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氏歷史
永年申氏乃一門望族,經過600多年的發展,申姓遍布冀南大地。申姓家族中世代相傳著一個關於“鐵鍋申”和“鍋片申”的故事。其太始祖為元順帝胞叔,名曰王景。1368年,朱元璋起兵亳州。明兵北上,元順帝逃離大都,北抵和林,元裔被明兵殺戮殆盡。作為元朝遺老、皇親國戚的曰王景,為保一家老小的性命,攜帶家眷迂迴山西絳縣,避兵屯留。
曰王景有十八個兒子,依次為文秀、文端、文正、文美、文信、文平、文智、文惠、文法、文亮、文俊、文雅、文臨、文翰、文簡、文瑞、文憲、文義。另外還有六個女兒。為存宗嗣,曰王景把18個兒子叫到跟前,告訴他們以後將自己的姓氏都改為申姓,並命人持自家的一口銅鍋砸為十八片,曰王景自己在鍋片上按大小排序寫上號碼,並按印記,以便後人相見時以此為證。曰王景命眾子各執其一,分散逃生,又命四子文美暫留絳州,看護家院,自己與長子文秀逃至河北沙河縣西山區隱居。這就是後來“鐵鍋申”和“鍋片申”的來歷。
種族位置
為躲災避難,申氏族人隨著逃難的人群,四散逃亡。後來,山東、河南、江蘇以及河北南部的威縣、內丘、沙河、涉縣、磁縣、武安、永年、魏縣等地,都有了申家人的身影。
曰王景公率長子行至沙河縣城西隱居下來後,因曰王景身居爵王,初封晉王,後改封潞王,故曰王景隱居的村莊後改稱為三王村。長子文秀居住在離曰王景村北二里許的一個村莊,因申姓日繁,現稱為上申莊。
留守山西絳縣的曰王景四子申文美,躲過兵亂之後,漸漸過上了安定生活。到明洪武年間,他的兒子申庸長大成人,並高考及第,被授封為山東掖縣縣令,赴山東上任途經永年明山,看這裡山川秀美,是塊風水寶地,又想到申氏家人多在冀南,便於日後尋找,遂產生了定居此處的念頭。於是他辭掉官職,在石北口柴家莊置買田院,又在大油村開館授徒,並自擇塋地於大油村村南,到絳縣背來父親申文美遺骨,安葬於此。
申庸定居石北口柴家莊後,教育子孫以寬厚仁德、忠孝節義為本,廣交鄉里好友,日益興旺發達。後來柴氏家族日漸衰落,不久便一起外出謀生,之後,柴家莊村改名為申家莊村,現村中居民均為申氏後裔。
經近年來尋根問祖,申氏後裔多數都找到了下落。曰王景二子申文端後裔在今石家莊井陘縣申家嶺村,三子申文正、七子申文智後裔在武安市礦山村,八子申文惠後裔在邯鄲魏縣一帶,九子申文法後裔在今邢台市威縣一帶,十六子申文瑞後裔在今邢台市內丘縣,十七子申文憲後裔在磁縣申溝村,十八子申文義後裔在涉縣神頭村一帶……
出版物
《永年申氏遺書》
永年廣府古城文化底蘊深厚,源遠流長的宗族文化、軍事文化、商業文化、太極文化等相互融合,組成厚重且豐富絢爛的廣府文化,其中作為其重要脈系之一的永年申氏文化,歷史和文化研究價值很高。
申氏一族自元末明初遷至永年以來,宗源祖史脈絡清晰,傳承有序,歷代英才輩出,明末清初申佳允、申涵光父子猶為突出。申佳允官至明崇禎太僕寺丞,為官清潔廉正,歷遷每地皆政績卓著,史評“治行卓異”,且性忠烈,明亡以身殉節,其至忠至誠之德為世人所稱道;其子申涵光為“畿南三才子”之一,《清史稿·列傳二百七十一·文苑一》記載:“人號為‘廣平三君’……涵光為詩,吞吐眾流,納之爐治”,名揚河溯文壇,著有《聰山詩集》、《荊園進語》、《說杜》、《性習圖》、《義利說》等,部分著作被收入《四庫全書》,有很高文學價值,且其所著許多時政論述成為現代研究明清歷史文化的重要文獻資料。清順治十三年,府、縣受詔在廣府城內劃地三畝有餘建申氏祠堂,申氏父子皆名垂青史為後人敬仰。
據與會專家、河北教育出版社原社長、總編鄧子平講,申氏文化博大精深,無論在我國文學史上,還是思想史上都有著很高的地位。申涵光是明末清初文學大師,屬於和溯文學派的核心人物。為繼承民族傳統文化之精華,目前已挖掘、整理《申氏遺書》37卷,可謂一部地方文化的百科全書。申氏文化是我國一項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也是邯鄲亟待開發的、潛力巨大的精神和文化財富。
。待明安民後大放釋條。公仍率長子文秀以行東至直隸省沙河縣西訓里,以相土宜,安居於此。既今之上申莊村是也。公殉後文秀將公屍葬埋於本村南里許地名曰:分水嶺北盤龍山,東鍾茲靈氣惟公佳宮,現今有碑文可證 。
同名企業
2013年7月,申家後人刻念祖德、祖訓,以姓氏起源命名,藉以明志,“坦誠做人,誠信經商”公司立足聊城放眼全球市場,一直致力於通過網際網路媒體將各地的地域化特產、特產文化推向更廣闊的舞台,讓祖宗留下的好產品發揚光大!!創立了“鍋片申”商標和電子商務公司!
宗旨:
發揚碎鍋之精神,
鑄就鐵般之信譽,
打造鐵般之品牌;
誓不敢忘祖之訓,
誓不敢辱先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