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錦石岩寺最早稱“錦石寺”,宋代的法雲居士曾“聚眾百餘開山建寺”,明清時期,歷代住持先後加以重建、擴建,裝飾佛像,塑{五百羅漢}。清末年間,由於社會動盪,政局不穩,寺內尼眾相繼離去,寺庵也因年久失修而不斷倒圮,至新中國成立之初,只剩下幾位比丘尼守著一間搖搖欲墜的庵堂。而今天平盛世,在黨和政府的支持下,在有緣善眾發心供養下,錦石岩寺在不遠處修建了下院,方便接引更多眾生修行。“文革”期間,寺庵中僅剩的幾位比丘尼也被掃地出門,錦石岩寺僅僅作為一個旅遊點而存在。對外開放
上世紀80年代初,我國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重新得到落實,錦石岩寺作為佛教活動場所又重新對外開放了。在黨下政府的關懷下,“‘安定門’地產落實歸還後,市民宗局又考慮要儘快幫助錦石岩寺修建新的僧寮,以解決尼眾飽受風濕病痛之苦的問題。”由於在“安定門”以內土地上興建僧寮不符合丹霞山總體規劃,因此,新建僧寮選址問題又成為一個難題。
自2007年始,韶關市民宗局多次邀請丹霞山管委會、仁化縣政府有關負責人及有關專家學者對這項工作進行專題研究、實地考察、認真論證。2007年,韶關市民宗局還分别致函丹霞山管委會和市城鄉規劃局,提出“在山下規劃修築一座錦石岩寺下院供尼眾居住靜修”及“列入丹霞山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以便組織專家論證”等意見。