖夭折,英名四海揚!
1947年,一代英傑鍾水養的骨骸由家人從檀香山運回故鄉,安葬在羊台山的沙嚇排嶺。鍾水養在遺囑中寫道:“雖然革命夭折,我相信總有一天會勝利的!我是羊台山的兒子,我要站在高高的羊台山上笑迎革命勝利的那一天,看家鄉之變遷,看中華之振興!”
辛亥革命後,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舊中國,發生了三件對中國獲得新生起到決定性作用的大事:一是1919年爆發的“五四”運動,二是1921年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三是1927年誕生了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工農革命軍。這些大事的發生從而在思想文化上、組織政權上、武裝力量上都為新中國的成立奠定了重要的條件。龍華人民正是在這些進步思想、先進黨派的影響下,看到了中國未來的希望。1924年,中國共產黨黨員黃學增、龍乃武組織龍華農民成立了農民協會,組織農民自衛軍開始有計畫地開展反苛捐雜稅的運動,帶領農民從事反帝反封建鬥爭,龍華的農民運動蓬勃興起。在這期間聲援“省港工人大罷工”,配合廣東國民革命軍兩次東征,征討北洋軍閥。大革命失敗後,龍華人民仍然堅持鬥爭,黨組織在龍華白石龍村建立秘密交通站開展革命活動。這些鬥爭喚醒了龍華農民的思想覺悟,為後來在龍華發展抗日革命力量的東江縱隊,在羊台山創建抗日紅色根據地奠定了良好的組織條件和民眾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