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鍾,酒器,也是盛酒容器的一種,盛行於漢代。許慎《說文解字》曰:“鍾,酒器也。從金重聲。” 古有“堯舜千鍾”的說法,後來“鍾”也和“盅”相通。鐘的形制似鼓腹細項的瓶但形體大於瓶,主要用於盛酒或貯糧。而“鍾”亦作為古代容量單位,可裝受六斛四斗,通常是“十釜為一鍾”。孟子曰:“萬鍾於我何加焉?”以示視不義之財如糞土。
漢字釋義
計量儀器
結構功能
鍾是計量和指示時間的儀器。機芯直徑一般大於50mm,厚度一般大於12mm。通常置於某個位置使用。現代的一些小型鐘,也有用表的機芯裝上鐘的外殼的。
鐘的發展經歷了數千年的歷史(見鐘錶技術史)。現代鍾隨著使用範圍的不斷擴大,功能日益增加,種類也越來越多。一般可按振動原理、能源和結構特點、主要用途進行分類,並常以幾種分類方法混合命名。
原理分類
絕大部分的鐘是利用周期性振動過程來計量時間的。按其產生周期性振動的原理,鍾可分為4類:
①頻率較低的機械振動鍾,如擺錘式機械鐘、擺輪遊絲式機械鐘等。其振動頻率通常為數赫甚至 1赫以下,日差(見鐘錶日差)為10~120秒/日,高精度天文擺鐘的日差為每天千分之幾秒。
②頻率稍高的普通電磁振動鍾,如音叉鍾、電晶體鍾、交流同步電鐘等。其振動頻率通常在1000Hz以內,日差為2~20秒/日。
③頻率較高的石英振盪鍾,如各種石英電子鐘。其振盪頻率通常在5MHz以內(有32768Hz、4194304Hz等),日差一般在0.2秒/日以內,高精度石英電子鐘已達到幾十年誤差不大於1秒。
④頻率更高的原子振盪鍾,如銫原子鐘。頻率為9192631770Hz(原子時的秒長,是銫原子基態的兩個超精細能級間在零磁場下躍遷輻射9192631770周所持續的時間),其準確度和穩定度極高,相對頻率穩定度可達10-13。鑒於此,1967年,國際度量衡委員會決定,以銫原子鐘的原子時的秒長,作為時間計量標準。
按能源和結構特點分類
按能源和結構特點分類可分為機械鐘、電機械鐘、交流同步電鐘、電子鐘、光電鐘、溫差鍾等。①機械鐘: 由機械能驅動,通常以重錘或發條作為貯能元件,鐘的各個基本組成部分均由機械零件構成(見機械鐘錶機構)。有擺鐘、鬧鐘、旅行鍾等。②電機械鐘:由電能(交流電或電池)驅動,其基本組成部分既有機械零件又有電子元器件,振動系統採用機械振動與電磁線路相結合。有電晶體鍾、電擺鐘、音叉鍾等。這類鐘的走時精度比普通機械鐘有所提高,使用也比較方便。但結構複雜,在石英電子鐘大量投入市場以後,已很少再發展了。③交流同步電鐘:振動系統實際上是發電廠的發電機,鐘的機芯主要是個同步電機,將電能轉換為機械能,驅動指針系統運轉。這種鐘的走時精度受供電系統交流電源的頻率穩定性制約。④電子鐘:由電能(交流電或電池)驅動,其基本組成部分一般由電子元器件構成(指針系也有採用機械傳動的)。電子鐘中使用最多的是石英電子鐘。由於採用了振盪頻率穩定的石英振盪器和相應的積體電路,石英電子鐘比其他各類鐘有明顯的優越性,包括走時精度高、穩定性好、使用方便、耗電量小、走時延續時間長、體積小、功能多、製造成本低等。石英電子鐘指示時刻的方式有指針式和數字顯示兩種,有的鐘兩種方式均具備(見石英電子鐘錶結構)。⑤光電鐘:以光(包括自然光和電燈光)作為能源,並用矽光電池將光能轉換為電能,輸入蓄電池以供應鐘的電能。矽光電池的充電電壓和電流可以根據需要進行設計。這類鍾雖然避免了更換電池的麻煩,但增加了製造成本。⑥溫差鍾:以空氣溫度升降變化使某種物質產生的能量作為能源。這類鍾是將一種膨脹係數特別大的物質(如氯乙烷,C2H5Cl)裝入可伸縮的密封盒內,盒的一端與上條機構聯動。當空氣溫度變化而引起密封盒熱脹冷縮時,即可自動上條。鐘的機芯是一種專門的機械機芯。這類鍾成本較高,生產量很少。
用途分類
可分為生活用鍾和專用鍾(或稱技術用鍾)兩大類。不同的機芯結構可以製成同一用途的鐘,而同一結構的基礎機芯,只要增加或改變少數零部件,又可製成不同用途的鐘。①生活用鍾:人們在日常生活中計時用的鐘。包括旅行鍾、單機台鐘、鬧鐘、座鐘(見擺鐘)、扭擺鐘、掛鍾(又稱壁鍾)、落地鍾、塔鍾、子母鍾、世界時鐘、電波鐘(用於公共場所,能接收發射台發出的時間信號)和花壇鍾等。②專用鍾:具有專業性計時功能的鐘。用於工業、交通、天文、體育、軍事等部門。包括周波鍾(能指示發電廠發出的交流電的50Hz頻率的誤差值)、作息鍾、考勤鍾、定時開關鍾、積時鐘(累計工作時間)、汽車鍾、船鐘、航海天文鐘、坦克鍾、潛艇鍾、體育用鍾(見體育用鐘錶)、天文台用精密擺鐘、銫原子鐘、銣原子鐘和氫原子鐘等。
為了擴展鐘的用途,可在各種類型的基礎機芯上,增加附加機構以增加功能。這些附加機構有單歷機構、雙歷機構、三歷(日期、星期、月份)機構、各種活動體、各種報時裝置等。
行業發展
鐘錶一直以來都是國人鍾愛的商品之一。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投入大量資金髮展鐘錶工業,使這一產業得以快速發展,此後,中國的改革開放以及經濟全球化發展給中國鐘錶業帶來了繁榮。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中國鐘錶業經歷了進料組裝-外觀件製造-產品開發-創立品牌的發展過程,目前已形成配套齊全的鐘表製造工業,除高端機芯外的所有零配件均可加工生產。
從區域格局來看,全國已形成以廣州、深圳為龍頭的珠三角地區、福建、浙江、江蘇、山東、天津等6大鐘表主產區;從產量來看,我國已成為世界鐘錶生產大國,鐘錶產量穩居世界第一。2011年,我國鍾和表的產量分別達到1.59億隻和1.3億隻。
我國鐘錶行業發展雖然取得長足的進步,但國內鐘錶企業及其品牌在國際市場上的信譽度和影響力還微不足道,產量占比雖然已經達到80%以上,但是產值占比不到30%,依然沒有話語權和定價權。2010年從金融危機陰影中走出來的中國鐘錶行業實現了全面的恢復和增長,全年規模以上企業工業總產值同比增長17.12%,銷售收入同比增長23.00%,均達到2008年以來的最高增速,同時利潤總額也大幅增長了55.63%。此外,我國鐘錶出口形勢也得到好轉,全年共實現出口額30.49億美元,同比增長2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